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考古研学伊洛行-Day2

考古研学伊洛行

Day2

7月12日伊洛行小队开始了研学的第二天,此次的打卡地是洛阳古墓博物馆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

一早,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北邙山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专题博物馆。在古墓博物馆中同学们对葬制、墓室壁画和壁画修复三个方面都有了新的了解。

1

葬制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对二里头遗址等墓葬形式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通过参观也让同学们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墓、洛阳东汉黄肠石墓、洛阳北魏石棺墓和宋金壁画和雕砖墓的墓葬特点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之后同学们对西汉画像空心砖、西晋裴祗墓、北魏袁巶墓、唐朝李嗣本夫妇墓、北宋壁画墓以及外国人墓葬唐安菩夫妇墓进行了参观,通过实地考察,让同学们对空心砖,壁画,葬制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

墓室壁画

紧接着同学们参观了墓室壁画,这些壁画涉及西汉、东汉、魏晋、唐宋和金元等多个朝代,壁画墓的墓主人上自皇帝、嫔妃、达官贵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精美绝伦,同学们沉浸其中。

3

壁画修复

在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张建文老师和文保部主任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壁画修复中心,杨老师耐心为同学们讲解壁画修复的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同学们认真聆听,并且提出了自己关于壁画修复的思考与问题,老师们细心为同学们一一解答。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下午两点半我们来到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由依托洛河北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山陕会馆筹建而成,于2022年5月18日开始正式展出。博物馆建筑特色鲜明,以体现“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为出发点,建筑整体似大运河波浪、船帆形状,利用唐三彩碎瓷片材料饰面,充分展示了大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

我们跟随讲解员老师共同参观了“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和“洛阳—考古百年”两个展览。

1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开始以恢宏大气的数字屏生动展示了大运河的位置,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运河的源远流长。展览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我们跟随讲解员老师参观了其中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天工国运,一统中华”,讲述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其中对洛阳的地理位置、东都洛阳的营建等做了详细介绍。“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阳不仅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之称,还拥有“天下之中”的优越政治地理位置,历史文脉深厚。

第二部分为“千年运河,万物通济”,详细介绍了大运河的漕运体系,展示了漕运运输的各种工具和商品,展现了大运河漕运的发达,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在参观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我们还见到了镇馆之宝——盐铁使印,它高5.4厘米,长6.2厘米,断代下限为唐代晚期,是唐代后期主管盐、铁、茶专卖及征税的盐铁使所用的铜质方形官印。

2

洛阳—考古百年

接着我们自行参观了第二个展览“洛阳—考古百年”,该展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百年历程”展示了洛阳考古事业和历程,在参观过程中,王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本科实习时在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文物保护项目中的工作故事。

第二部分“百年成果”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洛阳进行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该部分展出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唐等时期的器物,展现了中国考古诞生百年来洛阳在中华民族起源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三部分“百年利用”中展现了洛阳考古人在大运河的传承与保护、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公众考古的推进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成就,有“洛阳模式”的典范之称。

随着大运河博物馆的参观结束,今日的行程也圆满结束!此次学习着实让我们领略到了“河洛文明”和洛阳千年帝都的文化魅力,同时对洛阳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安排~

撰稿:黄颖、吉思洁、李思雨

排版:赵禾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