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如何迅速稳定局面?真相:背后有一堆高人指点

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英雄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而赵匡胤则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为宋太祖。

北宋建立之初,仅是继承了后周的疆土。其疆域,东临海,西至河西,南临江,北抵拒马河。其周边南与南唐、吴越、南汉、南平、武平相邻;北与契丹、北汉、定难军交界;西南同后蜀,西同吐蕃、党项接壤。“初有州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

1、赵匡胤掌握朝局的努力

陈桥兵变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是,拥戴后周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赵宋皇朝的确立,尚需宋太祖君臣努力。

当时的朝廷大臣中,有些人就不服新朝。《后山谈丛》卷四载

“李相昉在周朝知开封府,人望已归太祖,而昉不附。王师入京,昉又独不朝。”

这仅是一例,但却反映了朝臣对新朝的观望与反对情绪。

周世宗柴荣在世时,后周对其所属的111个州、638个县,分由十几个节度使管辖。而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是握有重兵的地方割据势力。

各地的节度使,虽然面临突然的政变,一时来不及做出反应,但大都在观望,不愿意轻易表示效忠。

宋太祖在即位后,便已派使者携带诏书前往各地诏谕,但除了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和忠武军节度使张永德很快表示归服外,其余的节度使都不表态。

《后山谈丛》卷三载:

“太祖既受位,使告诸道。东诸侯坐使者而问故,宰相其谁乎,枢密使、副其谁乎,军职其谁乎,从官其谁乎,皆不改旧,乃下拜。”

因此,宋太祖及其辅臣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陈桥兵变后,因立下佐命功,赵匡胤幕府群僚中,赵普、刘熙古、吕馀庆、沈义伦等五人首批被提升官职。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进入权力很大的枢密院中,辅佐太祖,为确立赵宋皇朝而积极努力。

陈桥兵变,禁军是主力。太祖即位后,首先注意控制禁军。

赵宋朝廷在禅代礼后,即优赏内外马步军士,以满足其发财欲望,报答其拥戴之力。

陈桥兵变的武将功臣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加官晋爵,分别提升为侍卫司和殿前司的将帅。

又赐给禁军大校袭衣、犀玉带、鞍勒马。

当时,还有两支禁军大部队驻扎在外地,一支是由韩令坤统率的巡防北边的大军,一支是由慕容延钊统率的、比赵匡胤统率的大军先一天出发的北征前军,已到达真定驻扎。

太祖派使者向二人喻意,赵匡胤的这两位密友都表示听命;太祖升韩令坤为侍卫司统帅——都指挥使,升慕容延钊为殿前司统帅——都点检,令二人仍然驻守北方。太祖又提升弟弟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把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了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以进一步加强对禁军的控制。

太祖还采取种种办法以争取人心。他先是下令,原来自己准备粮食的开浚河渠的民工,改由政府发给粮食。接着,又命令搜捕在兵变时乘机抢掠者,全部在市上杀掉,对被抢掠者予以赔偿。

继而又派遣常参官巡视民租,除去重敛。同时,又追赠韩通中书令,以礼安葬,以示表彰他的忠义。二月,又开科举,录取进士杨砺等十九人,以争取士大夫的拥护。

太祖又整顿中枢,以使亲信能够掌握实权。宋初,沿袭五代旧习,枢密院权力很大。

太祖虽以后周旧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仍任宰相,但罢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仍兼枢密使,枢密使吴廷祚加同中书门下二品,赵普以枢密直学士身份实际处理枢密院事务,执掌枢密大权。

这样,虽则三相二枢皆未易任,但实际已不掌大权。太祖又赐霸府宾佐将吏袭衣、金带、鞍勒马有差,鼓励亲信们尽心尽力。

采取上述措施以后,太祖及其亲信牢固地控制了中央的军政大权,赵宋皇朝的统治,在京城确立了。

2、李筠的反叛

这时,各地的节度使,开始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有所动作了。

成德(治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节度使郭崇,时或涕泣,心怀异志。保义(治陕州,今河南省陕县)节度使袁彦,日夜缮甲治兵。

护国(治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节度使杨承信,也有他要谋反的谣传。

赵匡胤的老对头李重进,原来就与赵匡胤不合,又被罢免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务,更加坚定了他反抗的决心,于是在扬州“招集亡命,增牌浚隍,”推备起事。而昭义节度使李筠,已举起了反宋的旗帜。

