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西域的孩子学些啥?吐鲁番文书里看他们的“作业”→

上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M363出土了一件《论语郑玄注》抄本残卷。原卷抄写了《论语》的《八佾》《里仁》《公冶长》3篇,惜而出土时卷首阙如,失落《学而》整篇以及《为政》大部分文句。在《论语》后,又有六言《十二月三台词》、五言绝句六首和《千字文》数句。从题记“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和跋尾“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来看,抄本写于唐景龙四年 (710年),作者是年仅12岁的义塾学童卜天寿。

“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近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图为游客在观看景龙四年卜天寿抄《论语郑玄注》。 郭史柠摄

20世纪以来,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不少《论语郑玄注》残本,卜天寿抄本是这些残本中保存较好且最长的卷子,不仅为古代民间书法艺术以及儒家经典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体现出唐朝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域教育和办学的影响。

唐朝时期《论语》在西域的传习

唐朝建立之后,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对社会各阶层具有旷日持久的吸引力。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的《论语》,是学子们走向仕途的必习之典。《隋书·经籍志》载: “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 意思是说,隋代何晏《论语集解》与郑玄注《论语》并行,而以后者为要。至唐代,以玄宗开元、天宝为界,唐前期郑玄注《论语》风靡,后期《论语集解》盛行。

“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展出的景龙四年卜天寿抄《论语郑玄注》局部。郭史柠摄

卜天寿在抄录《论语》各篇时,均有“孔氏本,郑氏注”之题。足见开元天宝之前,远在西州 (今吐鲁番)的义塾亦以郑玄注《论语》为主要的讲习教材。此并非孤例。除卜天寿文书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斯塔那墓地还有5座纪年墓葬出土《论语》抄本,兹列如下:

  • M67《论语集解》残卷,文书内含武周新字,可将年代断定为武周时期;

  • M19郑玄注《论语》之《公冶长》篇残片,年代起迄为永徽二年(651年)至上元三年(676年);

  • M360郑玄注《论语》残片,亦是学子童蒙时的抄写之作,年代为开元二年(714年)前后;

  • M27郑玄注《论语》残卷,包括《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等篇,年代为景龙二年(708年)至开元十三年(725年),该墓同时出土与郑玄注《论语》相关的对策残卷,共七问七对,内容涉及经义解说、注文解读、篇名出处等,是西州士子备射策明经的重要证据;

  • M184郑玄注《论语》残卷,包括《雍也》《述而》两篇,年代为开元二年(714年)至开元十二年(724年)。

总体来看,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天宝前《论语》文书中,仅一件为何晏《论语集解》,其余均为郑玄注《论语》;唯一一件对策文书亦是以郑玄注解读《论语》经义。这反映了唐代天宝前郑玄注《论语》在西州士人中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时人转而重视言简意赅、意旨明晰的《论语集解》,章句繁琐、言义宽泛的郑玄注《论语》日益衰颓,这一趋势恰与敦煌出土文书反映的《论语集解》于沙洲 (今敦煌)一枝独秀的实际吻合。

唐代西州与沙洲深处西北一隅,与统治中心长安远隔千里。然而,两地学子们对于《论语》的取径却惊人的一致,足见唐朝推行官学、私学力度之大,社会科举氛围之浓。

王羲之书体与《三台词》的流播

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均承袭王羲之之风。《旧唐书》载, 虞世南“又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 。这一流派的书体对于唐代书法影响深远。僧人怀仁模仿王羲之墨迹,集摹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并成为“院体”的范本。唐代帝王亦习该派之书,传世的唐中宗李显《乾陵述圣记》,被书家视为“书法坊正,犹有永兴之笔意”,永兴指的是虞世南。

《千字文》是南梁至清末长达1400多年的童蒙读物。相传,王羲之七世孙、僧人智永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后来成为流行的习字范本。敦煌曾出土贞观十五年 (641年)蒋善进《千字文》残卷,就是临写智永之本。卜天寿《千字文》之手迹,尽管内容有讹,笔力稚嫩,然犹带智永之笔意。一位日无暇晷、高居大明宫銮座上的帝王与浮生偷闲、懒处学堂的幼童之书体同出一脉,足见王羲之一派的书法受到唐王朝推崇,行于士人之间,其影响西过沙洲,远至西州一带。

《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残卷》局部。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官方网站

《三台词》得名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改筑邺城三台。《刘宾客嘉话录》载: “邺中有曹公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北齐高洋毁之,更筑金凤、圣应、崇光三台。宫人拍手呼上台送酒,因名其曲为三台。”

《三台词》在北齐初创时,为行酒宴饮之调。初唐时,《三台词》多为六言四句,与《倾杯乐》《回波乐》同作送酒之歌。盛唐以后,《三台词》逐渐雅化,成为唐代士大夫交游圈中流行的酬唱之作。 如,王建《宫中三台》云:“鱼藻池边射鸭,芙蓉园里看花。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

卜天寿仅抄写《十二月三台词》一月和二月半阙:“正月年首初春,万户改故迎新。李玄附灵求学,树下乃逢子珍。项托七岁知事,甘罗十二想秦。若无良妻解梦,冯唐宁得忠臣”;“二月遥望梅林,青条吐叶……”

总体来看,《十二月三台词》为六言八句,在体式上取径于中原地区,内容上与起源于《诗经》、流行于民间的《十二月》词结合,表达了万象更新之意,较唐代中原地区《三台词》更有创见。

贞观十四年 (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薛万均率军击灭麴氏高昌王国,以其地置西州。西州蒙童的日常习读之作,不仅体现出中央王朝对西州在政治上的管理,也说明中原与边疆在教育体系与文化氛围上亦是水乳交融。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

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

出 品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