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弹幕鼻祖,死得惨

公元1661年,农历七月十三,赤日当空。

金陵,三山街外的刑场,人山人海。看客们伸长脖颈踮起脚尖,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场内那121名死囚。

彪悍冷峻的刽子手,寒意逼人的鬼头刀,流窜的野狗,横飞的绿头苍蝇,将刑场映衬得肃杀可怖。

即将面临的死亡,击溃了死囚们最后的心理防线,有人双股战栗,有人屎尿失禁,有人涕泪横流,有人伏地乞命……

为首的一名精瘦汉子却格外扎眼,他镇定地喝下断头酒,随后朝刽子手笑道:“第一个砍了我,下手利索点,身上的二百两银票就归你了!”

午时三刻,炮声雷动,一道殷红的弧线闪过,地上多出来一颗面带笑容的人头。

一阵惊呼后,有人发现人头的耳朵里掉出两个纸团,刽子手心领神会,捡起来一看,发现一个写着“好”字,另一个写着“疼”字。

死到临头还拿人开涮,放眼古今,除了金圣叹,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段子,但绝不是唯一的一个。

搞怪玩梗、写弹幕,在那个文字狱大行其道的年代,金圣叹的路子有多野,你根本就想象不到。

01

疯起来,金圣叹连祖宗都敢诳。

金圣叹是江苏苏州人,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他姓张名采,为人狂傲不羁,一言不合就玩深沉。清军入关后,他感叹: “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

从此改名金圣叹。

他的家乡苏州,历来学风鼎盛,一波波的年轻人皓首穷经,只求能在科举榜上占据一席之地。

自幼父母双亡的金圣叹,被家境普通的姑姑收养,直到9岁那年才被送入私塾读书。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他分外珍惜,所以自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便与读书死磕到底。

不过金圣叹死磕的,不是《论语》、《大学》这类教科书,而是被认作不正经的闲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之类。

在当时,人们对这类书跟对三级片似的,彼此私下传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可金圣叹却是个另类,非但不避讳,还对书中的内容一一点评,然后大张旗鼓地向身边人宣讲。

谁家里要是有这么个看毛片还喜欢讲细节的熊孩子,想想都挺崩溃,要求他姑姑的心理阴影面积,估计得动用微积分。

15岁那年,金圣叹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题目是“西子来矣”。主考官的意思,是让考生结合西施曲线救国的史实来写篇议论文。

同考场的人还在那搜肠刮肚,不到半柱香的工夫,金圣叹就交卷了,他的答卷是这样:

开东城也,西子不来

开南城也,西子不来

开西城也,西子来矣

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如此胡扯八道,阅卷官勃然大怒,当即在考卷上批道: “美人来矣,可惜你一个秀才丢矣!”

你以为这个结果,就能让他浪子回头?想多了!

02

第二次考试时,考题是“如此则动心否乎?”

典故出自《孟子》,说的是公孙丑问孟子:“如果让你做齐国相卿,你敢不敢接?”,孟子答:“不,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

金圣叹是这样写的:“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接连写了39个“动”。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理直气壮地说:“孟子说四十岁以后不心动,那么在他四十岁以前,看到黄金和美女应该会动心的。”

第三次考试,考题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出自论语,意思是“我好比匏瓜,是留给人吃的,不是挂在那里给人看的。”本意是孔子以匏瓜自比怀才不遇。

这次的考卷,金圣叹一个字都没写,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

考场上的金圣叹,如同一名优秀的脱口秀演员,调侃圣人讥讽考官,彰显出特立独行的个性。

不过后来,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参加了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秀才的功名,为此他兴奋得冒泡,特意刻印了一枚“六等秀才”的印章,逢人就盖章。

那劲头儿,和如今十八线小明星到处给人签名一样。

为解决温饱问题,20岁那年金圣叹转行了。他从事的工作,听上去和他的为人一样不正经,扶乩师,通俗点儿说,就是装神弄鬼的神棍。

牛人之所以牛,是因为他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事实证明,金圣叹确实有两把刷子。

1635年,受江南名士叶绍袁的邀请,金圣叹前往叶家扶乩。

原来,叶绍袁的小女儿叶小鸾早逝多年,思女心切的他,想通过扶乩师与九泉之下的小女儿聊聊心事。

金圣叹应承下来后,先是翻阅了叶小鸾生前留下的诗文,一面佯装通天遁地,一面模仿叶小鸾的文风构思,如此与叶绍袁诗文互答,真的如同亡灵重生,引得叶家上下涕泪连连,对他感恩不已。

