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刘古愚专栏】刘平望:复豳学会

原标题:【刘古愚专栏】刘平望:复豳学会

【前言】清末,关中大儒刘古愚先生所居醴泉之烟霞草堂亦名“复豳学舍”。先生也以复豳学舍主人、烟霞老人为号。学舍“复豳”,起于光绪甲午后,先生以为盖欲救中国之贫弱,非合士、农、工、商为一不可也。周世有狄患,周之兴,乃在《七月》一诗,豳之风俗,豳公之政,豳民之学为之刘古愚创办的六所义学均名“复豳”,意在凡参与义学管理及运营者须以力振兵、农、工、商之实学,使我乡之风俗如豳风之旧,兴我中华。

复豳学会

刘平望

刘古愚以宋明理学自律,治经通大义,明天算,以当时所谓新学者倡于其乡,同县李孟符以之比习斋,关学稍稍复苏矣。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辞海》记载:“缠足,旧时陋习,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型尖小,以为美观。相传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宋朝人以女子小脚为美,脚裹得“纤直”,不弯弓。元代发展为纤小,明代缠脚进入兴盛时期,要求足形弓弯。而清代不但蔓延至社会各阶层,更甚者出现“三寸金莲”之说。

至清末,朝廷曾下诏屡禁缠脚,张之洞、袁世凯等有识之士大力提倡过反对缠脚。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将劝禁妇女缠足列为政令颁布,在全国开设主导妇女放足的“天足会”。民国十一年(1922)陕西省民政厅正式颁布《罚禁妇女缠足条例》。十六年(1927),冯玉祥令陕西民政厅长邓长耀兼任天足会长。条令规定7岁至14岁女子,不准缠足;15岁以上之女子,必须放足。违者,初次女子家长罚银圆2块,所在村长拘留10日,拒不改正者,处罚加重一倍,凡推进不力的县长,撤职法办。十九年(1930),女子放足才取得较大进展,此后出生的女孩,多数为大脚板。

刘古愚先生为关中理学家,崇尚经济,曾与柏子俊在味经书院设立求友斋提倡实学,刊刻进步书籍。甲午战争后,在味经书院成立时务斋及复豳学会,倡导新风,极力反对妇女缠脚。

光绪二十二年(1896),梁启超在《时务报》刊登了《戒缠脚会序》后,刘古愚弟子邢廷荚、柏堃欲效仿倡导于陕西,成立不缠脚会。刘古愚在《劝不缠脚后序》中言:“……束缚其足于服役,便乎?否乎?不便而为之,是真以妻女供玩好也……不闲其心,而残毁其肢体……女子之脚,果犯何律?而竟以刑为礼。一入闺门,虽清白之家,皆成踊贵气象,而以为美,是诚何心?”对缠脚陋习极力批评。在烟霞草堂时,刘古愚设复豳同绩社,一种闲暇时期女子半工半读的教化学习场所,并极力鼓动咸阳县令孙万春在咸阳城设立女学。《时务报》第66册刊登,刘古愚创办的复豳不缠脚会向上海女学捐银十元。(《史学月刊》1995年06期)。

戊戌政变后,刘古愚被迫辞去味经书院及崇实书院山长,退隐醴泉烟霞洞,继续教书育人。“学会初立,凡织布、纺纱、制器、报章诸事,皆以‘复豳’为名,故烟霞草堂以‘复豳学舍’为通名称”。刘古愚也以复豳学舍主人、烟霞老人为号。学舍“复豳”,起于甲午后,盖欲救中国之贫弱,非合士、农、工、商为一不可也。周世有狄患,周之兴,乃在《七月》一诗,豳之风俗,豳公之政,豳民之学为之。刘古愚创办的六所义学均名“复豳”,意在凡参与义学管理及运营者须以力振兵、农、工、商之实学,使我乡之风俗如豳风之旧,兴我中华。

《陕西省志·新闻出版志》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甲午战争后,刘古愚在味经书院发起组织“复豳学会”与“时务斋”专门研究救国大计,该学会内设“复豳报馆”,《时务斋随录》就是刘古愚当年办的刊物。该刊为小十六开,线装,季刊,每期1-2册(100余页)主要内容有“选弟子出洋学艺”“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海防条约”“商务条陈”“扩充商务十条”“推广学校以人才”等。这是目前知道的陕西最早的近代刊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日,陕西学政叶尔恺致汪康年书:“此间举人萧钟秀赴沪为复豳学会考察汽机,采办活字机器,经弟札委,到沪后,一切尚望费神招呼指教为盼。”《刘古愚年谱》也载此事,将萧赴沪时间错记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并录入刘古愚致龙积之信札:

