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为什么川北民间常常异口同声说自己“根在麻城孝感乡”?

近三百年来,川北民间不少父老乡亲声称:我们的祖先是“湖广填四川从麻城孝感乡来的”。一些流传下来的家谱、族谱很多也记载先祖来自于麻城县孝感乡。麻城县孝感乡今何在?一个乡哪有那么多人?按今湖北东北部确有麻城县级市,隶属黄冈市。

史书载,麻城系汉西陵县地,南朝梁设信安县,隋改名麻城县。县城为后赵(公元319-351年)石虎将麻秋所筑故名,故城在今城东十五里。据康熙《麻城县志》载:明朝初年麻城县有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个乡,孝感乡处县西。到明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孝感乡入仙居乡,为三乡。

又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置黄安县(今红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乡20里入黄安县。据陈世松先生考查(见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明代麻城县有人口记录的240多年间,全县人口一直保持在10万左右。可想而知以“户口消耗”被一并再并的原孝感乡人口应少到原四乡平均数的两万左右了。若说它有数10万人移民到四川,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老家谱

近年来,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对这些质疑作出了解释,归纳之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真的出自麻城孝感乡者,但不光是清初这一次填四川的,而追溯到了明初。元末麻城人邹普胜等推举南面邻县罗田人徐寿辉称帝,发动了红巾军起义,麻城成为征兵基地。义军中自多麻城人。同期便有一些当地缙绅、士大夫为避兵灾而率先逃亡入蜀,其中也多麻城人。后来红巾军发生分裂,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其时麻城西面邻近的随州人明玉珍正率湖北籍红巾军入川东作战,闻讯后便在重庆自立称帝,建立大夏政权,割据一方。所以随军将士都携带家属,又招募湖广移民,估计约40万入川,其中麻城人不少。

再说陈友谅后被朱元璋消灭,所部麻城人楚人居多的军队归于朱,朱于洪武初派楚东蕲(春)人康茂才,以及廖永忠分别从川北、川东攻蜀,廖永忠消灭大夏。这样又有许多随军或结伴入蜀楚人。其中也有不少麻城(孝感乡)人。然后才是相隔300年后的清初这次填四川的麻城(孝感乡)人。

据胡昭曦先生考证(见胡昭曦《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清初这次填四川多麻城(孝感乡)人与张献忠起义军在湖北屯军时间长大有关系,特别是在麻城县,仅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一次,便有县城中所聚里仁会民众5万多人参加他的起义军,张献忠为之别立一军叫“新营选勇”。

张献忠入川,其将士中也有不少麻城人。献忠牺牲后,一部分到贵州、云南,一部分留川的,便有不少人归农耕垦,成为这次率先填四川的麻城(孝感乡)人。

至于“湖广填四川”这次移民高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少麻城(孝感乡)人加入,则是永远难解之谜。

其二、有意假冒麻城孝感乡籍者。据陈世松先生考证(注引同前),这部人要数湖南籍最多,又特别是湖南南部,在衡阳、永州、宝庆、武冈、沔阳、零陵等府州县“托名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

其冒籍原因是麻城人早在明初已大量迁蜀,经历三百年已成气候,还出了不少达官贵人,攀附“大同乡”(同属湖广省)人多势众,“荫以自庇”,求得先驱者的支援保护。基于同样的理由,从东路江西、安徽、江浙及河南溯长江经麻城一带迁蜀者,冒籍麻城孝感乡的也不少。

其三、入川始祖原籍不明,无根可寻从众附会者,以及时间久远、弄不清祖籍而牵强附会者。要看到先是麻城人称孝感乡籍,然后是湖北湖南人,再后才是外省人冒充或附会麻城孝感乡籍的。

此外,入川移民,甚至一些川中土著通过认同宗姓都愿意说自己“根在麻城孝感乡”的深层次原因似与自古流传在该县该乡的两侧神话故事有关。这两则故事解放前在富驿地区所在南部、盐亭乡间也广泛流传,并见载于民国九年(1920)臧励和主编的《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

第一、麻姑的故事。麻姑,后赵(麻)秋女,秋尝督筑(麻)城,昼夜不止,鸡鸣乃息。姑贤,有恤民之心,假作鸡鸣,群鸡放声,众工乃止。秋觉,欲挞之,姑惧,逃入石洞修道,后飞升(成仙)。明人王世贞的《神仙传》也搜载了这则故事,并称其修道处为仙姑洞,飞升处在北石桥,百姓为感念她便称之为望仙桥。当然,洞、桥所在的地方便是明成化八年撤孝感乡并入之仙居乡了(此麻姑并非“麻姑献寿”之麻姑)。

第二、董永的故事。董永,后(东)汉千乘(今山东博兴西南)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今河南南部)后徙安陆(今湖北安陆)。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曰后无钱还,当以身作奴。葬毕,道遇一妇人,求为永妻。永与妻俱诣钱主,令织绢三百匹以偿,一月而毕。旋辞去,乃曰,我天之织女,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因名其地曰“孝感”。

注云:董永墓在孝感县,本汉安陆县地,南朝宋析置孝昌县(今湖北孝感市北),后唐(公元923-936年)避讳改曰孝感。按麻城、孝昌、汝南皆是近邻,这故事很可能在麻城流传而率先被命为乡名的。这故事还见载于传为元人郭守正所编的《二十四孝》一书,又被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东端黄梅县的黄梅戏编成《天仙配》,成为影响深远的传统剧目。还有清末民国期间,富驿所在川北山乡还是“讲圣谕”的话本名为《大孝记》,影响也很广泛(董永故事最早见于晋人干宝《搜神记》)

这两个神话故事,一个大义凛然,一个孝感天仙。十分投合农业文明条件下广大劳苦群众的意愿和理想。她的亲切,震撼人心;她的凄美,令人神往。中华民族善良贤孝的传统美德蕴玉其间,历久生辉。令每一个真麻城孝感乡人感到骄傲自豪;令非麻城孝感乡的人们倾慕艳羡。利用承前启后、教化子孙的族谱编修、祖碑勒铭来认定麻城孝感仙居之乡为寻根问祖的圣地,岂不是一件何乐不为而神圣功化的大好事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