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历史文化】賨人、賨城与宕渠文化‖刘渠

原标题:【历史文化】賨人、賨城与宕渠文化‖刘渠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賨人、賨城与宕渠文化

刘 渠

神秘的北纬30°线,人类四大古文明均出现在这一地带。在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八百里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再往南,东西走向的千里大巴山,分别发育了长江水系的汉江、嘉陵江两大支流。在这两个山脉和两河流域之间,是巴文化的发源地。

渠江是嘉陵江东边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3.97万平方千米。大巴山及其南坡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大体呈喀斯特地貌发育。渠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自古以来适宜人居和农业开发。两个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罗家坝”和“城坝”坐落其间,是巴文化的核心区。

渠县城坝遗址即宕渠故城之所在,是古代渠江流域近千年的区域中心。宕渠文化是对渠江流域历史文化的概括,是根植于大巴山和渠江流域的巴文化,或者说巴文化的“宕渠模式”。

渠县城坝遗址鸟瞰图(万绍荣 摄)

从空间看文化分布:巴郡宕渠县

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县

战国中晚期,秦国兼并巴蜀后,相继设了巴、汉中、蜀3个郡。巴郡宕渠县,辖区基本覆盖整个渠江流域,面积在40000平方千米左右,约占巴郡六县总面积的1/3,妥妥的一个大县。相关史料显示,宕渠县在秦帝国时期,曾有“宕渠道”记载;刘邦为汉王时,复以宕渠县称之。

从公元前314年建立宕渠县至今,已有2330余年的建置史。宕渠、渠州、渠县,一脉相承而又迭次划小,一个“渠”字传承了文化,延续了文明密码。“宕渠”不仅是一个历史地名,还是一个文化范畴。

一个谜团:“宕渠”县名涵义是什么?当下,我们习惯于把渠县称作“宕渠”,因为它深刻影响渠江流域二千三百余年的文化传承,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从唐代以来,学者们解读“宕渠”县名涵义的说法不下五六种(如据山水名、字面直解、古文疏义、字义组合联想等),莫衷一是,犹矢未中其的。为什么呢?或许均未抓住“要害”,有路径方法之失。古地名表现为一种文化记忆,是先民认识地理环境而对客观物体的一种称呼,故为记忆符号、认知载体,具有标记属性。因此,我觉得应该从地名的文化属性和记忆功能入手考察。

查《说文解字》:

“宕,过也。一曰洞屋。从宀”(取义不属石之类)

“渠,水所居也。”(《风俗通》也是这么讲的)

而宕渠两个字连用,指代性很强,其寓意表示居处的含义很突出。所以,应从宕渠先民的居处样式去理解。居式特征是族群考据的重要环节。那么,“宕渠居式”即以溶岩洞穴和水边结庐为居的居处样式。

《说文解字》书写的渠(图片来自词典网)

这个“渠”字构型,会意、象形、拟声的手法齐备,篆书形象上看,左边取水的字旁,右边像棚盖,下面以木桩支撑。河姆渡遗址封土下面发现密集的木桩,那种水边棚屋结构的考古实证不外如此。这与地理环境相匹配,与先民采集、渔猎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从而反映了与流域先民的久远联系。如此,“宕渠”用作县名,乃是族人对于先民时代的追思和怀念,应该是其寓意。这就把先民史迹引申到了石器时代,宕渠文化由此发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坝考古队领队、研究馆员陈卫东,于2022年12月20日在渠县“名人大讲堂”上,基于考古发现的石器工具,经过测年,作了一个重要表述:

渠江流域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如果“宕渠”释义不误,那就与此相关相切。傍水而居的“渠”,大约也是巴地后来大量出现的干栏式建筑的雏形,是其鼻祖。

宕渠瓦当(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一座城与一个先民族群

先民部落集聚和城垒发展史,浓缩了流域的文明发展成就。“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賨城大致兴起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华阳国志》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作为賨国都及賨人首府,有800多年历史。《舆地纪胜》说:“巴西(郡)宕渠,其人勇健喜歌舞,潾山重叠,邻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东汉时,车骑将军冯绲征讨武陵蛮,因賨人助阵凯旋,冯绲增修其城,有了“车骑城”的别称。賨城不仅是賨人首府,宗族治理中心,也是渠江流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城坝对岸密集分布有汉阙6处7尊,国内最多、最集中的存在。与城池关系密切。

渠江流域的先民族群就是巴人,自古生息繁衍于此,是以大蛇图腾崇拜的巴人种族(略称“蛇巴”),是在大巴山和渠江流域独立发展的族群。“巴”是个象形字,是图腾形声之谓,也是他们自称的语音。上古有“后羿屠修蛇,其骨若陵”“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传说,而大巴山,在《山海经·中山经》里叫“蛇山”,盖因其山多蛇之故。先民经历了所谓“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两个阶段,是他们开发了这片土地,创造和发展了农耕文明。后因称赋税为“賨”而被叫作賨人。所谓“宕渠文化”,概括地说:清酒之甘醇,賨旅之劲勇,巴渝舞之雄浑,汉阙之神奇,是其精粹和缩写。

