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正史中的13位中兴之主:刘秀独一档,最后一个最假

原标题:正史中的13位中兴之主:刘秀独一档,最后一个最假

寒门出英才,朱门多纨绔,帝王之家作为第一朱门,自小便锦衣玉食,最容易出现遛鸟走犬之辈,所以历史上的中兴之主与开国之君一样凤毛麟角,甚至更少,国祚短浅的朝代,其兴也勃,其亡也速,难有中兴,更难有中兴之主。

史料中对中兴的定位有三种意思,一是最常见的,朝代中途振兴,由衰转盛;二是非自己原因而失去帝位,然后自己恢复;三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延续国祚。

历史上被冠以中兴之名的帝王一共有13位,但有些名副其实,甚至有溢出,有些则是滥竽充数,显得很假。

根据中兴的定位将其分为四档:

第一档:1位

1、光武帝刘秀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在某种意义上算不得中兴,但谁让人家是西汉宗亲,以恢复西汉王朝统治为名建立的东汉呢?所以如果从西汉算起,从延续汉祚的角度考虑,刘秀也是中兴之主。

而且史书中也是如此评价的。王夫之说:“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元代学者郝经也评价:“虽则中兴,同夫创业”。《后汉书》、《资治通鉴》更是将东汉初年的这一段治世称作“光武中兴”或“建武盛世”。

第二档:5位

1、汉宣帝刘询

刘询,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因受巫蛊之祸牵连,自小在监狱长大,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后又流落民间,饱受人间冷暖,深知黎民之苦。霍光废昌邑帝刘贺后,迎立刘询继位,是为汉宣帝。

刘询在位期间,对内整顿吏治,废除苛政,安抚流民,恢复生产,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对外联合乌孙收服匈奴平定羌人,使呼韩邪单于来朝称臣。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在位期间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中兴”。

“孝宣中兴”可以说是众多中兴盛世中最成功的,西汉自武帝继位,屡次兴兵讨伐匈奴,单就国家经济而言,可谓将文景两朝的遗珠消耗殆尽,而且武帝晚年又迷信长生,宠信方士,导致国内民怨沸腾,民变四起,可谓“有亡秦之失”。

是汉宣帝将西汉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西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连雄据北方的豪强匈奴也臣服于大汉,这是武帝几十年征战都不曾做到的战果。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则标志着广袤无垠的西域正式成为华夏版图的一部分。

刘向在评价宣帝时就称赞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

当然,“孝宣中兴”又与汉昭帝时期合称“昭宣中兴”,但宣帝的贡献远比昭帝要大,所以更多时候还是被称作“孝宣中兴”。

2、宋孝宗赵昚

赵昚,赵匡胤一脉,因赵构无子,被其收养,后赵构禅位,赵昚承继大统。

赵昚在位期间,内政上,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文化上,创造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著名学者,陆游、范成大、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活跃在孝宗一朝,可谓群星辉映。

孝宗一朝,虽然北伐大业未成,但赵昚一改高宗朝的投降派策略,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使得此时期的南宋军事政治有了一个极大的提升,宋金从此攻守易势。

所以,有人称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富裕,文化昌盛,史称“乾淳之治”。

3、商朝武丁

商朝中丁之后,便经历了长达九世的混乱,都城亦几经变迁。传到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国家才趋于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

但盘庚去世之后,其两位弟弟先后即位,国势又有所衰落,接着王位就传到了武丁手里。

武丁是盘庚的弟弟小乙之子,他继位之后,对外征服四夷,对鬼方、土方、羌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拓疆数千里;对内励精图治,关心民间疾苦、任用贤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武丁盛世”,史书上又将武丁在位的59年称为“武丁中兴”。

4、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18岁继位,其父宪宗留给他一个国力凋敝,政治混乱的帝国,这也给少年天子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孝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在其治下,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所以后世史家称其为“弘治中兴”。

“弘治中兴”是一个短暂的“治世”,尽管存在诸多弊政,但是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弘治朝君子之多、君臣关系之融洽却为这一朝带来了极大的美誉,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朱佑樘也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史上最富有人情味的帝王。

5、唐宣宗李忱

李忱能够登基是非常不易的,他前面的三个皇帝都是由宦官废立,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不但在宫中有权,而且还掌握神策军,一言能绝皇帝生死。

但李忱三十年如一日的装傻,让马元贽等人打了马虎眼,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

正因为不容易,李忱登基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短短一年,就把马元贽等掌权宦官罢黜的罢黜,流放的流放,一举消灭了大唐长达半个世纪的宦祸。而且对内结束牛李党争,勤俭治国,选拔人才,对外肃清河西,安定塞北、平定安南,更是收复了沦陷吐蕃近百年的“三州七关”,晚唐也迎来了十四年之久的中兴,史称“大中之治”。

