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旧事——茂县叠溪大地震亲历记

原标题:民国旧事——茂县叠溪大地震亲历记

引子

*本文原作者张雪岩,当时正兼任该县县长

叠溪地震发生于1933年8月25日,震中位于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北部。此次地震导致叠溪古城全部建筑坍塌,并引发水灾,伤亡人数超过2万。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岷江上游茂县叠溪发生7.5级的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2度,东经103.7度,有感范围北至陕西西安,南至云南昭通,东到万县,西抵阿坝。这次地震震灾以山崩、滑坡为主,地裂缝次之,最大的滑体是叠溪城和点将台之间的阶地滑坡,坡体长约400米,宽约1300米,滑坡体体积达1.5亿立方米……地震引起的山崩将岷江截断为大大小小的地震湖群,震后45天一直没有采取任何疏导措施。

1933年10月9日,大自然终于发怒了。地震湖群的部分湖堤溃决。排山倒海的洪水随江而下,呼啸而来,溃水于第二天到达都江堰所在地灌县,狂奔了数百公里之后,浪头仍有几十丈高,迅疾将都江堰渠首枢纽冲毁无遗。只剩下一个索桥石墩,孤独地在水中坚守,人们于是称它为“神仙墩”。

据都江堰市聚源镇的一位百岁老人追忆:“当时的水太大了,门前屋后都有水在流淌,等水退了之后,困在家里数天的人们便冲近田里捡鱼,从来没有看见那么多,那么大的鱼。同时,还有许多人死人的尸体随河漂流,惨得很!”

1933年10月叠溪地震溃水冲毁了的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其中突出物为神仙墩)

一夜之间,沿江一带尽成泽国。

等洪水到了成都平原之后,水势顿减,因为都江堰密如蛛网的渠系将滔天的洪水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都江堰的功能不仅是灌溉,而且还有排泻的作用,尽管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被大水冲得面目全非,止剩“神仙墩”。但1933年的那场浪头高达数丈的洪水流到成都时就已经被分流成了若干支流,造成的灾情大大减弱。据最后统计,叠溪海子决口共计造成了5500人死亡,除去都江堰死亡的3000余人之外,下游灌区十四县共计死亡人数不到2000人,都江堰的“排”之功能由此可见。

叠溪决口后正在建设中的杩槎(1934)

正文

1933年8月26日中午,茂县之叠溪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损害极大。当时我亲历其境,见闻略可忆及,试为追述于此,以供研究参考。

一、地震前之叠溪

叠溪居茂县之北,距城约30公里,系一场镇,有居民百余家。国民党二十八军的松、理、茂、懋、汶屯垦督办公署(兼督办邓锡侯)以其地邻黑水入江之处,特在该镇设有公安局,处理一切纠纷事件。汉、藏边界如松坪沟内,由于历史上两族不睦,暗中各处于戒备状态,故督署常派兵驻守于此,借资镇慑。

沉没前的叠溪古镇(1911年)

该地面临岷江、背枕高山,由江岸上叠溪镇,坡行约5公里。镇外地势平坦,广阔约里余,随处可见大小不等的深洞。背面高山壁立,无林木。据当地人云:半山上有一小穴、穴口约脸盆大,不知深浅。如投以石子,立时浓烟上冲,直凌霄汉,结成黑云,瞬间,雹粒下坠,人避不及,常被打伤。我亲见一士兵遭遇此事,受到官长处罚。官绅们也常说,半夜人静,微闻地下有潮水声。但我数宿于此,终未感觉。回忆以上情况,可能其地被江水入浸,土石疏松,地质早已发生变化,一遇地震,即行坍陷。