宕渠古城是川东地区目前发现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其占地约560万平方米,核心区5万平方米左右,是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重点对象之一。

2006年5月,城坝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城坝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单。

2018年10月,城坝考古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2022年,城坝遗址被纳入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目录。

从历史事件解读宕渠的文明密码

一次偶发的政治事件

史载:公元前306年左右,巴郡发生了“白虎为患”事件,说虎历四郡,伤害了1200多人。板楯蛮作竹弩射杀了白虎(事后称作“白虎复夷”)。巧妙的是,这次“虎患”正好处在秦昭王登上王位的时间节点。历史记载比较隐晦,深刻剖析后,明了这是一次偶然发生的非自然事件,“白虎”指廪君蛮,“虎患”即被灭国的巴国上层集团组织的一次武装暴乱。虎患解除后,秦王大为赞赏:“功莫大焉”。问题来了:为什么是板楯蛮出手平乱?为什么说好的赏赐也变卦了,秦王反过来要与有功的夷人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这就反证了“虎患”的性质,是一次真实发生过的武装暴乱,属政治事件。

一次影响深远的盟约

秦国处理虎患事件的善后工作,出现了新的考量。鉴于巴地为蛮夷之区,巴人又以剽悍勇武著称,民族关系如果没有一个妥当的长远之计,就会后方不稳,将影响到秦国统一东方六国的国家战略。这是一个隐忧。接下来,秦国与板楯蛮夷“刻石盟约”:“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同时开出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免除夷人酋领“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就是100亩土地免交租赋,10个老婆也不交人头税),并且“伤人者论,杀人者雇死倓钱”(意思是,私自伤人要追究;杀了人,必须拿钱赎死罪);其余普通夷人“口算”四十(依制仅为一般国民120个钱的1/3)。订立这个盟约的意义非常,这是蛮夷之区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表明国家对这个族群非常看重,不是一般性赏赐,而是政治上尊重夷人大姓宗族治理格局,赋予其自治地位,从而创新实施了羁縻之制。民族地区新的治理体制在宕渠县首开先例,成为秦国羁縻制度在巴蜀实施的先导和“试验田”。

《华阳国志》说,賨人又从刘邦定三秦,“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后汉书》的记载基本相同,直接写作板楯蛮,族酋有“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大姓氏。

一首惊艳世人的歌舞——巴渝舞

在历史舞台上,賨人一上场就很惊艳,一出手就是巅峰。传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其阵势凌厉,殷人前徒倒戈,一举拿下商都朝歌。周武王牧野誓师大会上,虽然没有提到巴人,巴人当属“友邦冢君”一类,勿须特别提名。周王朝封其宗姬于巴,将巴国直接纳入宗亲序列,这在《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辞于晋人的话中得到了印证:“巴、濮、楚、邓,吾南土也。”然而,蛇巴夷群是否被从属于宗姬巴王国,《左传》《世本》等古籍里面记载阙如,无从考知。也就是说,宕渠先民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暂存空白。

秦末,刘邦进入关中与项羽争霸之前,发起“还定三秦”战役。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募发賨人助阵。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賨人“为汉前锋,数陷阵”,再现了前歌后舞的凌厉之势,刘邦观其攻势气概,惊喜地说:“这就是武王伐纣之歌啊!”大汉立国后,令乐人习学并在宫廷表演,成为宴会喜庆、招待来使的重头戏和“保留节目”。这就是盛名在外、传之久远的“巴渝舞”。

一次战役改变了蜀汉的历史走向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年(215)秋,曹操袭取汉中,张鲁出降。张鲁在汉中盘踞近30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他以“五斗米教”给民众洗脑,讲因果报应,要澄清内心,修炼通灵境界,正好迎合了庶民在乱世中无以安放的灵魂。张鲁时常到巴中传教布道,賨民多往信奉,賨人首领大都与之交好。所以,三巴夷酋杜濩、朴胡、袁约率民依附。其中一个叫李虎的(他是成汉皇帝李雄的曾祖父),率五百余户百姓也投了曹操,賨人社会出现了分崩离析的状况,事态难以逆转。可在九月,曹操帐下副将张郃“别督诸军,屡犯巴界”,甚至领军万余“进军宕渠蒙头、荡石”,意欲掳掠能征善战的賨人去充军。巴西太守张飞率“精卒万人”疾驰宕渠,把张郃围在几个小山头上,相拒五十余日。最终,张郃困于给养开打,结果大败而逃。此战不仅使得宕渠地位突出,成了拒曹要地,也成为刘备争夺汉中的战略序曲。曹操战役失利,迫使他于建安二十四年主动放弃汉中。刘备扩大了地盘,成就了诸葛亮隆中策论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宕渠之战”的胜利,改变了蜀汉政权的走向和前途。

