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及附近地区古为巴国、蜀国所有,因巴山蜀水紧紧相连,故巴国蜀国在地理意义上总被人统称巴蜀之地,进而有了巴蜀国之谓。巴蜀国起于商代末,至战国后期为秦所灭,即公元前1066 年--前 316 年。在地理划分上,当时的川东为巴国,川西为蜀国。巴人最早活动于川东、鄂西和陕西汉中一带,西周后始定国名。
在春秋时期,巴国疆域为四川东南及贵州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蜀国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建立,最早的统治者是杜宇族,以成都、郫县为都城。春秋至战国后期,蜀国统治阶层由开明族取代了杜宇族,开明族最初在川西南安(今乐山)一带,也包括了雅安在内的地区。蜀国的疆域北起褒斜(今陕西汉中),南至熊耳(今眉山青神)南,西南达灵关(今雅安天全、芦山西),东依涪江与巴国邻界。
古巴蜀国其地跨川、陕、黔、鄂等,疆域广阔、物产丰富,常作为贡品进纳周王,其中就有茶。在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其地,……土植五榖。牲具六畜。……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而《华阳国志·蜀志》也有:“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
另外,在陆羽《茶经·七之事》中也引用了《神农草本经·菜部》的一段注解:“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其实,“三月三日采,干”指的就是茶,而益州就在古蜀国的范围内。这些史料不仅作溯源巴蜀茶叶的依据,也常被专家学者所用,成为考证中国茶叶生长的最早出现的文字说明。
对于“荼”和“茗”,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尔雅》有注解:“苦荼。注:树小如栀子,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在这里出现了“早采”和“晚采”所产生的称谓的差别,后世的茶学专家认为“早采”和“晚采”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早采”是指茶芽,“晚采”则是茶叶;二是“早采”可能指春茶,“晚采”可能指夏、秋茶。
所以,“荼”应该是茶芽或春茶,“茗”则指茶叶或粗老点的叶梗。看来,汉代的学者们对“荼”和“茗”的认知和注解可能受到实践的局限,存在着确定的表述。其实,早采或晚采都是茶,故而唐代时茶圣陆羽就把“荼”和“茗”视为一体并逐渐归结为茶的别称。
在古蜀国时期,茶的别称也频频出现,《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说的是在古蜀国开明王朝第九世时,蜀王杜尚的弟弟杜葭萌被分封到今四川广元的西南面的地区为苴侯。这里是由陕入川的必经之地,也是当时古蜀国抵御强秦进犯的一道险要关隘。后来,三国时的刘备率军取川就是在这里遭遇到张鲁的设防抵御,于是有了《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挑灯战马超”的故事。
从人名开始,“葭萌”逐渐演化成了与茶有关的地方,也成为后世的茶氏家族对姓氏起源的追溯地。关于葭萌的考证,明代杨慎的《郡国外夷考》引述了《汉志》所载:“葭萌,蜀郡名,萌音芒”。而汉代的杨雄在《方言》中对葭萌的注解为:“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虽然杨雄是从方言的角度注解葭萌,却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古蜀国有茶的存在,所以有了与茶相近的通假音“葭”。同时,“葭”也和另一个茶的别称“槽”同音,故后世也有人把“葭”列入茶的别称中;二是葭萌这个地方不仅有茶的存在,而且还形成了茶姓氏一族聚居的都郡。
(资料来源:古老藏茶)
编者注:
1、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2、热忱欢迎广大茶友投稿,投稿请发至:admin@chinadarktea.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