今岁又复集资,公推萧钟秀来沪,欲购中国能自造之机器,如日本之轧花机,贵处农学会所制之犁等类。运归以开陕人风气。并购铅字,日出学报,以广士子见闻。另拟出千金入股横滨译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罗振玉等在上海设立了上海农学会,刘古愚及弟子即申请加入。随后,他创设了陕西复豳学会,专门研究推广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

复豳机馆:清末关中的丝织实验机构。刘古愚于光绪十六年(1890)创办,附设于泾阳味经书院刊书处,主要试验种桑、缫丝和织绸。为开风气,该馆甚至“昂价收茧,织纺色绸,以开风气”。(《重修泾阳县志》)

《明清西安词典》第364页亦载:

机器轧花厂是清末设于泾阳县城的轧花场所。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刘古愚学生陈涛等赴鄂考察时,购回一架日本产的轧花机,经试验其效率比人工轧花高出数倍,故刘古愚筹资复购(制)多架,在泾阳城西门办起机器轧花厂,专代四乡棉农轧花,由此关中机器轧花始盛,数年后遍及渭北。

陕西保富机器织布局,是清末搁浅的股份制现代化纺织工业。陕西学政赵惟熙与刘古愚以陕地产棉拟设该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刘古愚与邢廷荚等倡议集股二十万两陕西保富机器织布局,并由赵惟熙奏准照办。厂址议设泾阳,以味经书院刊书处为总筹办机构。

复豳刊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石杰撰《味经书院味经官书局出版活动研究》(2020年6月)一文记述,现存复豳学舍刻本《明夷待访录》《训蒙捷径》及《地球各国考略》,三书刊印时间均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应为复豳学会出资委托味经刊书处刊印。

复豳义学:光绪十六年(1890),刘古愚将咸阳县东城所义仓移至天阁村,择人经理,前后十年,“仓赢于旧者巨倍”。为防盗贼之招,以息麦为天阁村加筑城墙。盛名之下,谤亦随之。咸阳县令唆使棍徒杨永林诬告刘古愚以官银筑私城,并从中作梗义仓。刘古愚见义仓不可为,归还朝廷本金后,以仓麦设义学六处,每学领麦百石(西阳村50石,天阁村因讼事起,另设法筹集),以麦为本,发商生息,不准动本,以息维持义学日常。规定所办义学处,童子八岁须入学,并制定了完善的《义学章程》。

《咸阳教育志·大事记》第389页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刘古愚设立义学于天阁村、马庄镇、魏家泉、西阳村、醴泉烟霞洞及扶风午井镇。

(一)天阁村复豳义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刘古愚在村城墙内西南角家里创办。扶风籍门生王伯明为馆师,村人刘建功为管事。刘古愚拟授课章程十二条。二十八年(1902),命长子刘瑞駼为馆师,刘古愚题词 “尽心尽力”。授之以法曰:“宽以容之、勤以督之。”义学后迁至村南庙大殿,民国二十七年(1938)成立私立古愚小学校。二十九年(1940)改为复邠中心小学校。次年改为马庄乡中心学校天阁村分校。三十四年(1945)改为咸阳县立马庄乡第二国民学校。三十六年(1947)迁石羊庙,原地复建“咸阳县私立古愚小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易名,曾为马庄区第三完全小学,1972年改为马庄乡天阁村学校。曾为“戴帽中学”,学制先后为七年制,九年制。

1995年9月,马庄乡天阁学校中、小学分设,中学更名为秦都区古愚中学,是天阁学校、小雅学校初中部撤并后新建的一所初中。校址与原小学相连,面积34亩,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2020年9月古愚学校初中部合并到马庄中学。天阁小学随后迁入。

(二)马庄镇复豳义学:馆师由刘古愚泾阳籍门生柏厚甫担任,管事王天禄、王开选。马庄村曾有义学、小学各一,分别坐落在村西和村南。义学旧址位于现在的马庄镇十字南第一个巷子路西,腰家巷北边。占地一亩左右,有教室三间,教室北有一座小庙,一个类似炮楼的建筑。所用课桌为“连桌凳”(课桌与凳相连接)。有一个教师,近30名学生,教师教一到四年级,轮流上课。1936年成立了马庄小学,校址在七结村。1937年把义学及村南小学并入马庄小学内,原义学被马庄乡用作办公所。

