评论

12年前百家讲坛的阎崇年教授为什么会被打?是什么引发了众怒?

原标题:12年前百家讲坛的阎崇年教授为什么会被打?是什么引发了众怒?

引言

《周易》有言:“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同一问题在不同人看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其中有些问题有着对错之别,更多的问题则是开放的,可以容纳很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历史上每次思想上的“百花齐放”都会带来文学、哲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秋战国时期、唐朝中早期以及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无不如此。有定论的问题往往属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范畴,而社会科学类的问题很难有确定的答案。即便是有着史书记载的历史学中,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曾经遭遇过一次相当尴尬的事件——在新书签售会上被人当场掌掴,这与读者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和他不同有关。阎崇年是我国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北京满学学会会长,对于满清时期的历史有着相当的了解,曾经是《百家讲坛》节目的主讲人之一。他编写的《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等书被译为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多年来,无论是在著作中还是在《百家讲坛》节目的讲授中他都表示自己秉持着“求真求理,史法自然”的态度。

▲阎崇年

阎崇年目前已经86岁了,在研究历史这条道路上,他走得也比较艰辛。1934年他出生于一户渔民家庭,他随着家里务农和出海的过程中,体会过很多辛苦,也见识过渔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危险。虽然家庭没能在文学方面给予他熏陶,但也教会了他如何面对困难和险阻。上学读书后他才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很快对此产生了兴趣。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历史大家白寿彝教授。两位历史学者都十分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白寿彝(左二)

2004年3月,70岁的阎崇年走上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一篇,总共37讲。在其中,他对于清朝十二个皇帝在通史中没有提到的细节都进行了梳理,同时也根据历史和自己的理解讲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洪承畴投降清朝、咸丰帝一生中犯的三个错误等等。通过和编导的沟通,他在一个个故事中加入了悬念,避免了一直以来讲历史时受人诟病的“老学究”风气,将历史讲出了故事感,从而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

《清十二帝疑案》系列不仅让阎崇年为更多人熟知,也被视为《百家讲坛》节目“复活”的转折点。此前《百家讲坛》节目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低迷,观众渐渐流失,节目组走投无路。

▲剧照

但是自《清十二帝疑案》之后,节目组找到了讲历史的方向,又收获了大批新的观众,成为一档相当成功的历史科普节目。阎崇年将《清十二帝疑案》的成功归结于清宫戏热播、以及编导的悬念设置等原因,但毫无疑问,他自身丰富的学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

01

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尚且在世,他也参与了清史的编纂工作,因而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清朝的历史是比较确切的。但是,在记录历史时终究只能记录一个轮廓,其中的骨肉都需要后人去想象,况且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往往能够得到看到不同的内涵,因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之间有冲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阎崇年在对于清朝早期历史的看法中有一点很不一样,那就是他认为女真族是因为长期受到明朝汉族的欺压,所以才“在沉默中爆发”,奋起反抗从而推翻了清朝的天下。很多人认为,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片面,毕竟满清第一帝王——努尔哈赤本人曾经属于建州女真中的贵族,其祖先就曾经协助明朝统治者压迫女真族人。努尔哈赤本人的某些行为也称得上“背信弃义”,例如他曾经借助叶赫部的力量打败了建州女真旧部,但随即叛出叶赫部自立为王,成为新的建州女真族代表。所以尽管努尔哈赤是一代枭雄,但他本人受到明朝的压迫并不多,从这个角度解读他对明朝的战争或许有些站不住脚。

另外,在某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阎崇年老先生的看法似乎也与常人有些不同。例如清朝的文字狱,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相当严格和恐怖的文化控制制度。不同于历朝历代只有少数的几例“文字狱”事件,多数还处于政治斗争的考虑,清朝因为自己是“蛮夷”,为了压迫汉人的思想,将“文字狱”贯穿在了清朝250年的统治之间。最顶峰的时期就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特别是雍正一朝。龚自珍曾经评价其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

▲清朝文字狱

清初的第一场文字狱是1660年的“张晋彦案”,仅仅因为其文章中有一句“将明之才”,顺治便以其语义不清为由直接斩首。顺治五年时,毛重倬在写序文的时候没有写上“顺治”的年号,被当时的大学士认为是“大不敬”,不仅毛重倬本人被斩首,中国的言论出版审查制度自此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专制,以致于我国言论自由大大倒退。

