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五代山水画: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原标题:五代山水画: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王朝在风雨中凋零,

巨作自烟云中诞生。

公元十世纪,李唐与赵宋,前者辉煌,后者风雅,两个伟大王朝在半世纪的腥风血雨中更迭——五十三年的时光间,中原经历梁、唐、晋、汉、周五代起落,江南与川蜀则有南吴、南唐、前蜀、后蜀等十国兴衰。这段被称为“五代十国”的历史(907-979),极大改变了中国文化——尤其是绘画。

首先是信仰的改变:随着唐的瓦解,来自印度的佛教同时瓦解。在北方,战乱破坏了秩序,寺院毁坏、典籍散失、僧人流离;在南方,佛教则作为异教被排斥,人们转投发轫于本土的道教——后者主张“天人合一”,将目光由自身收回、望向天地。这促使绘画的主题发生转变——人物与宗教式微,山水蔚为主流。

其次是丝绸之路的衰落:早在安史之乱(755)后,唐王朝便逐步失去了对于河西走廊的控制;到五代时,丝绸之路几乎中断,来自中亚的矿料愈发稀有——包括用于制作石青的蓝铜矿与用作石绿的孔雀石。这又促使绘画的材料发生变化——中原画师们不得不淡化鲜艳的设色,水墨日益兴盛。

最后是士人的自放:与汉朝崩溃后魏晋兴起隐逸之风相似,唐朝覆灭,官吏、文士、画师、僧侣也纷纷隐居深山,以期躲避混乱的时局。在隐逸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仕途已然不再可能追求,林泉之志成为心灵新的寄托。

随着这些改变,最终促使山水被奉上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人们渴望在自然之中营造意境、投射理想、赋予人格,追求其中蕴含的崇高与永恒。正是这种思想,从此成为后世山水画的灵魂;也正在这样的形势中,五代山水形成了它明确的风格,恰恰对应了《溪岸图》“巨障、墨气、自然主义”的三个特征.

五代的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进入了成熟阶段,画家体味生活,将所见自然环境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展示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五代时期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秀丽风光,在北方以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素称“荆关”;在南方以董源、巨然师徒为代表,素称“董巨”。其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1)荆浩

荆浩,字浩然,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其艺术特征包括:

①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其长期接触北方宏伟的自然山川,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在唐代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

②在其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六法论”。

③力倡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④代表作有《匡庐图》,表现巍峨山峰及山脚下幽居的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平远、深远兼具,技巧较唐代有明显提高。

《匡庐图》,荆浩,五代,绢本水墨画,185.8×106.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雪景山水图》,荆浩,五代,绢本设色,纵138.3厘米,横75.5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山水中堂》,荆浩,五代,纸本设色,水墨, 131 x56厘米

《山水神品》,荆浩

《梁豀春蔼》,荆浩,立轴

《溪山行旅图轴》,荆浩,弗利尔美术馆藏

(2)关仝

关仝,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其艺术特征包括:

①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笔简气壮,景少意长。

②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等生活景色,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③代表作《山溪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

④代表作《关山行旅图》,描绘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关山行旅图》,关仝 ,五代后梁

《秋山晚翠图》,关仝,五代后梁 ,绢本淡设色 140.5×57.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待渡图》,关仝,五代后梁

(3)董源

董源,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其艺术特征包括:

①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

②皴檫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成功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氤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

③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

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

④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其“平淡天真”的山水在元明以后产生重大影响。

⑤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皆以水墨为主,以横卷形式表现江南景。《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山水。

《夏景山口待渡图》董源 ,五代

《龙宿郊民图》,董源 , 绢本设色 ,156×16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洞天山堂》,董源 ,绢本设色, 183.2×12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岸图》,董源 ,绢本设色, 221.5×110厘米,大都会博物馆藏

《寒林重汀图》,董源 ,179.9×115.6厘米,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4)巨然

巨然,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其艺术特征包括:

①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

①工画山水,师承董源,但风格不同于董源秀逸奇伟。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

③以长披麻皴画山石,山水画笔墨秀润,更充满田园自然风致。

④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秋山问道图》,巨然

《万壑松风图》,巨然

《萧翼赚兰亭图》,巨然

《溪山兰若图》,巨然

《雪景图》,巨然

五代的山水画继承唐代传统而又有新创,从选材到技法,都是一个飞跃。出现了荆浩、董源这样重要的山水画家。他们一南一北,各显风范。荆浩于五代战乱中僻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潜心观察体悟太行山的壮伟雄姿,将师自然与师自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 “ 搜妙创真 ” 的理论见解,成为状写北方大山大水的第一人。荆浩留心山水画创作理论,他辑录前人经验和个人创作心得,写成《笔法记》一书,提出 “ 气、韵、思、景、笔、墨 ” 山水画 “ 六要 ” ,又总结山水画笔法特征,说 “ 笔有四势 ”——“ 筋、肉、骨、气" ,为山水画从构思、构图到笔墨技巧各个方面,奠定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荆浩的追随者关仝(入北宋,与李成、范宽同称为宋初山水画三大家)继承老师风范,又作新变,对 “ 全景式山水画 ” 的进一步完善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在相对偏安的江南,画家董源和他的崇拜者巨然和尚,开创了 “ 近视逸笔草草,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毕现,历历可见 ” 这种专写江南青山秀水,雾气朦胧的表现手法,对北宋及元代有着重大影响。

在意境和审美情趣方面,五代山水画较之唐代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深妙意境。如荆浩、关仝作品中出现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是典型的北方山水;董源、巨然作品中出现的“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是典型的南方山水,这是唐代所不曾有的。 唐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到五代画家们才开始使用皴法,他们经过对自然界山石的长期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墨法也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五代时期山水画成为主流艺术,名家辈出,他们提出了独特的艺术见解及审美情趣,在绘画技巧上的探索和创新,使山水画得到发展。作品理法大备,对后世影响深远。荆、关、董、巨外,还有南唐赵干颇具特色的水墨山水,朱澄、卫贤、李文才等以人物见长的画家也兼作山水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