(三)魏家泉复豳义学:地址在原魏家泉村(现已拆除)魏书群家后院,民国时期校园由一孔用作教室和老师居住与批改作业用的大窑洞,一个供学游戏的大院子,一座砖瓦结构的大讲堂和通向头门口的长条花园通路组成。

魏家泉义学馆师为刘古愚扶风籍门生王子哲,管事刘瑞驹(刘古愚侄)。义学后改为魏家泉小学,部分优秀弟子如下。

刘汝容:刘瑞驹次子。字德卿,山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肄业,民国时期曾任咸阳县教育局局长、县商会秘书。

魏江枫(1899—1964),字晓丹。民国十四年(1925)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三十四年(1945)八月,创办了咸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任第一任校长。

魏江渔(1904—1986)又名惜言,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毕业。民国十四年(1925)任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校长。三十七年(1948)担任“立法院”国民党党部书记。

魏江岷,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魏仁普(1919— ?),铁路交通专家,原名江旭。在重庆大学攻读交通铁路专业。到台湾后任高雄市火车站站长,曾获高雄市“良父楷模”匾。

魏江春(193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四)西阳村 复豳义学: 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西阳村死者百余人,村中富户王宗维伤其鬼之馁,欲为建祠,贾绝产得若干数,又劝戚友共助之,不足而其补盈。为堂三架、厦五架,前筑门楼,内附义学。光绪十九年(1893)十二月,刘古愚娶西阳村王宗维之次女为妻。

该义学馆师为刘古愚蓝田籍弟子刘和庭,管事为王宗维。刘古愚为义学题联:

何处有神仙?试看刀山剑树,心性不扰岂非罗汉果;

欲求真科第, 须从义路礼门,脚跟能定方是宰官身。

(五)醴泉烟霞洞复豳义学:馆师为刘古愚再传弟子张西铭,管事刘纪堂。

民国时期,西京筹委会在关中创办了昭陵小学、天禄阁小学和茂陵小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秋季成立昭陵小学,校舍有所扩建。校址设于九嵕山下刘古愚祠,旨在灌输发扬我先烈雄武创造精神,保护该处古迹,兼为提倡普及地方教育,救济地方失学儿童及民众。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六月,西京筹备委员会编发的《西京筹备工作概况》。西京筹委会又扩大育苗绿化昭陵,“昭陵苗圃于二十四年(1935)辟成,占地十亩”。《咸阳公路管理局史》载:“1975年,咸阳公路局与礼泉县协商,将礼泉山底村苗圃转让给咸阳公路总段,以作公路绿化育苗用地。”该苗圃即刘古愚当年所经营的果园和“工艺所彻园”旧址。

(六)扶风午井镇复豳义学:刘古愚在给弟子王伯明之母《杨太孺人懿行序》中言:“伯明不迂予说,又与文臣等分复豳学会为乐群会于其乡,扶风为有邰之墟,豳之所自始也”。该义学馆师为刘古愚扶风籍门生吴文臣,其余不详。

刘古愚曾购地及窑于泾阳之钻天岭,醴泉之烟霞洞,咸阳之魏家泉,设义塾于九嵕山东北之百家井。张季鸾在《烟霞草堂从学记》中言:“先生则积年薄薪,涓滴济人,躬设义塾百所,并轧花厂,白蜡局,为关中倡。卒至穷老以终而无所惜。”设义塾百所,言过其实。

“我古愚先生,继承关学,修己爱人,以大兴乡学为救国之本,以农工商兼教为兴学之纲。其法各设乡学,并教成丁文字之外,授以农事。校长即司乡治,旁查土宜,振兴工艺,尤重桑、织、棉,且遍设乡团,举国皆兵。平日各服恒业,国家有事则干戈而卫社稷。盖先生之意为政、教、兵、农、工合一而俱寓于乡学之中,此义至精,虽百代不能易也。”

取张季鸾先生言作结。

刘平望于2023年5月28日草

原创不易,转载分享请标明出处,敬请合作。

刘平望,1968年生。咸阳市秦都区人,号存诚堂。陕西省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天阁村志》总撰,编著《刘古愚寻真》。

地址:秦都区文林西路古渡家园8号

平台编辑: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自知无所愧。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记录生命历程的每一次真实,每一份感动,这里是“行走在乾县”,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点赞留言,批评指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