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翡翠与云南腾冲的历史渊源

腾冲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近3000年来,内地丝绸、布匹、瓷器、盐巴及铜器等通过腾冲销往中亚、南亚各国,而印度缅甸所产的棉花、珠宝、犀牛角、象牙、孔雀翎及各地特产又经腾冲流转内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着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寻求此道的史实:张骞当年在大夏(今阿富汗)时就在集市上见有蜀地产品,并推测可能存在一条四川通往印度的民间商道,并建议开拓此道。

明朝中叶

,朝廷派太监驻守腾冲,专门采购珠宝翡翠,供朝廷享用及赐赏达官显赫。当时腾冲到密支那一线,已有“玉石路”、“宝石路”的称谓。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玉商及玉石工匠已组织了“宝货行”公会,清道光元年(1821)捐资建盖了“白玉真人”祖师殿。清乾隆年代,已有昆明、四川、贵州、上海、广东的商人,到腾冲购买玉石,并将外地的玉雕技术带到了腾冲。此时腾冲的玉雕作坊逐渐增加,而城外农村的小西乡、打苴乡也出现了“半工半农”的玉作坊,所有商号都以经营玉石及棉花为大宗。

清朝乾隆以前

,翡翠饰物已在云南制作使用,后来扩大到四川、贵州。由于翡翠当时没有被中原及沿海民众认识,加上通往内地的道路险恶,山高林密,瘴气横生,给翡翠进入内地带来极大的困难。故当时翡翠产量决定滇省本土要求,但民间交易很大。到清乾隆继位时(1736),清朝国力已达极盛,由于乾隆嗜玉成癖,才使需求增加,产量大增。

据《中国玉雕

沈追鲁说:自清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时十七年(1760~1812)的五十二年间,这一阶段玉器的宫廷风格大有发展。制作了不少精湛大件玉器,成为清代玉器的一个丰碑,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

乾隆帝对玉的喜好,一登基就建立“玉作”的宫廷作坊,使翡翠和白玉一起进入皇族国亲的上流社会,又逐步进入民间。这一翡翠上上下下的经历,与云南翡翠业的发展历史是相吻合的。

从明朝

开始,翡翠通过缅甸帕岗从水陆运经八莫,再由陆路运到腾冲加工集散。由于此道不便,清朝中期,翡翠交易市场才逐渐北移孟拱与帕岗。这时的孟拱与帕岗,翡翠交易已相当繁荣。后来在缅王明当王执政时(1800),制定一系列开发政策,促进中缅贸易,于公元1806年扩大了孟拱与帕岗的翡翠市场。并设立税局,派军队保护商民,使翡翠业更加迅速兴旺发达起来。吸引了大批云南及沿海各地移民和商人,到帕岗挖玉、购玉,致使孟拱、帕岗两地华人数量激增数万人之多,加快了此地的开发。

中英鸦片

战争爆发,翡翠矿山停产,以忼议英军入侵罪行,部分华侨玉商退出矿山,使原来热闹非凡的帕岗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公元1860年,中英关系有所改变,翡翠生产才得以恢复。

清中期至民初

,是翡翠生产加工史上首次大发展的时期。翡翠产量急剧上升,加工量大增。这时腾冲的翡翠工艺已十分精湛,工艺品十分精致。如清嘉庆年间,腾冲知州伊里布请人雕琢的一只翡翠鹦鹉链座,其内的绿、红、白、蓝各色用到极致,巧夺天工,慈禧之殉葬品中的众多翡翠制品,极可能出自腾冲艺人之手。这种推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据当时海关记录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翡翠进口为271担(每担100老斤,每老斤为16两);1906年为216担;1915年为628担;1917年为801担;1925年为375担;1931年为182担。从八莫、孟拱到腾冲的驿道上,经常有七千到一万头马匹运送翡翠及其他货物。可想当年之繁荣景象。

民国初年

,腾冲玉雕作坊达100多家,城乡玉石加工户达2000多户,工匠达3000多人。有专做翡翠的商行41家。街天(五天一街)翡翠交易额达云南币“半开”3000元以上。那时腾冲著名商号有:宝益茂的龚子俊、翠美和的朱克家。翠华峰的宫正域等。腾冲沦陷(抗日战争)前的珠宝行,店铺多集中在百宝街,当时加工业很兴旺。

民国二十一至三十一年

(1932~1942)因日本侵略中国,翡翠加工业很快衰退。腾冲沦陷前夕,玉雕作坊减至40家。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玉雕作坊更加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因各种原因,1949~1978年,中缅贸易停止。这个时期,翡翠加工户60余户,因当时已无内地沿海商人到腾冲购玉,玉匠及玉商找不到出路,大多转了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给腾冲及整个中国的珠宝翡翠带来了生机。特别是1985年后,腾冲全县经营翡翠的商号达200多家,形成街街有厂,家家做玉。每天来腾冲购玉者多达千人。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珠宝翡翠市场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云南珠宝翡翠企业、商人没能抓住商机,加之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又是腾冲珠宝业陷入困境。目前,腾冲只是一些资金不大,小厂小店的翡翠零售而已,而所卖饰品大多从广东、瑞丽进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腾冲大街小巷,凡施工动土都会挖出各历史时期大小的翡翠原石及玉件,真可谓“挖地一尺必得玉”,这从一方面证实了腾冲作为历史上翡翠集散地得盛况。例如当年,腾冲县外贸易局封存了几朝遗留翡翠边角料,堆积了几大仓库,每箱50千克。50年代初以每箱七元得价格出售给沿海各省市。边角料有水有色,蚕豆大小一块角料作成饰品后,为一箱成本得上百倍。由此一个小事可想当年腾冲翡翠加工业得历史和规模情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