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君子不欺暗室

原标题:君子不欺暗室

蘧瑗,字伯玉,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也是有名的贤者。西汉刘向在《列女传·卫灵夫人》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闲谈,忽然听到宫墙外传来马车经过的声音,到宫门口的时候声音就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车轮声才又隐隐响了起来。卫灵公感到奇怪,就跟夫人说:“你猜,刚才路过的是谁?”南子不假思索:“这个人肯定是蘧伯玉。”卫灵公不信,追问道:“为什么是他?给个理由。”南子说:“按照礼节,臣子路过君主宫殿的大门一定要下车,在路上遇见君主的车马一定要行礼。而在夜里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仍然能这样做的人,我认为只有蘧伯玉。不是他还会是谁?”卫灵公心里还有点不服气,就派宫人出去查看,果然就是蘧伯玉。

这个关于蘧伯玉“不以暗昧废礼”“夜车止阙”的典故后来演变成了成语“不欺暗室”,意思是品行高洁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自警自律,举止光明磊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奉礼守法。

蘧伯玉出身卫国名门望族,其父是卫国大夫,妥妥的“官二代”。但他不是沉湎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而是重修身、勤诗书、好学上进,德行、学养都很出众的贤者。他协助卫灵公治理国家尽心尽力,使卫国成为春秋时期较为强盛的诸侯国。

孔子曾这样称赞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东汉时期的名士杨震是一位人格超拔的贤者。他曾经“暮夜却金”,做到了名副其实的不欺暗室。在赴荆州任刺史的路途中,属地昌邑的官员王密深夜去驿馆拜访他,并带去十斤黄金,悄声道:“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羞愧万分,携金悻悻而去。

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在众目睽睽之下约束自己的行为相对容易,没有人在场、没有监督的时候就难得多。儒家提倡“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无疑也是“慎独”的一种境界。蘧伯玉和杨震以高洁的行止践行了儒家提倡的“慎独”精神,足以垂范后世。(文/李向伟 图/禹天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