康熙虽然被誉为千古一帝,但其在位期间的《明史》案也十分耸人听闻。《明史》是当时一位浙江湖州的富豪庄廷珑所写,不过这部手稿中大部分是他的同乡——明朝时期一位叫做朱国祯的人写了但是没有刻印的。庄廷珑将其买了过来,补写崇祯一朝的事迹后就刻印发行了,但他没有注意到其中有许多指斥清朝的文字。然而,一位罢免的知县看到后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向庄廷珑勒索未果后,便告发了此事。

最后,不仅庄廷珑本人被开棺戮尸,他的弟弟、为他作序的礼部侍郎及侍郎的四个儿子,以及被嫁祸的朱氏佑明父子六人、当地太守等全部都被处死,连同刻书、卖书以及书中提到的人全部都因此丧命,冤死者达到70余人。

除此之外,还有康熙末年的《南山集》案、雍正时期年羹尧、谢济世、清风不识字、吕留良案,乾隆时期的全祖望、沈德潜、安徽贡生、《字贯》案等,林林总总不下数百案,牵扯进文字狱中死亡之人近万。不仅著书之人要赐死,连同其家人、印书、藏书的人都要一并赐死,官民之间互相揭发检举成风,对于文字的歪曲解释现象十分泛滥。

毫无疑问,文字狱给思想文化方面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但阎崇年在2008年讲《康熙帝的志与学》时,曾以“有益于稳固清朝统一”将其轻轻带过,有许多历史爱好者都将之视为混淆黑白的行为。

▲百家讲坛上的阎崇年

阎崇年对于清朝的“美化”不止于此。清朝早期恐怖的“扬州十日”,也被他用“文化融合”的方式带过。“扬州十日”究竟是什么呢?它又被称为扬州屠城,从这个名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必定是一段相当血腥的历史。

公元1645年,南明降将李成栋率军包围了扬州,守将史可法在多人劝降后执意守城不降,在守城一月余后没有等到援兵,慷慨就义。清兵在占领扬州后,屠城整整十日,清兵还曾出告示说自首的人会得到赦免,但这些人最终都被杀死了。最终统计有不下80万人死于这场屠杀之中。这样的暴行,无疑不能用“有利于统治”来带过。

除此之外,他还曾将清兵入关时屠杀无辜百姓的行为总结为“掳掠人牲97万头”,并说这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场喜剧。无论是将人和牲畜并称,且使用“头”这个量词,还是“喜剧”这个说法都让很多人觉得阎崇年过于冷血,对于清朝统治者过于推崇。黄海清就是无法接受阎崇年这些说法的历史爱好者其中之一。黄海清从事服装制造行业,2005年时他加入了一个名叫“汉网”的历史爱好者聚集的网站,并且凭借自己对于历史的了解,成为了两个板块的版主。

可以说,黄海清固然不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但是对历史同样有着相当的了解,并且有着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他也关注了《百家讲台》节目,在看到阎崇年主讲的节目时,他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便已经存有了疑惑,一直想找到机会与这位教授当面探讨。

2007年在一次阎崇年的签售会上,黄海清曾经当面提出自己关于清朝历史的一些问题,但阎崇年曾经以“不是学术问题”为由拒绝回答,提出了可以活动结束后私下讨论。黄海清执着地等到了活动结束,但当时工作人员告诉他,阎崇年已经离开了。

黄海清并非蛮不讲理之人,他并没有因此对阎崇年怀恨在心。但是2008年当他再次去听阎崇年的签售会时,他发现身边的另一个男子遭遇了同他当年几乎一样的情况:向阎崇年抛出了有关洪承畴为人的问题,但阎崇年拒绝正面回答该问题。

▲洪承畴画像

这让黄海清十分愤怒,他也放弃了再次提问的打算,因为他觉得可能不会收获到结果。因而他排在了签售的队伍中,当轮到他时,他直接给了这位教授一巴掌,在意欲打第二掌时被阎崇年躲开。事后,黄海清承认当时并非处心积虑要打阎崇年,只是自己当时想说的话一时之间都被愤怒盖过,所以选择了这种比较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过,他始终拒绝道歉。

阎崇年对此倒表现得比较平静。事后,他出面否认了当时在网络上盛行的“阎崇年语录”,并回应说每次读者提出质疑时,他都会事后仔细研读资料,认真查证。不过,诗人叶匡曾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一巴掌扇在了所有丧失学术良知的学者心里。

这些人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强行灌输给观众,但不会与观众沟通,永远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扭曲民众的认知。阎崇年对于清史的美化无疑也有此嫌。对于一个历史学者,特别是志在教育大众的历史学者来说,从当权者的角度看问题,远远不如站在民众的角度看历史,这或许就是“阎崇年”们需要吸取的教训。

参考资料:《周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