昭义节度使李筠(原名荣,避世宗柴荣讳改为筠),后周太原人,勇健有力,善骑射。后唐时,李筠为控鹤指挥使;后汉时为博州刺史;后周初又为先锋指挥使、昭义军节度使。昭义军节度使辖有潞州(治今山西潞城)、泽州(治今山西晋城)、沁州(治今山西沁源)等三州之地,节度使治潞州。

镇守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已达八年之久。他是后周的开国功臣,从小善于骑射,在潞州恃勇专恣,擅用财赋,招集亡命,曾经因私忿而囚禁监军使,连周世宗都忍受不了他的跋扈之态,只是因为忙于南征北战才优容他,仅诏责而已。

潞州一带,居太行山之脊,古称上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唐代杜佑说,泽潞之地,“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杜牧说:“泽潞肘京洛而履河津,倚太原而跨河朔。”

宋代王应麟说:“上党于河北常为兵冲者,以东下壶关则至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南下太行则抵孟州(今河南省孟县南)也。”

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则称泽潞为“两河要会”,其地位之重要,关系河北河南之安危,潞州又为宋与北汉间国防要地。其南过了泽州,有天井关,关南是太行山之羊肠坂道,极为险要。故此地有失,宋必危殆。

李筠是凭着一时的激愤而起兵反宋的。

赵匡胤即位后,为了遏制节度使举起“义旗”讨伐其篡逆之罪,对节度使采取绥靖政策,如派遣使者加授李筠为中书令等。

3、李筠的失算

然而,李筠对赵匡胤的安抚并不理睬。

当赵匡胤的使者到潞州时,李筠开始竟欲拒之门外,后来在左右的竭力劝谏下,才勉强接待了使者。可是,席间李筠又突然取出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悬挂于壁上,并且“涕泣不已”,示以怀念周室之情。

李筠这一公开的怀念后周反对北宋的举动,使左右大为震惊,慌忙向宋使解释说:“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毋怪也。”

向与后周有仇怨的北汉帝刘钧闻之,觉得有机可乘,遂捎书联合李筠起兵。

赵匡胤听到李筠欲反,便亲诏安抚,并遣使对李筠说:“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

李筠知道反谋败露,愈加不安,遂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起兵造反。

首先令幕府散发檄文,宣列赵匡胤诸罪;接着绑缚了监军、毫州防御使周光逊和闲厩使李延玉,遣使送于北汉,以求北汉出师为援;然后又派兵袭击了泽州,擒杀了泽州刺史张福,并攻占了该城。

由于李筠起兵出于一时之激愤,因而没有成熟的作战方略。

开始,从事闾丘仲卿曾指出:

“公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依河东(北汉)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

闾丘仲卿的意见,不仅比较实际地分析了敌强我弱和盟友(北汉)靠不住的客观形势,而且也提出了迂回西向,先据洛阳、后东争天下的正确主张。

若能依此方略行动,一方面可以赢得时间,争取各地方镇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同宋军主力过早交锋,达到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进而战而胜之的目的。

但是骄易无谋的李筠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

“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昆弟,禁卫皆旧人,闻吾之来,必倒戈归我,况有儋圭枪、拨汗马,何忧天下哉。”

注:

《宋史》卷四百八十四《李筠传》载:“儋圭,筠爱将,有勇力,善用枪;拨汗,筠骏马,日驰七百里,故筠夸焉。”

因此,他对闾丘仲卿的正确主张不能采纳,这就使自己陷于被动之中。

李筠所犯另一个战略性错误,则是与北汉关系的破裂。

北汉虽然不是十分可靠的盟友,却是个完全可以借用的力量。

开始,北汉帝刘钧鉴于同后周有世仇,对联兵讨宋甚表积极,曾亲率兵赴李筠处会师,李筠亦迎谒刘钧于太平驿(在今山西寿县西五十里)。

然而,李筠却当着刘钧的面直言:“受周太祖恩,不敢爱死”。这话虽说未必有意针对刘钧,但对同后周积怨很深的刘钧来说,显然是个很大的刺激。

刘钧当时没有说什么,内心却十分不快,遂对联兵讨宋采取消极态度。刘钧不但仅以少弱兵力相配合,而且派来的仅是不出名的宣徽使卢赞,其任务又是“监其军”的。

这使李筠心里很不平,于是同卢赞之谋多有不协。刘钧虽遣其平章事卫融加以和解,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李筠则留其儿子李守节守潞州,而独自引兵南向。这样,本来势孤力单的李筠就更加孤弱了。