二、地震时的惊人变态

地震发生时,我正兼任该县县长,当天正午时刻,突闻由远渐近发出一种有如万马奔腾的吼叫声,又似大海里狂涛巨浪席卷而来的潮声,直觉地使我一跃而起,穿屋奔出,屯署、县府职员.也不到3秒钟都一齐奔来;不少人立足不稳,沿路倒下,又急遽爬行;或经人扶持而出,咸呆视无言,不知要发生什么事故。接着县府一长排横屋便哗喇一声而倒,幸未伤人。我们在府外的人都席地而坐。3株古槐,为明清时所植,可10人合抱,连干到枝四面摇晃,如指挥旗帜状。远见四山浓烟齐冒,尘雾迷空,天昏地暗,几不见人,而震声隆隆仍不绝于耳。有说是火山爆发,我辈末日已至,嘤嘤啜泣者大有其人。过了一刻,又稍稍平静,日光山色,略可清辨,即闻全城墙屋倒塌声,不断哀号呼救声,此时情景,任何人均感到肝肠俱裂,无可为计。又后一钟余,人可以立,可以行,报灾者糜集县府,皆面面相觑,垂头丧气。临时商议措置,苦乏善策。即用电话在上下路询问,但久无人接,知线路皆断。隔日,电话员分道出发抢修,南至威州、汶川已通,知此路灾情不重。北路刚行10余里,山与河齐,无路可通,知北道系主要震区。又约隔一星期,有难民翻山越岭而出,略悉叠溪一带报失较重,然亦不得其详。再后难民便络绎不绝来集县城,惨痛之情,真令人目不忍睹。同时,叠溪镇亦有幸逃出险者数人(俱忘其名),各道实况,兹就记忆录之如下:

甲谈:我系叠溪公安局工人,当时我抽暇往城隍庙去,道士留我歇凉吃午饭。正午,我睡在庙角一凉亭上,忽闻天崩地裂之声,叠溪全镇即整个一块下陷,背面的山亦奔倒下来。整个城隍庙,只余这个凉亭,悬在岩上未坠。现该地已与河面等高,已难识辨路径。

乙谈:叠溪地震那天,我因住在镇外里许的较场坝,恰恰离开陷区。我见此险状,慌忙挟二子跑出,地即崩裂为壕,刚刚跳过,前面又继续崩裂,又跳,又崩裂,如是继续地跳崩约数十处,我算逃脱出来,但挟在手腕内的二子,则不知在何处壕坑坠毙了!

丙谈:我家一子同邻家数孩在坡上玩耍,地震时他们都昏迷了。地震将这几个小孩由河东岸山坡推抛到河西岸的山上,我四处地觅才找着。

丁谈:我家距镇数里,家里几口人,在地震后被陷在河西崖腔里,仅容一头可以伸出呼救,但系悬崖,莫法援救,终致毙命。

又县文庙一学员谈:我当天感到震凶了,跑出教室,走到泮池台阶前,正欲举足而下,忽然下面石梯即自动来迎,我惊呼一声,猝倒在地。

由上受灾人谈述,看出那次震动之剧烈和地形之突变,使人亲见一幅沧海桑田,陵谷变迁之惊人画面。尤其在地质变化时的一种推移力(将人由这面山推向那面山),如非目击者口述,连我也不敢相信。往时,我常遇微震,但都无连续性。这次是每隔10分钟或半点钟继续震动,不过次数逐日减少,在两月以后、每昼夜尚有数次。震声初来时,地下轰轰吼鸣,愈近声愈大,最后即夏然一声而止,而屋宇登时动摇,人咸趋出以避。黑水区域内,寨落碉堡倒塌尤多,损失更重,后来始知系震源所在。

三、地震后地形变化及措施

灾后叠溪,我曾亲往视察,原来约 10 里坡行之高地,已成与江面等齐之沙岸。全镇土地人口整个陷落深渊,几无一家幸免。原山脚下出现一条深沟,经坠绳测视,约数十丈深,这些可怜生命。俱皆长眠沟底。这段岷江,自两岸山崩后,约10余里长之江流已全被土石填阻,形成上下3个大小湖泊。

1934年的叠溪海子 庄学本 摄

上游之水续来,俱盛入上面大湖,月余后,此湖面延阔至数十方里;下面两小湖.各距里余,因上湖下浸,亦逐渐扩大加深,惟俱不能泄入江流,无不深以为虑。

叠溪大地震四周山峰崩塌,堆积体阻塞岷江,形成堰塞湖(庄学本摄于1934年)

两月来眠江下游,仅有黑水河及几条小溪汇入正流,茂县一段几可涉足而渡。成都平原已感到水量不足,农田灌溉大受影响。同时更虑到上游三大湖泊之水,一旦一齐溃下,成都平原将会遭到灭顶之灾。于是对“凿湖通江”之工程,感到有迫切着手的必要。其次,茂县松潘间道路,自叠溪震后都塌坏,形成“商旅裹足”的萧条局面,致屯区政令税务均陷于停滞。于是屯督署提出“以工代赈”办法。灾民纷纷参加修筑道路,半月后略能通行。但叠溪上行至太平(松潘属)一段10余里,由于两岸陵谷变迁,石土松散,随时梭沙飞石,一遇午风,行人通过危险极大。因而又计划造船,载人和货由湖面上下运行。事实证明,这的确比较安全。岷江上游行舟,此系历史上的第一次。

