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红船家风故事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这些光辉事迹写下来”

“父亲一生保护他的日记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近日,开国少将萧锋之女萧南溪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深情地回忆了父亲历经的战役以及如何笔耕不辍64载,用日记的方式填补了“战史”的空白。

萧锋一生打过1365次战斗,6次负重伤,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多年来,萧南溪始终协助父亲进行创作,并将父亲手记和遗稿等材料整理成书,编写了《萧锋征战记》《金门战役的纪实本末》等多部作品。还曾花费二十多年的时间走访数百位“金门战役”参战人员、到中央军委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厦门大学、台湾历史研究所等二十多个单位,搜集散存的解密档案、文献史料。

回忆起父亲那些血与火的故事,萧南溪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父亲虽然去世30多年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财富。”

父亲写了64年的日记

在抗日战争期间,父亲根据战争需求,在河北平原开展的“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所向披靡。在解放战争时期,父亲研发出了“飞行炸药包”,在攻坚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毛泽东盛赞为解放战争中的五大发明之一。其实父亲没上过学,但在战争中不仅自学了文化,还根据战争形势,发明了不少战术,这让我非常佩服。父亲从参加革命起就开始写日记,64年间从未断过。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很难做到这一点,但父亲做到了。

他的日记记录了第一、第二、第三、第五次反围剿(第四次反围剿期间萧锋在党校学习),记录了红1军团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录了晋察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记录了华东中原战场的三年半解放战争,记录了“魂系坦克三十载的和平年代”,一写就是64年呀,一直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父亲从北京军区装甲兵的领导岗位卸任下来后,曾多次对我说,“日记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历史,它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历史的一个侧面,我不能带着它去见马克思,一定要把它整理出来,留给后人。”他用拿过步枪,甩过手榴弹、飞行炸药包,开过坦克的手,又拿起了笔杆子,整理日记,撰写回忆材料。

父亲常说:日记虽然记载的是为党旗添彩,为军旗增辉的事情,但整理却是他个人的事。为此,父亲先后4次自费南下北上,到江西、福建等十几个省、市,重踏长征路,重走历次浴血战场,重访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我母亲帮助了他很多。

除日记外,父亲传下来的还有良好的家风。一直到我父亲去世,我们家每年除夕还都吃忆苦饭。窝窝头是真正的糠啊,再弄点咸菜,小孩子根本咽不下去。父母一生简朴,他们省吃俭用,用微薄的薪水养育了30个烈士遗孤和对他们有滴水之恩的亲属的孩子。父亲去世那一天,还催着母亲把自己的半个月工资寄给老家南溪村的五保户。父亲视名利为过眼云烟,他总把自己和烈士比,说他们得到的太少,自己得到的太多……父母没有留给我多少钱财,留给我的都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一生没借过父亲什么光。大学毕业,我服从分配到沈阳化工厂工作。父亲没有什么送我的,觉得愧对我,就戴着老花镜,拿起几十年都没有摸过的剪刀和针线,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给我做了一套很合身的军装绿。”

▲萧南溪与父亲萧锋

父亲的经历一直在鼓舞着萧南溪

这次采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萧南溪而言,父亲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她。

有两件事令萧南溪终生难忘。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写好当年红七军教导队队长许卓牺牲的材料,父母亲自费从北京到广西南宁,再到百色。在去往百色的船上,忍着蚊虫叮咬,颠簸了三天三夜,饿了啃干馒头,渴了喝河里的水。下船时,父亲划破的腿已经化脓,但他仍然一瘸一拐地坚持去实地调查……最后他们终于将已经牺牲了50多年的战友许卓的遗骨移回了故里百色。

还有一次是在1988年的一天深夜,萧南溪看到父亲房间还亮着灯,知道他又在整理材料,打算劝他休息,进屋后看到父亲泪流满面。

“他对过去的经历记得特别清楚,稿纸上全是泪斑。父亲看我来了,他说:‘孩子呀,我那些战友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他们有的比我有能力,有的比我有文化,有的比我会打仗,但是他们都走了。我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这些光辉事迹写下来,你们一定要把它传下去!’”

▲正在整理材料的萧锋将军

这一刻,萧南溪真正地读懂了父亲。

“父亲崇高的人格激励我不仅要传承革命光荣传统,更要在弘扬红色基因的道路上矢志不移。”萧南溪说。

虽然没能继承父亲写日记的习惯,但萧南溪却在父亲去世后,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笔。“父亲去世后,仍有一屋子的日记和资料静静地躺在家里。我的心都滴血了……我想:谁都可能教化学,但谁都不会给我父亲整理日记,我决定提前退休,去完成父亲的遗愿。”20多年,她从一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人,到能自如地操作基础的编辑软件;她参与策划拍摄了数字电视影片《萧锋血战陈庄》,将父亲的10多部半成品书稿整理后编写成《萧锋征战记》《金门战役的纪实本末》等3部书。“我觉得我这20多年比前30年教化学更有成绩。”

自2010年开始,萧南溪和许多革命后代在江西干部学院开设讲座,和学员们一起谈初心、话家风,到全国各地宣讲,把红色精神、红色家风送到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萧南溪说,“我也有血栓,但好在没有拴住我的语言能力。小车不倒只管推嘛。只要我还能讲,只要大家需要,我便会一直讲下去。”

撰文:周晓宇

统筹:张喜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