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长平之战后,廉颇未老,燕国60万大军被13万赵军迎头痛击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一战,赵国40万大军被白起坑杀,赵国国力、军力一蹶不振。然而秦国依旧不肯放过赵国,公元前259年,秦昭王遣20万大军欲一举灭掉赵国。

精锐尽失的赵国只好全线退守赵都邯郸,苦守一年的邯郸城粮食告罄,百姓开始易子而食。

独木难支的赵国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求救,自荐的毛遂靠三寸之舌,说动楚国出兵10万相救。”窃符救赵“的信陵君也带着8万魏国赶来。

赵国已守孤城将近两年,几乎崩溃之时,终于等来了18万楚、魏援军。此时的赵国已是兵困粮尽,平原君赵胜知道赵国的国运在此一举,便散尽家产筹募3000死士,组成一支敢死队,率先对秦军发动进攻。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在邯郸城外秦军,死守邯郸两年的赵国终于获救。

公元前257年,打退秦军的赵国终于长出一口气,准备好好休养一番,恢复一下国力。

我们常说”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而体现在赵国身上的则是”你若命衰,虎狼相随“。

公元前251年,赵、燕两国结盟,同年赵孝成王过寿,燕王喜派相国粟腹带500金前往祝贺,粟腹看到赵国已无往日荣光。

回到燕国后,栗腹报燕王喜:“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意思就是赵国青壮年都战死长平,出现年龄断层,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

燕王喜一直认为燕国是周王室分封的正牌诸侯,而赵国只是晋国分出的一支,血统不纯粹。燕国久居苦寒之地,为中原各国抵挡了东胡的侵扰,燕国自身却缺乏存在感。

燕王喜一直以自己的祖上燕昭王为榜样(燕昭王曾联合五国攻破齐国),希望再铸辉煌。听从了栗腹的建议,燕王喜命相国栗腹带40万军队目标赵都邯郸,命大将卿秦领20万人马目标赵国旧都晋阳。

燕国重兵压境的消息传入邯郸,赵国虽经六年修养,但60万大军来犯赵孝成王也深感无力。

老将廉颇恐赵孝成王的信心垮掉,身披重甲觐见赵王,表示誓死一战的决心。廉颇的一番劝解奏效,赵孝成王征全国15岁男丁入伍,授廉颇兵权。

廉颇将筹募的13万军队分成两支,一支5万由乐乘统帅北上晋阳,阻击燕将卿秦20万人马。乐乘到达晋阳的门户代郡,筑垒扎营采取守势。

廉颇亲率8万人马到达赵都邯郸的屏障附近。此次廉颇没有采取守势,原因有三:

1、燕国军队长途奔袭,人马困乏,决不能使之得以休整。

2、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栗腹只是个草包。

3、长久相持,其他国家难免生觊觎之心,再有火中取栗之国,赵国就真的危险了。

廉颇命一支佯攻的队伍只许败不许胜,前去诱敌,自己带其余赵军埋伏于高地两侧,等待燕军。

栗腹带40万军队进攻,鄗城军民同仇敌,接连数日打退攻城之军。栗腹得知赵国援军来驰,人马并未有多少,只是感觉和自己的预判相符。留部分队伍继续攻城,自己带领主力,准备消灭赵国援军,信心丧失、不攻自破。

两军相遇,赵军很快溃败,栗腹不觉有诈,而是认为赵国已是强弩之末,带领主力穷追不舍。燕军进入赵军的伏击圈,赵军从两侧高地掩杀下来,燕军苦苦支撑。

老将廉颇亲率精锐部队给了燕军最后一击,燕军彻底崩溃,互相踩踏争相逃命。栗腹带领残军一路狂奔,连围城的燕军也弃之不顾。最终赵军在宋子成追上燕军,栗腹也死于乱军之中。

燕国主力被灭的消息传到燕军大将卿秦耳中,卿秦的军队正在晋阳的门户代郡,此时的卿秦担心腹背受敌,悄悄拔营撤退。乐乘怎么肯放过卿秦,于是惊人的一幕发生了,5万赵军一路追杀20万的燕军,卿秦被俘,其余的燕军投降。

鉴于秦军进攻赵国时,燕国常常背后捅刀,廉颇和乐乘合兵一出一路杀入燕国境内。被困在燕都的燕王喜懊恼无比,悔自己当初猪油蒙心不听乐间和将渠的劝解,一心趁人之危消灭赵国。最终只好割五城求和。

赵国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但赵国常年的征伐使得民风彪悍,全民皆兵。燕国对赵国用兵,赵国有被灭国之险,自然上下一心,所谓”哀兵必胜“。燕国与赵国结盟,然后进攻赵国是为不义,等燕王喜明白时,什么都晚了。

老将廉颇”鄗代之战“以13万军队击退60万敌军,名垂千古,受封信平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