再后一些时间,地质考察家进山来了。记得川大地质教授周晓和来过,据他研究判断,震源不是叠溪而是在黑水里面,但以不能深入观察为憾。叠溪属于“陷落地震”,不是一般传说的火山爆发。陷落是受震源影响所致。在周走后不久,又来了一位川大学生,对地震研究有兴趣,刚行至茂城以上石台关,是夜,即遇最后一小湖决口,洪水暴发,不幸遇难。

四、一湖决口酿成巨大水灾

地震后约3月之某夜,忽听江声怒号,咸疑天未下雨,何来此声。但因早已虑湖决口,咸有戒心。我与一公务兵执电简自城上照视,辨不清晰。即出城门,缘石梯下岸将行一半,一巨浪汹涌袭来,惊吓上奔。甫入城数步,浪潮即席卷而至,城门和墙基砰然一声,便即崩垮,城楼半斜。忽用电话叫威州,意欲其转电威、汶一带低地,赶速迁移。但无人应接(估计此时水还未至威州),别无其他办法,只有空自着急。后来才悉茂、威两地电话员,常爱夜深闲谈,威局厌之,因此是夜坚不来接。于是洪流踵至,将威州洗为平地,死亡、损失极大。再下去,汶属两岸居民住居低处者皆无幸免。汶川城较高,未遭此患。次日,灌县河水陡涨,上游冲来之房屋、用具、人畜尸体,已铺满离堆上面一大坝。

茂县城是夜在我离督署时,正传锣通告居民,火速上山。哪知人民更十分敏感,不两分钟,早是满山灯火,城内已空无一人了。城内算无损失,但城外河街居民俱罹浩劫,一洗而光。通河西之竹索桥亦被冲断。房屋有整个被抬至河心者,灯光仍亮.使居民误传为走蛟,说已见龙眼睛。惟时间短暂,涛浪即平,盖因决口之湖水已泄尽了。天明视之,江水仍是猕猕细流,与往日同。后来调查,仅溃一个小湖之水,于是人心仍惶惶不安。消息传至成都,不少人亦为未来事变感到惊惧。适我迂道转省,报灾请赈。才将所见实况及可靠推断在报上发表谈话,成都市民稍为镇静。

五、善后办法

屯区遭受如上两次巨灾(地震、水灾).从各方面呼吁,虽说也领得一些零星账款,终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造灾册的工本和缮写费反而花得不少,要求较好地安排善后,根本无望。那时刘湘正谋统一四川军政,几经接洽,他好像关心民痰,说要派员携款入山,并协助修治道路,凿通湖口。后见工程浩大,仍是敷衍了事。又隔一段时间,山东青岛红十字会派员来了,像是国际间的救济组织,曾亲到震、水两灾区调查。县府派员陪他们一行前往,也花了一些费用,但临行时说,转去一定开会决定,放赈时再转来。望之已久,仍是口惠而实不至。总计两次灾患,人口死伤约在万人左右,财产损失至少亦在20万元以上(详细数字。年久,记不清),山区本来底子薄,这下就元气大伤,不易恢复。怎样办呢?结果仍是“就地设法,靠人民自救”,一面办理急赈,使衣食两项暂能维持,一面就原有场镇高处,建修聊避风雨的茅舍,使灾民不致流离失所。同时发放少数赈款,劝其自谋出路。后来了解,有部分灾民的生计逐步得到恢复,但亦有不少人于悠久岁月中,艰苦挣扎在饥寒线上度其可怜生活,国民党政府始终少为之助。

1960年8月15日

资料来源:

1、《四川文史资料选粹》

2、1933年四川茂县叠溪大地震:古城眨眼成湖|四川|地震|汶川|茂县|龙池_手机网易网 https://m.163.com/dy/article/H0QIBJOE0552IATR.html?spss=adap_pc

3、叠溪大地震都江堰溃坝影像_手机搜狐网 https://m.sohu.com/a/226165657_65161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