“宕渠之战”还带出一个人物故事。賨人夷王杜濩,被曹操空委“巴西太守”一职。但巴西郡在刘备控制下,太守是张飞。杜濩大概率随张郃回到宕渠,充当向导和军需。张郃败走,他没有再走。刘备的态度有意思:不仅没有责怪于他,反而高规格待之,拜封杜濩为“邑侯”,署于“宕渠侯国”,还特别颁发了“汉归义賨邑侯”金印。这颗金印清光绪时在奉节长江南岸双河口出土,今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是賨人称谓的历史证物,也表明这支巴人欣然接受“賨人”的名号。唯一的实证,其史料价值特别珍贵。

渠县八蒙山古战场遗址(渠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賨人是他称,宕渠先民因赋而易名

賨人,一个称谓及其背后的隐秘。正是因为秦国赋税的实施,宕渠之民对赋税称作“賨”——“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显然,賨人是巴人名义的流变。这支巴人对赋税的叫法,被秦国官吏留意到了这个语音,“賨人”的新称谓出现了。两汉时期,賨人的叫法已很流行。进一步看,賨人称谓的时间跨度在700年上下(秦昭王至东晋末)。

赋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属于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虽然板楯蛮享受到赋税减免优待政策,纳税不仅体现国民义务,也表明国家认同。赋税对于夷人来说是个新事物。谯周《巴记》:“夷人岁出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这个“夷人”,显然是巴夷而不是别的什么蛮夷。由“賨钱”“賨布”而到“賨人”“賨民”,是从赋税名向族群名逐渐转换的一个过程。

“賨人”于载籍的表述不尽一致,似乎皆是后人的追述。巴史专家或文化人对于这个“賨人”名号的附注和来历,也是其说不一。然而,并非与世俱来就有賨人的称呼或叫賨人的。《说文解字》释賨:“南蛮赋也”,释蛮:“南蛮,蛇种”。既然賨人是巴人名号的流变,那么,缴纳賨赋的巴人即为蛇种巴人,与白虎巴人相区别。賨人概念最先出现在西汉蜀人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反映出蛮夷杂居共处状态。这里的“巴”是廪君蛮夷群,“賨”是板楯蛮夷群,互不隶属。

蛇种巴人族群世世代代栖息在这里,大巴山的得名无疑跟这里的巴人种族有直接关联:大约在一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的踪迹,五千年前定居开发,进而创造和发展了流域的农耕文明。据此,笔者以“蛇巴”称之,试图论证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

賨人取得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渠江流域开启了秦汉时期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繁荣。

一个群星闪烁的时代和一群彪炳史册的人物。大汉朝是傲立东方的大国和同时代最强盛的国度。“巴有将、蜀有相”是两汉很著名的人文景观,也是一个人文特点。左思《蜀都赋》盛赞賨人“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奋之则賨旅,玩之则渝舞。锐气剽于中叶,蹻容世于乐府”。两汉、魏晋之世,人们对巴师、賨旅参加武王伐纣的传闻轶事深信不疑。文化基因的传承,崇义尚武之风,在这片土地深深植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宕渠儿女。两汉近四百年间,班列九卿的有大鸿胪庞雄、大司农玄贺、车骑将军冯绲,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左将军句扶;有名臣公车令臧哀伯、州刺史冯焕、左都侯“沈府君”、太守李温等。

賨人质直好义,“世挺名将”;风淳俗厚,载誉是邦。

“宕渠文化”是根植于渠江流域的巴文化。充分认识宕渠文化,深度解读和准确阐发宕渠文化,对于我们打造巴文化高地,实现创造性传承、创新性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列文章

1.【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2.【非遗】从巧匠到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刘氏竹编”创始人刘嘉峰‖刘渠 3.【历史文化】宕渠 · 賨人 · 古文明‖刘渠 4.【历史文化】巴人→賨人→板楯蛮‖刘渠 5.【历史文化】宕渠先民族群——巴人考论‖ 刘渠 6.【历史文化】浅说賨人在三国争战中未能建功立事的制约因素‖刘渠 7.【历史文化】“白虎为患”与“刻石盟约”事件‖刘渠 8.【记忆】记忆中别样的第一次‖刘渠 9.【历史文化】析《蜀都赋》之“巴”“賨”‖刘渠 10.【历史文化】宕渠故城:古之賨国都‖刘渠 11.【辞赋】賨赋‖刘渠 12.【辞赋】礼义城赋‖刘渠

13.【修志故事】《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刘 渠

14. 【史海钩沉】“宕渠之战”的几个维度‖刘渠

15.【辞赋】賨都赋‖刘渠

16.【史海钩沉】“宕渠盖为故賨国”考略‖刘渠

17. 【家风家训】冯氏家风赋‖王兴 刘渠

18.【民俗】三汇彩亭赋‖刘渠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 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 渠(1958年生,四川渠县人。渠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执行主编,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特聘专家)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