《资治通鉴》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第三档:6位

1、万历帝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穆宗之子,年号万历。万历帝年仅十岁就即位为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中兴”的核心人物有两个,张居正和万历,而且前者的功劳更大。

万历在位前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总揽政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明朝弊政大有改观,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万历亲政后,前五年,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也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

但接下来的数十年,万历怠于朝政,几十年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被称为一大诟病,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明实亡于万历”,万历中兴毁誉参半。

2、宋高宗赵构

赵构虽然冤杀岳飞被钉在了历史上的耻辱柱上,但他能够在金兵的威逼之下,在山河破碎之时力挽狂澜,在临安建立南宋政权,并且与金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分立局面,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无道昏君。反正《宋史》是把他跟晋元帝以及少康等人并列为中兴之主,岳飞、韩世忠等人也是中兴四将。

3、夏朝少康

少康虽出身王族,但日子还不如普通百姓,他的伯祖父太康在位时,挥霍无度,引起民众不满。东夷的有穷氏首领后羿调动民众情绪,趁机夺了夏朝的江山,将太康驱逐,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后来被部将寒浞所杀,寒浞占据夏土,而夏朝的遗老拥立太康之弟仲康为主,仲康死后,其子相即位,相就是少康的老爹。

而寒浞一直在追杀夏朝残余势力,相被迫逃往商丘,依附同姓的诸侯于斟寻氏和斟灌氏,但还是被寒浞攻杀。相死的时候,其妻后缗逃回娘家有仍氏,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成为有仍氏的牧正,但为了躲避寒浞,又逃到虞国。虞国国君虞思将其女二姚许配给少康,并帮助少康积极争取夏朝遗民。

少康一方面积蓄实力,另一方面派出间谍刺探情报,在斟灌氏和斟寻氏的帮助下,少康最终灭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复国后,少康大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

4、唐宪宗李纯

唐宪宗李纯,顺宗李诵长子,在位15年。

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等贤良为相,改革弊政,又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江南李琦的叛乱,整顿江淮财赋,招降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名将李愬,消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他藩镇相继归顺,结束了自肃宗以来,藩镇跋扈,私任官吏,对朝廷不供的局面,实现了大唐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不过,相比前面几位,“元和中兴”显得逊色了很多。

虽然李纯使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复归中央管辖,算得上武功颇盛,但在其他方面却难称中兴。

比如在经济上,并没有恢复唐朝富强繁荣的局面。《新唐书》曾记载,元和十四年库部员外郎李渤出巡雍州,发现元和初年本有四百户的渭南县今才一百余户,原有三千户的懿县,今才一千户,原因就是苛政,“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所以他在给宪宗的奏疏中言道:“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再比如宦祸。宪宗自继位初期就重用宦官,后来在和藩镇的战争中,又任命心腹太监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兼四道行营兵马使,作为统帅带兵出征,更使宦官势力大大增长。正直的大臣劝说他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道:“吐突承璀家奴耳,除之如剔毛,卿等勿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不但宪宗自己死于宦官之手,后面的几代君王也都有宦官废立。

肃、代之时还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并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有力无心,就是不闻不问,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

最后就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宪宗晚年追求长生不老,服食丹药,性情也变得极为暴烈,动甄对近臣责打,诛杀。

5、周宣王姬静

周厉王被国人暴动推翻后,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

宣王继位之后,在政治上任用召穆公等贤臣辅政,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又兴畋狩礼乐,效法文王、武王、成王之遗风,在军事上则借助诸侯之力讨伐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等,树立了周王室的权威,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

另外,宣王还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废除籍田制,让利于民,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但此中兴不过昙花一现,短暂而且危险,为后来周幽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6、唐武宗李炎

李炎,唐宪宗之孙,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之弟。

唐文宗去世后,唐武宗即位。他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武宗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毁佛成功,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外击败回鹘,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但武宗崇尚道教,为之挥霍,损耗国力。

第四档:1位

1、同光中兴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帝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也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

严格来说,“同光中兴”的主角并不是同治光绪,而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女强人慈禧。

说到慈禧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残忍狡诈,以及对权利的执著,她耗费巨资庆祝自己的寿辰,修建自己的陵寝,她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囚禁了光绪,还有那口珍妃井,至今都令人铭记她的歹毒。

其实慈禧也并非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她是中国历史上继武则天之后的另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她在政治上的建树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些男性皇帝。

比如,她破除满汉界限,启用了一批如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张之洞、刘坤一、刘铭传等贤王能臣。

比如,她开办洋务运动,大量的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不断被派到海外。虽然甲午海战一战尽毁,但也算在当时复杂、凶险的环境中所探索出的一条新的道路,为了国家的富强所做出的一次伟大的努力和尝试。

比如,她开始宪政改革,废除科举,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都算是开明之举。

再比如,她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使清廷免于覆灭于农民起义之手。

虽然,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但史书上还是留下了同光中兴之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