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清朝的旗主是多大的官?权力能让皇帝都忌惮,一文读懂八旗发展史

偷偷告诉你一声:别忘关注一下哦,精彩内容让你看个够!

在清朝兴起的过程中,八旗制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八旗兵都是军事作战的主力,他们驰骋疆场多年厮杀才打下了大清江山。

在如今的影视剧当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八旗兵的身影。

但影视剧中常常会写,管理一旗的旗主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大多嚣张跋扈,权力很高,似乎能与皇上平起平坐。

那么真实的历史上,清朝旗主权力有多大呢?清政府引以为豪的八旗劲旅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呢?

一、八旗劲旅,旗主为王

八旗制度的起源是明代女真族狩猎时的一种临时组织,名叫牛录。女真族每次狩猎之前,会临时组织牛录队伍,狩猎完毕后即解散。

所谓牛录,就是一种女真族人狩猎时候专用的队形。牛录共10人,中间2人,左右各4,将猎物包围起来。牛录中选1人为总领,指导9人各按方向前进。

明朝万历11年,努尔哈赤在费阿拉城起兵,他认为这种牛录组织很有纪律,就将其借用为军队编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明创造,慢慢形成了后来的八旗制度。

万历29年,努尔哈赤经过多年征战,降服归顺的各部落首领有190多名,直属兵1万多,战马700多匹,为了方便管理开始组建四旗兵制。

他在牛录基础上发展出牛录、甲喇、固山三级管理层,扩充了牛录的人数,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300人左右,而甲喇管理牛录,固山管理甲喇。

通过这样的形式,努尔哈赤将手底下15000多兵丁分作4个固山,20个甲喇和100个牛录,此后就在此基础上发展。

在四个固山中,努尔哈赤依旧沿用狩猎的包围队形,选出一个固山处于中位,其他三个各处东南西三个方位包围。

中位固山用黄色旗帜,西方固山用红旗,东方固山用白旗,南方固山用蓝旗。在军事行动中,四色旗对应不同的方向,形成了严密的军事法令。

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发现军队中人数增多,使得原有的编制人员差额较大,非常不整齐,于是他将四个固山扩展为八个。

原有的四个固山,用旗帜颜色做代称,形成“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

而重新组建的四旗,并没有重新选用其他颜色的旗帜,而是在原有旗帜上镶不同颜色的边。因此就有了“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

至此,影响深远的八旗制度正式组建,八旗军也成为了努尔哈赤的一支劲旅。

在八旗制度中,努尔哈赤是至高无上的统帅,八个旗主都必须听命于他。而能够担任旗主的,一般都是他的子侄们。

此时,八旗制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军事制度,而是管理军民的社会制度。各旗主天然具有田地、财产和奴隶,又因此进一步扩展了权力。

虽然八旗旗主听命于努尔哈赤,但他制定的八旗内民主共治制度,使得他只能管旗主,却管不了各旗人。也就是说,在八旗内部旗主为王。

旗下隶属于旗主,与努尔哈赤是间接关系,即使是努尔哈赤要调兵,也必须经过旗主。

而且,八旗制度建成后,满洲所有治下军民均隶属于八旗之内。八旗内的军民,就是八旗旗主的私产。

旗主们也不是事事听从于努尔哈赤,遇到重大军事政治事务的时候,努尔哈赤要召集八旗旗主共同商议。

努尔哈赤的继承人,不能由他个人指定,必须在八旗之中协商选举产生。后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

他发现,多年征战使得队伍中已经有了不少的汉人,于是将各旗的汉人调出,另外编为一旗,以黑色为旗帜。

后来,队伍中归顺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他又专门建立了蒙古八旗,原八旗改为满洲八旗。

因此清朝建立之后,军队中早已不是当年的八旗军,实际上拥有的共有24旗,分别是满洲、蒙古和汉军各八旗。

虽然八旗军制不断发展,但不变的是旗主“土皇帝”地位,这也让清朝皇帝们深恶痛绝。

二、整顿旗务,收回特权

从皇太极开始,各皇帝就在探索如何削弱旗主的权力。皇太极的做法是取消了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内部的联合共治。

皇太极继位后,依照满洲的旧制,要与代善、莽古尔泰和阿敏三个贝勒共同管理国政,并排坐在皇位上受群臣朝贺。

这三位贝勒,既能跟皇帝并坐,也是一旗之主。皇太极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这个旧制。

如此一来一举两得,既消除贝勒兄弟对自己皇位的威胁,又将旗主的权力极大地削弱。同时,他自己直接统领三旗,使得其他旗主地位下降。

从此,满洲八旗中旗主地位不再平等,有了上下之分。由皇帝直接管理的被尊为上三旗,而其他称作下五旗。皇太极就此改变了八旗旗主之间平起平坐的惯例。

但是满清入关后,满洲八旗旗主们依然保持着不少在关外的传统,在自己旗内圈地为王,皇命依然绕不过旗主。

虽然皇太极分出旗主的地位高下,但下五旗旗主依旧是满洲贵族统领,旗主为军的传统没有很大的改变。这成了清朝各皇帝都头痛的一个问题。

这些旗主不仅拥有广泛的田地,大量满洲奴役,在政治上还有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特权。所以,旗主的实际权利依然很大,能够影响军国大事的发展。

