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射雕英雄传》中汗血宝马之战的真相

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中,郭靖有一匹汗血宝马,温驯聪明,日行千里,为小说的传奇性增色不少。关于汗血宝马的来历,《射雕英雄传》中是这么写的

朱聪饱读诗书,摇头晃脑的说道:“那在史记和汉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的。当年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国贰师城见了汗血宝马,回来奏知汉武帝。皇帝听了,欣羡异常,命使者带了黄金千斤,又铸了一匹与真马一般大的金马,送到大宛国去,求换一匹汗血宝马。那大宛国王言道:‘贰师天马,乃大宛国宝,不能送给汉人。’那汉使自居是天朝上国的使者,登时大怒,在大宛王朝廷上出口无状,椎破金马。大宛王见汉使无礼,命人杀死使者,将黄金和金马都夺了去。”

韩小莹问道:“汉武帝得不到宝马,难道就此罢手了不成?”朱聪道:“他怎肯罢手?当下发兵数万,令大将李广利统率,到大宛国贰师城取马,为了志在必得,把李广利封为贰师将军。但从长安到大宛国,西出嘉峪关后一路都是沙漠,无粮无水,途中士兵死亡枕藉,未到大宛,军队已只剩下了三成。李广利兵困马乏,一战不利,退回敦煌,向皇帝请援。汉武帝大怒,命使者带剑守在玉门关,下旨言道:远征兵将,有敢进关者一概斩首。李广利进退不得,只得留在敦煌。汉武帝心想,宝马得不到,还丧了数万士卒,岂不是让外国看轻了我大汉天子?于是大发边骑,一共二十余万人,牛马粮草,不计其数,还怕兵力不足,又下旨令全国犯罪小吏、赘婿、商人,一概从军出征,弄得天下骚然。还封了两名著名的马师做大官,一个官拜驱马校尉,一个官拜执马校尉,只待破了大宛,选取骏马。那李广利带了大军,围攻大宛城四十余日,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大宛的众贵人害怕了,斩了国王的头投降,献出宝马。李广利凯旋回京,皇帝大喜,封他为海西侯,军官各有封赏。为了这几匹汗血宝马,天下不知死了多少人,耗费了多少钱财。当日汉武帝大宴群臣,做了一首天马之歌,说道:‘大一贡兮天马下,露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与友!’这诗是说,只有天上的龙,才配与这天马做朋友呢。”

说点不敬的话,金大侠的书,看看就可以了,别当成历史。汉武好大喜功是有的,但这一战并非无因,就算换了今天,大宛国王的做法,也只能说是作死。

而且汗血宝马在当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说是骑射时代的核武器也差不离了。直到今天,汗血宝马(即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最纯正,而除了阿哈尔捷金马以外,另外一些被认为血统纯正的马比如阿拉伯马、夏尔马等,其实它们的体内多多少少都有阿哈尔捷金马的基因。纯种的阿哈尔捷金马全世界只有三千匹左右,所以一度被炒到了百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当年汉使想要买汗血宝马,大宛国王故意要高价,汉武帝为了得到这珍贵的汗血宝马,汉武帝特派以韩不害为首的汉使,带着一座用黄金打造的马匹雕像出使大宛。然而,大宛国王非但拒绝了汉朝以金马换汗血宝马的请求,反而想强占汉使所带来的金马。韩不害没有退缩,拿起金马狠狠地砸在了地上。国王咆哮道:“不要以为你们汉国强大,我就不敢杀你!”

韩不害正声答道:“我跨越大漠盐泽,走过白骨累累的死亡之路,天底下还有什么能够吓倒我?可笑尔等小国今日尚不知大祸将至,天朝大军一到,尔等男女都被屠尽,尔等国土,财产皆化乌有!”说完扬长而去。大宛君臣被他话语震慑,待到他走出宫门,才醒悟过来。

韩不害一出宫门就立即率领部下逃离大宛都城,一口气跑出百里之外,见后面没有追兵追来,才慢慢放下心,来到一个叫郁成国的小国补充粮食。这郁成国竟是大宛的属国,郁成国国王得知消息,于是将韩不害等人诱进城来,然后来了个一窝端。只剩一个楼兰向导失魂落魄地逃回楼兰。此时的楼兰国国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汉朝奉若神明,哪里敢隐瞒军情,立即赶赴敦煌,将韩不害等人被害的消息,报告了汉朝。

汉武帝得知韩不害及其使团全部罹难,勃然大怒。自张骞通西域以来,大汉使节无论出使何方,皆受上国之礼遇。即使是与匈奴往来,也不至于被斩尽杀绝不剩一个!这次“金马事件”实为奇耻大辱,汉武帝决心报复匈奴,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六千羽林军,发各郡国囚徒恶少年共两万人开始了远征大宛的战争。李广利率大军出征时,时正值深秋收获的季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关东发生了罕见的大蝗灾。集结到敦煌的大军没有得到充足的“粮草”,就匆匆忙忙踏上了征程,就此埋下了安全隐患。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汉军。走走停停,李广利率兵到达大宛边界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时节。由于水土不服,粮食缺乏,一路跋涉大漠荒滩,饿死、病死、被沙漠吞没的人不计其数,两万大军损失了一大半,马匹也伤亡殆尽。士兵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像从地狱里逃出来一般,但他们总算是看到了大宛的都城。