很明显,李筠的战略目标是要战胜赵匡胤,为达此目的,本应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尤其与北汉这个主动要求配合的盟友,更应求大同存小异,保持密切的关系。

然而,缺乏战略眼光的李筠计不出此,却反其道而行之,出言不慎,争个人一时之高低,从而忘掉了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干出与自己目标相悖的愚事,因此他的失败是可以想见的。

4、迅速平定李筠之叛

当李筠反书传至朝廷时,枢密使吴廷祚便建议说:

“潞州岩险,贼若固守,未可以岁月破。然李筠素骄易,无谋,宜速引兵击之,彼必恃勇出斗,但离巢穴,即成擒矣。”

此方略的中心点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扑灭李筠的反抗,以免动摇天下。

随后,赵匡胤马上调派石守信和高怀德率军进击,并且告诫他们:“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又调派慕容延钊率所部由东路进军,与石守信、高怀德的大军相会,共击李筠。

五月,赵匡胤下诏亲征,效法周世宗留王朴守京城之故技,准备委派赵普留守京城开封。

赵普权衡局势,看到讨伐李筠之战关系重大,不想留守京师,对赵光义说:

“普托迹诸侯十五年,今偶云龙,变家为国。贼势方盛,万乘蒙尘,是臣子效命之日。幸望启奏此诚,愿军前自效。”

赵光义把这些话转告了赵匡胤,赵匡胤笑着说:“赵普岂胜甲胄乎?”于是留下吴廷祚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昌馀庆为副手,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

赵匡胤也知道讨伐李筠之战关系重大,而且并无必胜的把握,便不能不预作安排。

赵匡胤对赵光义说:

“是行也,朕胜则不言,万一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即孟州,今河南省孟县南),别作一家计度”。

所谓“别作一家计度”,大约是让泽潞独立,而自己保有河阳以东地区,因此要让赵普据守河阳。

赵匡胤在出兵时,为防万一,调动韩令坤所部兵马南下,驻屯河阳,以备不测。

赵普随赵匡胤出征,来到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西京(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向拱来见。

向拱建议,宋军应迅速渡过黄河,越过太行山,趁李筠的部队还没有集中的时候就消灭他们。

赵普很赞同向拱的意见,他对赵匡胤说:

“贼意国家新造,未能出征。若倍道兼行,掩其不备,可一战而克。”

赵匡胤于是命令各军加紧进攻李筠。

不久,石守信和高怀德在泽州以南打败了李筠亲自率领的三万大军,李筠只得退可泽州城坚守。宋军猛烈冲击泽州,六月,攻下泽州城,李筠无路可逃,只得投火自杀。

此后,据守潞州城的李筠儿子李守节献城投降宋朝,支援李筠的北汉主刘钧带领败军逃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南),泽、潞一带遂被平服。

赵匡胤调义社兄弟、宿将李继勋任昭义节度使,镇守泽、潞一带地区。

由于李筠的反叛迅速被宋军平定,各地节度使震惊于中央的强大军力,大都不敢再萌叛志,被慑服了。

成德节度使郭崇请求入朝,太祖派昝(zǎn)居润权知镇州,而昝居润与太祖“情好款浃”,周世宗时,曾把沈义伦推荐给太祖做幕僚。

太祖又调保义节度使袁彦任彰信(治曹州,今山东省曹县西北)节度使,调忠正(治寿州)节度使杨承信任护国节度使,忠武(治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节度使张永德调任武胜(治邓州,今河南省邓县)节度使,他们都敛手听命,走马奔赴新任。

赵宋皇朝这才算基本稳固地确立。

八月,太祖论功行赏,升迁参加讨平李筠之战的有功人员,太祖特别交待:“普宜在优等。”赵普于是升为兵部侍郎,充枢密副使,名正言顺地掌管枢密院事务了。

5、李重进为何会反叛?

