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凶手行凶持续有三十分钟,在这期间,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甚至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会产生怀疑:为什么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人出去帮她一下,就连报警都没;这么多的“冷漠旁观的看客”,难道人们的正义感不存在了吗?
-01“人多”会“力量小”-
自“吉诺维斯案件”的6年后,于197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便分析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该实验设计了一场面试会,甄选出各方面条件相似的人参加。
当不知情的“应聘者”来到“面试”现场时,一位HR女士(由工作人员假扮)安排他们在一间小办公室内填写问卷,告诉他们先稍微等一会儿,自己要去拿一份文件,随即掀开门帘走进隔壁的办公室里。至此,实验才算正式开始,工作人员在这间办公室里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先是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拿东西的声音,紧接着是她的尖叫、椅子摔倒的声音。随后,又传来女士痛苦的呻吟声。
他们记录了每组“应聘者”实施救助行为的百分率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如果“应聘者”在听到录音后 4 分钟内不作反应,实验就停止。
拉塔尼和达利想了解,在这种危机情境中,“应聘者”独自一人会作出什么反应;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场,又会作出什么反应。
出乎意料的是,该实验的结果与“人多力量大”等观点的预测正好相反:当一人时,70%的人会马上离开座位,上前去提供帮助;但当两个“应聘者”在场时,离开座位的时间则长得多,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陡然下降到40%;而如果旁边有人无动于衷(由研究人员假扮),则仅有 7%的“应聘者”尝试为其提供帮助。
实验证实,周围旁观者的数量会明显影响到人们的助人行为:当单个个体时,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但是旁观者数量越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越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结果就造成了我们常见的这种冷漠旁观的情况。这一现象叫责任分散,也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02该如何避免旁观者效应-
假如你是实验中“受伤”的那位“HR女士”或是正处在紧急状况中的人时,你大声地呼救,却发现周围人无动于衷,此时旁观者效应正在你的身上体现出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最好的办法是将求助的目标锁定在旁观者其中的某一人身上,并且指出那个人的外表、衣着特征。如:“那个穿白衬衫的大哥,请你帮帮我!”
这样就将旁观者效应中分散的责任就会再次重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此时这个被“击中”的个体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就会采取行动了。
END
●萌萌细语|当年轻人喜欢上了哲学,家长们还在为考试成绩锱铢必较
●萌萌细语|从此不再相拥而眠:我们睡眠离婚了
●萌萌细语|不要轻易丢掉老照片:怀旧能够提升主观幸福感
文章编写:武琪淼
责任编辑:蔡 政
主创编审:周 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