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王的前朝之鲁平公见孟子:臧仓是不是小人?

原标题:王的前朝之鲁平公见孟子:臧仓是不是小人?

冬雪已至,寒冬将临,鲁国的冷风中撒落满地枝桠。鲁平公在国内所推行的依然是仁政,重用的执政大臣也是颇受儒门推崇的乐正子。这位乐正子据说是孟子的门徒,而且很得孟子的倾心,当年听说乐正子要成为鲁国执政的时候,孟子就是“喜而不寐”。只是战国之世,儒门的推崇旧礼,严守规矩,怎么看都是不合时宜的存在,儒门所主张的国政方针并不能更快的振兴鲁国国力,所以在鲁国朝堂之上即便国君对儒门有所好感,终究无法改变时代的潮流,鲁国的朝臣们有很多人对孟子之流并无好感。

乐正子的上任对孟子其实是机会,史书中说孟子正是在这个时期回到鲁国。孟子是否希望借助乐正子的引荐成为鲁国朝堂常客亦未可知,当然这场回归鲁国之路并不顺畅。鲁平公的身边似乎有着很多反对儒家的朝臣,他们是在极力的反对国君与儒门相见,史书中说“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鲁平公偷偷摸摸的安排车驾銮舆去会见孟子,这即是在透露某种可能,鲁平公明白去见孟子并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才会出现这种没有告诉任何官员就要私自会见孟子的事情。

鲁平公与孟子的这场会面很有可能正是乐正子的私底下安排,伴随在鲁平公身边的朝臣们是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朝中已经出现了一位不受待见的乐正子,不管是出于派系斗争,还是出于对儒门的反感,鲁平公的臣子们都不可能轻易的让国君与孟子见面。于是史书中出现的这位叫臧仓的嬖臣,就成为当时反儒派系的背锅侠,站到了历史的前台上,与鲁平公展开了一段很具有争议的讨论。这场争论的结果就是孟子最终没有与鲁平公成功会面,孟子也没有成为鲁国朝堂之上的常客,而臧仓则成为小人之代表?臧仓真是小人吗?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新的变化,当孟子衣冠整整的站在约定的地方,心中盘算着以如何的政治见解来打动鲁平公的时候,他是无法预知到鲁平公身边人的反对声音的。对于孟子而言,他在鲁国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已经为鲁平公身边的臣子们所知,甚至孟子的政治理论与人生态度都已经为朝臣们剖析见底,只是谁也不知道究竟打断鲁平公重用孟子想法的终极观点会是什么?但是在政客们看来,只要是人就有弱点,所以当鲁平公不得已说自己要去会见孟子的时候,藏仓便找出了孟子的问题所在,“以为贤乎”?

臧仓是不是小人不知道,但臧仓绝对是个合格的政客,鲁国是礼仪之邦,鲁国国君推崇贤者,臧仓便说“礼义由贤者出”,然后说“孟子之后丧逾前丧”,认为孟子在鲁国举办母亲的葬礼规制已经超越了当年为父亲办的葬礼,这就算是儒门来看也是不合规的,况且以儒门自诩的孟子。臧仓即认为孟子不是贤者,不让鲁平公去见孟子。这场由乐正子所安排的会面半途而废,乐正子对此心有不满,便是到王宫中质问鲁平公为何失信,鲁平公便以“棺椁衣衾之美也”,责备孟子所办母亲葬礼超越规制,不符周礼。乐正子无可奈何,但也解释为“贫富不同也”。

其实从这里我们看到的臧仓,似乎是在尽人臣之责,是要为国君引进真正的贤才,即便是已经僵硬和没落的人才引进体系,在臧仓等臣的眼中也是无法更改的铁则。这是无可厚非的,反倒是乐正子和孟子的行为,与其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等观点有所悖离,只是乐正子的解释是“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等到鲁平公说是孟子所采用的“棺椁衣衾”超越规制,乐正子又说是“贫富不同”,这似乎就是在自欺欺人,所谓周礼是不应该因贫富差距有所偏移的。因此,臧仓或许并非是小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