早在李筠举兵反宋之时,李重进已派亲吏翟守珣去同李筠联系,打算起兵响应。

但翟守珣却背叛了李重进,私下把李重进的情况报告了太祖,回去反而劝李重进“养威持重,未可轻发”。李重进听信了翟守珣的话,使宋军免受南北两面的夹击。

李重进,原为后周淮南道节度使。淮南道是个地域广大、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早在唐朝至德初年,唐肃宗就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军节度使。

当时,节度使辖有:

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市)、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滁州(治今安徽滁县)、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市)、舒州(治今安徽潜山)、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北)、黄州(治今湖北黄冈)、安州(治今湖北安陆)、沔(治今湖北武汉)等十一州之地,节度使治扬州。

五代以来,淮南的归属和辖区屡有变更,到后周世宗柴荣南征江淮以后,其地由南唐划归后周,淮南节度使的辖区又大体恢复到唐至德初始置时期。

李重进为淮南道节度使,仍治扬州。扬州地区,地势平旷,除淮河以外,无险可恃。若沿淮河之寿、濠(治今安徽凤阳)、泗(治今江苏盱眙)等州有失,则扬州形势孤危。从宋都开封至扬州,直道虽有千余里,但全是平川,无山险之阻,宋军可以长驱直入。

淮北诸河亦是顺流,这对宋军的后勤运输也极为有利。因此,从地形上看,淮南是个易攻难守地区;但从经济上看,淮南又是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李重进原是与赵匡胤并掌兵柄的后周重臣。他出生于太原,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福庆长公主之子。

后晋天福中,他仕殿直;后汉初曾跟从郭威征伐河中。后周广顺初,他为内殿直都知,领泗州刺史,又改小底都指挥使。广顺二年,改大内都点检、权侍卫马步军都军头,领恩州团练使,后迁升为殿前都指挥使。三年,又加领泗州防御使。显德初,领武信军节度。

周世宗嗣位,李重进跟随世宗南征北伐,屡建功勋,不断加官晋爵。开始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后任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后为归德军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以及行营招讨使等。

周恭帝时,又加检校太尉,改淮南道节度使。

李重进举兵反宋,一方面是出于对赵匡胤篡权不满,另一方面也是赵匡胤对他不信任的结果。

北宋建立之前,李与赵俱事周室、分掌兵权,当时就有些心照不宣的矛盾,平素李就有惮赵者。

及赵即位,李十分慌恐。而赵对李也有怀疑,竭尽排斥打击之能事。赵登极伊始,首先削夺了李重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这个高级军职,任命亲信韩令坤取代之。

为消除赵的疑虑,李重进急请入朝见赵,以示归顺之意。可是,赵匡胤却让翰林学士李昉“善为我辞”拒绝了他。

李昉草诏云:

“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

李重进吃了闭门羹,愈加不能自安。不久,赵匡胤又让李重进由镇淮南移镇青州,这更使李重进感到形势不妙,遂怀阴志,在九月决定举兵反宋。

6、李重进之叛的被平定

但这时的形势对李重进很不利,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李重进派使者去向南唐求援,南唐不敢动,南唐主还说:

“今人心已定,方隅无事,乃欲以残破扬州,数千弊卒,抗万乘之师,借使韩(信)、白(起)复生,必无成理。”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在扬州举兵的消息后,问计于赵普,赵普说:

“李重进守薛公之下策,昧武侯之远图,凭恃长淮,缮修孤垒,无诸葛诞之恩信,士卒离心,有袁本初之强梁,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急攻亦取,缓攻亦取。兵法尚速,不如速取之。”

祖听从赵普之计,再次督率大军亲征,结果很快就在十一月攻下了扬州,李重进全家投火自尽。

太祖与李重进久有争斗,李重进虽死,仍感未能泄愤,又把李重进的所谓党羽数百人,李重进的弟弟——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南解州)刺史李重赞全家,统统杀掉;又下诏搜捕李重进的党羽,捕得者也一并杀掉,以根绝后患,彻底清除李重进派系的势力。

等到李重进派系的党羽诛戮殆尽,太祖才假惺惺下诏说:“重进家属、部曲并释罪,逃亡者听自首”,以示宽宏大量。

但是,此诏下后,建隆二年(961)正月,还杀掉了曾向李重进献计的泽州刺史张崇诂。这些事实,反映出赵匡胤与李重进矛盾之深,反映出赵匡胤的狠毒及深深的忧惧。

扬州之变平定后,各地节度使更不敢动,赵宋皇朝的统治,在原后周的土地上完全确立。

北宋中期的名臣富弼说:

“艺祖(即太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势,则其馀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

这段话道出了泽、潞与扬州两战的重大意义。赵普积极参加了这两次战役,出谋划策,随从太祖于戎马之中,立下了战功,升到了枢密副使的高位,在太祖的众多谋臣中脱颖而出,成为主要辅臣。

建隆二年三月,太祖赐给赵普一处住宅,“甲第傍近宫阙,便谒见”,也便于太祖下访,共议军国大政。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传统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动力

说说你的看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