康熙在位时,鳌拜和明珠就是利用旗主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中的特权,相互勾结,嚣张跋扈,对清代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他在晚年意识到要收回旗主特权,整顿旗务,就让自己的儿子们办理此事,目的是加强对各级的管理。但没想到弄巧成拙,成了各皇子争夺皇位的工具。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除次子皇太子外,其他亲王都与各旗权力勾结,树立朋党,相互之间勾心斗角,朝堂中一片明争暗斗,腥风血雨。

雍正从九死一生的斗争中脱颖而出,登上皇位。他深知各旗主对自身皇位的威胁,以近乎残酷的手段来削弱旗主的权力。

他大杀满洲权贵,以严令规定禁止八旗贵族与朝臣勾结,甚至直接派自己的心腹之人管理各旗旗务。

在雍正之前,旗主在满语中被称为“固山额真”,其中“额真”是满语中“主”的意思。他下令将“额真”改为“昂邦”,是满语中“臣”的意思。

他还下令,用法律迫使八旗旗丁脱离旗主,直接隶属皇帝管理。并且强制执行,不服政令者严肃处理。

在他大刀阔斧地改革中,旗主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八旗已经直接为皇帝控制。各旗主名存实亡,旗人只知有君上,不知有旗主。

从雍正开始,八旗军真正归属于清朝皇帝。他们终于清除了威胁皇位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但收回旗主特权,并不能挽救八旗军衰落的现实。这支曾经为大清江山立下赫赫功劳的强军劲旅,在特权的滋养下早已成为清王朝的寄生虫。

三、成也八旗,败也八旗

八旗军曾立下汗马功劳,这是公认的事实,清朝皇帝也十分优待八旗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旗人实行“恩养”政策。

他宣布,八旗军永远不需要交赋税和徭役,只承担兵役。在多方面也极力给予八旗军种种特权,让他们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些特权滋养了八旗旗主对权力的追逐,更让八旗军成了皇帝管辖不到的地方,骄纵、腐败恶习日益滋生。

清政府把八旗军视为国之根本,但入关之后,八旗人口繁殖迅速,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劳动,生活习性逐步腐败恶化。

八旗军的全部生活依靠政府供养,因此脱离生产。但旗内当兵有定额,粮饷也有定额,这就产生了许多社会闲散人员。

他们又不能离开本旗自谋生计,就整日闲逛游手好闲,生活奢靡。政府拨给的钱不够花销,他们就靠借债典当度日。

清政府多次从国库拨银还债,但终究填不满欲望的无底洞。

雍正在削弱八旗旗主实力后,也采取了种种措施,想重振八旗军的驰骋战场的英姿雄风。

他的第一个措施是告诫八旗军要“量人为出,谋百年之生计”,同时还对旗人采取了必要的体恤政策。

他还下令严禁旗人酗酒、斗鸡,戒掉奢靡的风气,养成节约的习惯,然后对一些社会下层的旗人发放补贴。

但他的措施显然无法挽救八旗军,多年未见成效。到雍正十二年,他只能无奈感叹说“近闻八旗人等仍有未改陋习,以多斗奢靡相尚者”。

但雍正皇帝也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依然在探索新政。子闲魏什么2023/5/18首发,显然,种种措施均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是八旗军早在清朝建立后,就已经长期脱离战争一线,主要工作是防范和弹压百姓,战斗力下降,逐渐沦为四体不勤的寄生虫。

雍正时期,在八旗军队内部分为两种,一种是满洲人,一种是开户人。开户人原先是满人奴役,在多年竞争过程中占据了为数不多的职位。

雍正认为解决八旗军的生计问题,对满洲人是一件大好事,不能让开户人占便宜。于是他下令,将开户人从八旗户口中清查出去,由满人来充当空缺。

雍正自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乾隆也继承了他的做法,甚至更为极端。

乾隆用“出旗为民”的措施,将八旗军的所有非满洲成分全部排除,其中包括开户人和汉军八旗。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时八旗军中最有生气的队伍,就是开户人及八旗汉军。两位皇帝的错误做法,直接导致了八旗军军纪的衰退,让昔日劲旅再也没有回天之术。

就这样,初期不可一世,战斗力惊人的八旗军,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了近百年,逐渐变成一群寄生虫,醉生梦死,成为清王朝一个庞大的负担和累赘。

清王朝的兴起依靠八旗军,衰退也源起自八旗军。

结语:

八旗军是努尔哈赤在起兵时创建的队伍,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天下,降服许多部落,推动了后金和满清王朝的建立。

曾经他们是战场上的强军劲旅,威名赫赫,但生活安定后他们游手好闲,骄淫奢靡。各旗主玩弄权势,各旗人萎靡度日。

最终,八旗军在安定的生活中沦为一群寄生虫。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多年前亚圣孟子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资料:

《清世宗实录》

《明实录》

《孟子》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