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关羽谥号“壮缪侯”,这是美谥还是恶谥?《三国志》用五个字给出了答案

历朝历代名臣名将的愿望,基本都是生前封侯、死后得谥。连曹操也未能免俗,他在《述志令》中谈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曹操于建安元年九月受封大将军(后来让给了袁绍,自任大司空)、武平侯;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

为了能受封魏公、加九锡,曹操还跟老朋友荀彧翻了脸,可见曹操当时并没有篡汉之心,他只是想做一个大汉顶级权臣,活着有好封号,死了有好谥号,这样他的老祖宗脸上才更有光彩。

像曹操那样的盖世枭雄尚且对封号谥号孜孜以求,其他的名臣名将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我们在《三国志》中看到,几乎所有曹魏名将(诸夏侯曹、五子良将)最低的是四方将军,活到曹丕篡汉的,基本都能混个县侯,谥号更是人手一个,就连于禁也得了个“厉侯”谥号。

“厉侯”当然不是好谥号,当时审批谥号的,是瞧不起于禁的曹丕,所以宁死不屈的庞德“谥曰壮侯”,而于禁的谥号,都不好意思往墓志铭上写。

曹魏有点级别的就能封列侯、得谥号,在这方面,刘备集团就显得很小气:刘备活着的时候,只给法正一人封了谥号,死在刘备前面的关羽、张飞、庞统,都没有谥号——包括赵云的“顺平侯”,法正之外十一个人的谥号,都是刘禅主持商定的,其中关羽谥号“壮缪侯”,还给后世留下了诸多争议:有人说这个谥号类似秦桧的“缪丑”,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宋高宗赵构给他的谥号是忠献,宋宁宗赵扩改其谥为谬丑,史弥远恢复其忠献,宋理宗赵昀又改谥其为缪狠——秦桧并不曾有谥号“缪丑”,绞丝旁和言字旁不可混淆。

关羽的“壮缪”和秦桧的“谬丑”、“缪狠”不是一回事,秦桧的是恶谥,而关羽绝对是美谥,后世帝王将关羽推崇为武圣人,也没有去掉那个“缪”字,是因为他不念“谬”而念“穆”,关羽实际是“壮穆侯”,这全是通假字惹的祸。

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赵昚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又给加了两个字,成了“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于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给关羽上了八十八个字的封号,也保留了“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现在姓“缪(音妙)”的,都可能是秦穆公的直系后裔。

不管怎么看,刘禅都不可能给关羽恶谥,因为关羽和刘备“义虽君臣恩若兄弟”,后来还做了儿女亲家:关羽的孙子、关兴的儿子关统,娶了刘备的孙女、刘禅的女儿,这在当时叫“尚公主”。

按照时间和年龄推算,关羽得谥号的时候,“驸马”关统应该还活着,大家绝不可能给关羽议定一个毁誉参半甚至毁多于誉的谥号。那样的话,刘禅也没法儿跟女婿关统交代。

关羽应该得美谥还是应该得恶谥,还要看他在荆襄之战中是有功还是有过、是功大还是过大。

很多人都认为是关羽擅自放了襄樊之战,并且在首胜之后没有见好就收,这才导致荆州全失,蜀汉丢了半壁江山。

襄樊之战是谁发动的,这个问题在《三国志》中早有答案:“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秋七月,(曹操)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这段古文并不难解,襄樊之战和汉中之战在时间上有交叉,曹仁驻扎在樊城就是为了打关羽,曹操派假节钺左将军于禁带领七军三万人开赴荆襄,也是帮着曹仁打关羽。

襄樊之战并非关羽主动挑起,甚至还有些不想开战,也没有必胜的信心,所以他才在出征前叹息:“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曹操的实力强过刘备不止一倍,他有足够的兵力在汉中和襄樊同时开辟两个战场。

在汉中与刘备相持不下,曹操派遣于禁带领三万大军协助曹仁攻击关羽,就是要迫使刘备从汉中撤退,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策。

关羽顶住了于禁庞德的进攻,并趁着汉水暴涨的天时地利,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想迁都以避其锋芒。

正是因为关羽在襄樊牵制住了曹操半数主力,刘备才能在汉中坚持一年之久(从建安二十三年打到二十四年,在此期间,曹仁屠了已经归顺关羽的宛城),并最终熬走的曹操,但是那一战也打得刘备筋疲力竭,诸葛亮在成都连妇女都派往前线运输军需物资,不咬紧牙关坚持,刘备就当不成汉中王了。

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关羽之败,败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被曹魏和东吴两面夹击,即使孙武吴起复生,刘备诸葛亮都在,也是必败无疑。

曹操派大军驰援襄樊,关羽已经很吃力了,刘备的三个亲戚还在后面捅刀子:糜芳可能是关羽的大舅哥,也可能是刘备的小舅子;孙权是刘备货真价实的二舅哥;刘封是刘备有继承权的养子。

关羽在前方作战,“假子”刘封坐视不理:“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糜芳作为“国舅爷”,不但负责军需供应,还在南郡监管着前线将士的家属,结果他不给关羽粮草,却把前线将士的家属都送给了吕蒙和陆逊。

一大帮王亲国戚使绊子捅刀子,关羽要能打赢襄樊战役,那他就真是神仙了。

荆州之败,刘备的责任远远大于关羽,要不是他派刘封和糜芳名为支持实为牵制关羽,那么即使襄樊失利,关羽也可以退回南郡、公安(刘备在荆州的治所,也就是荆州首府)据守,各怀心腹事的曹军和吴军绝不会合力攻击——打下来不好分。

荆襄战役并非关羽擅作主张发起,在整个战役期间不但没有外援,还受到各方掣肘和出卖,所以不管怎么说,“大意失荆州”这口黑锅,都不能甩给关羽,给他恶谥,更是于理不通。

从尊崇关羽的后世君王不取消“壮缪”二字来看,那绝对应该理解成“壮穆”: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中记载的关羽事迹,就会发现“壮穆”二字十分贴切,这说明当时的蜀汉大臣在拟定谥号的时候,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三国志》关于法正、诸葛亮等十二人获得谥号的记载是这样的:“先主时,惟法正(翼侯)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忠武侯)功德盖世,蒋琬(恭侯)、费祎(敬侯)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忠侯)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谥号不详)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壮缪侯)、张飞(桓侯)、马超(威侯)、庞统(靖侯)、黄忠(刚侯)及云(顺平侯)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刘禅于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景耀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这里面最重要的五个字,足以证明大家获得的都是美谥:“时论以为荣。”

在十二位得谥的季汉名臣名将中,只有诸葛亮、关羽、赵云是两个字,这是格外的殊荣,是经过认真考量的:“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刘备刘禅在谥号问题上都比较小气,父子两代人只送出了两个,刘备不给关羽、张飞、庞统谥号,可能是一时间顾不上,对关羽的是非功过也不好定论,但是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刘禅给关羽拟定谥号的时候,荆州已经丢了整整四十年,大家也应该知道谁该为那场改变季汉国运的完败负责,所以再给驸马的爷爷关羽一个恶谥,那是要挨揍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当时大家都认为关羽等十二人获得谥号是很光荣的事情,就说明其中并没有恶谥,把“壮缪”念成“壮穆”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说关羽的“壮缪侯”是美谥而非恶谥,这也只是笔者一家之言,最后的结论还得由读者诸君来下:在您看来,荆州之败的主要责任人是谁?关羽的谥号,应该是美谥还是恶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