经此一事,金圣叹名声大噪,找他扶乩的人越来越多,他召唤叶小鸾亡灵的事迹也被传为佳话,后来还被曹雪芹当作素材写进了《红楼梦》里。

也就是这一年,西北的李自成率军攻入河南。见识到金圣叹手段后,叶绍袁赶紧请金圣叹预测未来的时局,作为专业神棍,金圣叹一番掐指念咒后,神神叨叨地告诉叶绍袁,“流贼必不渡江,苏州兵火,十年之后,必不能免。”

十年后,即1645年,清军铁骑蹂躏江南,强制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令,一时哀鸿遍野。

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叶绍袁,想起金圣叹当初的预言,顿觉胆战心惊。

03

不过,最能展现金圣叹才华的,是他对文学作品的点评。

正如当下视频平台爆火的鬼畜弹幕,不经意间一个幽默而直率的评论,总能为作品增光添彩。

凭借点评《水浒传》,金圣叹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巅峰,以一己之力将《水浒传》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境地,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旷世奇才。

一个神神叨叨的江湖神棍,为何能涉足文学点评这样的高端行业呢?

这得益于他有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舅舅,东林党的领军人物--钱谦益。

作为明末江南最大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而钱谦益出身名门,又自诩清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有了他的背书,金圣叹混迹主流文化圈,手拿把攥的事儿。

此前读《水浒传》时,金圣叹就对该书的情节很不满:“宋江这厮腹黑心狠,投降招安也就罢了,怎么还混上编制了?这样的人都能混编制,置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于何地?”

于是,他将120回的《水浒传》拦腰切断,只保留了前七十回,截止到梁山好汉排名为止。

除此之外,他还给《水浒传》写下了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批注,堪称弹幕文学的鼻祖。

33岁那年,金圣叹正式放弃了神棍这个职业,开始自费出版自己点评的《水浒传》。很多人抱着好奇的心态买来看看,没想到,只要一打开,根本停不下来。

在口碑营销的强大影响力下,金圣叹版的《水浒传》供不应求。三百年后的今天,金圣叹点评版的《水浒传》,依然畅销不衰。

这版《水浒传》的精华,就在于金圣叹的点评,技巧章法有度,形容鞭辟入里,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

譬如他点评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眼。”

点评武松与潘金莲相见的场景:“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柳丝花朵,诗人心魂荡漾也。”

对于《水浒传》的结构布局,金圣叹更是归纳出“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等几十几种巧妙笔法。

有人说,读金圣叹点评的《水浒传》,不只是在读小说,更像是在看一个痴狂的老头挑灯夜读,时而纵声大笑,时而抚掌高叹,极具代入感。

爆火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的金圣叹,狂到没边:“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才,只我一人独沉屈。”

04

巨大的经济效益,让金圣叹看到了商机。

此后的几年间,他又点评了《西厢记》,主张为其正名,认为男女之情应该与其他情感分开: “圣人礼制亦不费情欲。”

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瞬间掀起了舆论风暴,很多人骂他不知廉耻。此前他努力经营的人设,也因此碎了一地。

倒是千里之外的顺治皇帝,在看完他批注的《西厢记》后,不由地感叹道: “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文眼看他。”

得知被皇帝点赞,率真的金圣叹,激动得泪流满面,当即向北叩首。

有人嘲讽他,说他终究是个俗人,到底还是在乎这点名头。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金圣叹叩谢的,不是当朝皇帝,而是一个懂他的知己。

自始自终,他就不是个向权力低头的人。

清兵南下,他的舅舅钱谦益用“水太凉”的梗,换了个礼部侍郎的官位,为此没少遭金圣叹的鄙夷。

钱谦益八十寿诞时,身为外甥的金圣叹碍于情面,不得不前往祝寿。席间,他送出的祝词“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羞得钱谦益无言以对。