郁成国王杀了韩不害等汉使后,早已做好了迎接汉军报复的准备。此时面对阵容不整的汉军,废话免了,直接开打。然而,这仗一开打,郁成国王就后悔起来,这一群貌似叫花子的军队,居然比他们这些养精蓄锐,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军队更勇猛更强悍。汉军对郁成城进行了“围城”。面对汉军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面对这一群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的拼命三郎,面对震耳欲聋的劝降声,已陷入“十面埋伏”的郁成王几乎绝望了,想逃跑没门,想自杀又没有这个勇气,想投降又没有这个胆量。

正当他想来想去时,汉军却突然不攻自乱了。郁成王揉了揉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才发现大宛骑兵在国王毋寡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杀来了。汉军本来孤注一掷地围城就是为了赌一把,赌在大宛军队来之前拿下郁成国,只要占领了郁成国,他们就有立足之地,就可以和大宛相对抗了。

然而,毋寡的及时到来让汉军的宏愿刹那间灰飞烟灭,腹背受敌的汉军结果可想而知,两个字可以概括随后汉军的一切进程:溃逃。

溃逃的结果是征西大元帅李广利逃回敦煌时差不多成光杆司令了,去时浩浩荡荡数万人,回来时稀稀拉拉不过数百人。

汉武帝闻得李广利失利的消息,心中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曾几何时,他的双子星座卫青和霍去病和匈奴交战数十年,都无这样的大败仗,此次面对小小的大宛居然败得这般惨烈,败得这么彻底,这无论如何无法让他接受。于是他给李广利下达了这样一道命令,只有四个字:不得入关。同时,汉武帝也没忘记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调兵遣将支援李广利。

他令桑弘羊负责军需,调十万匹军马、十万头牛和骆驼运输物资,同时还有五十万只羊作为随军的肉食运往敦煌,至于调用的军队足足有二十万,全国各地各郡的无赖恶少年、罪犯也发往参军,很快这些物资和军队就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往敦煌汇集。

汉武帝听说大宛人饮水都是接自城外,还特意派了几名水利专家同行。事实证明,汉武帝这些准备没有白费,为第二次出征大宛的胜利加了重要的砝码。

经过一年的准备,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夏天,李广利第二次西征大宛。此时已是今非昔比了,二十几万大军,数万运送辎重的民夫,浩浩荡荡地在沙漠中行进,好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

当然,这次李广利吃一堑长一智,不再走楼兰这条老路,而是绕道盐泽以北,来了个迂回的战术,本意是打大宛一个措手不及。这次汉军西征声势浩大,沿途各小国无不臣服,汉军一路顺风顺水地很快直抵郁成城下。

然而,期待复仇的李广利在这里并没有迎来他期待中的恶战。原来郁成王得知汉军前来,早已率领部族逃离家园、迁往大宛了。李广利这次没有进城,而是放了一把愤怒的火,把郁成城烧了个灰飞烟灭。然后他大手一挥,带领大军马不停蹄地朝大宛都城进军。

大宛被蜂拥而来的汉军围得水泄不通,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汉军每天从朝至暮,四面不断地攻城,冲击各个城门。城外的壕沟几乎塞满了汉军的尸体,城内的大宛人也已经筋疲力尽,男女老少全上了城头,他们知道如果城破,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唯有坚守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个强攻,一个死守,如此相峙了数日。

水利专家也不是吃素的,经过他们细致地查找和努力,终于找出了大宛城的水道,大宛城内没有水井,吃水全靠从外面河流引进来,虽然开战前做了巧妙的隐蔽,但还是逃不出水利专家的火眼金睛,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汉军悄悄地切断了大宛城的水源。

行军打仗有两个必要的因素:粮食和饮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困守城内的人来说,缺水比缺粮更要命。大宛的王公贵族们首先坚持不住,他们秘密找到李广利要求谈判,表示只要汉军退兵,他们愿意献出汗血宝马。李广利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必须先处死大宛国国王和郁成国国王。

大宛的王公贵族们为了自己活命,想也没有想就答应了李广利的条件。第二天,毋寡和郁成王就被他们绑缚到了汉营,汉军于是在大宛城下将两人斩首。接着李广利立一个一向“亲汉”的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新国王,“傀儡”新国王昧蔡此后对大汉毕恭毕……而李广利实现了完美的复仇后,接下来便开始选马了。他精挑细选,左挑右选,挑选出几千匹汗血宝马,最后以胜利者的高姿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回乡路途。

汉武帝对大宛的战争前后两次,历经四年。第二战过后,汉朝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点,几十年内西域诸国都不敢妄动,后世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语。班超等出使西域,几个人几匹马就能降伏一个国家,甚至汉朝的使节可以随时废立其国君,调发几国军队攻打敌对国,皆莫敢不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