然而,在一个人人都戴着面具逢场作戏的时代,真性情的人,注定是一场悲剧。

率性的金圣叹,就是那个生不逢时的倒霉蛋。

如果他早生一百年,没准儿能和唐伯虎祝枝山位列同一梯队,以他这浪荡不羁的德行,名列“江南五大才子”也不是不可能。

哪怕他能赶在明朝灭亡前寿终正寝,凭他那神乎其神的扶乩手段,没准儿也能在江湖上混成传说。

可他偏偏活着,还活得一如既往地张扬,在满汉矛盾异常尖锐的清朝初年,这绝对是作死的节奏。

1661年正月初七,对金圣叹的才华赞赏有加的顺治皇帝,驾崩了。

一个月后,金圣叹的家乡苏州吴县,新上任的县令任维初为追缴税款鞭打百姓,引起了当地士子的不满。他们聚集在孔庙,以悼念顺治皇帝为名,痛哭三日以发泄积愤。

为平息事态,任维初将为首的11人拘捕。

起初,金圣叹并未在拘捕的名单内。不过第二天,得知此事后,正义感爆棚的他,立即写了篇请愿书向江苏巡抚朱国治控诉。

要不说读书人就是单纯,可怜老头玩世不恭了大半辈子,黄土都埋脖子了,还不明白官官相护的潜规则。

果然,朱国治害怕此事一旦闹大,可能牵涉出任维初贪腐案,届时作为任维初上司,他也难辞其咎。

本着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这一原则,朱国治以“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的罪名逮捕了一大批人,作为请愿书起草人的金圣叹,自然是在劫难逃。

05

一番酷刑后,包括金圣叹在内参与哭庙的121人,均被判谋逆罪秋后处斩,这便是清初江南著名的“哭庙案”。

顺便插句题外话,制造这一惨案的巡抚朱国治,下场属实大快人心。

“哭庙案”的第二年,朱国治老爹死了,朝廷准假的批文还未签发,他便火急火燎地回家奔丧,因此被朝廷革职为民,直到十年后才被康熙皇帝启用为云南巡抚。

又过了两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叛,朱国治被斩首祭旗。

恶人自有恶人磨,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再说金圣叹,收押期间闲极无聊的他,托狱卒帮忙带封信,并再三嘱咐,千万别让典狱长看到。信的封皮上写着: “杀头,至痛也,灭族,至惨也。圣叹无意得此,呜呼哀哉,然而快哉!”

看守应承下来后,转身就将信交给了典狱长,拆开发现上面写的是:“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食,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

这就是金圣叹,即便身陷囹圄,即便死期将至,依然顽皮得像个孩子。

快乐,是对抗所有悲剧的密码。无疑,金圣叹就是那个掌握了快乐密码的人。

他曾公然宣扬他自认为的33件人生快事,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做县官,每日打鼓退堂时,不亦快哉!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看野烧,不亦快哉!还债毕,不亦快哉!存得三四癞疮於私处,时呼热汤灌澡之。不亦快哉!……”

擅长点评的金圣叹,正儿八经地秀起文笔来,比起同时代的文坛名家也毫不逊色。

他生前所创作的380余首诗,无不洋溢着闲情逸致,抒发着怀古幽情。

午睡醒来看见院中荷花含苞待放,他题诗《睡足》:“绿梧桐叶三四树,碧菡萏花一两枝。睡觉正逢冷淘吃,浴毕足有凉风吹。”

借宿寺庙,正值狂风骤雨,他信手拈来写了首《宿野庙》:“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壁挂僧衣。”

世人顶礼膜拜的佛,与凡人一样栉风沐雨,还要经受虫扰尘蒙的侵袭。言外之意,世间哪有什么神佛呀,老子就是自己的佛!

就连临行前的绝命诗,金圣叹信口一诌,也极尽大气:“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金圣叹死后,世人对他的推崇,从未停止。

李渔说他的评点文字“能令千古人心死”;胡适说他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

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张恨水则写文《几人识得金圣叹》,开头就说:“三百年来,稍治文学者,无不知有金圣叹。然解得金圣叹者,百世一个也。”

三百多年来,我们推崇金圣叹,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注定成不了金圣叹。

毕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能真正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容易。

香港人超爱的小baby,把我整懵了

作者:沧海明月生。拾文化(ID:shiyafengshe),以理性的姿态看待人和物,以文化的底色,传达情感、新知、文化和生活。文化改变生活,信仰照进心灵。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