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资讯】 | 【藏界资讯】元青花瓷器纪年款如何鉴定收藏,全了?

元青花瓷器纪年款如何鉴定收藏,全了?小编带您一起走进它:

元青花瓷器带款者很少,“掌眼典藏”小宝了解到,现藏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书写的合计5行62个字:“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堂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对,祈保百口清吉,子孙安全。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归于专门写在供器上的供养款式,有供养人姓名及详细年代,对区分器物年代具有首要参照意义。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号,此对瓶应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鉴定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前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量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矩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初步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出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二)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不是有元代器形的特征,一同也要区分器形的胎体分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巩固。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艳丽呈翠绿浓艳,稠密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便是运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作用;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化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烁。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区分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底子要害。

(四)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盛、绘画规整的特征。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像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像纹饰构成,纹样有主宾和谐、繁而不乱的特征,图像体裁丰盛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征,其间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沿绘成白色联珠状,辅佐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隔,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转豪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略,绘画较草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元青花底部

(五)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仍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矩及不规矩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纤细砂眼及黑糊麻点明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赤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天然炸开状。

内壁

(六)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选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一般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联接处多不修胎,故有粗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矩,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宣告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七)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首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一般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前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时节的改变来显出釉面不一样的颜色。元代中前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小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时节,还有元代中前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大都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初步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1、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

2、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方法摆放,莲瓣间留有空位、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有些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大都作分隔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位,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堆叠状。明初以堆叠状多见,偶见有分隔的。宣德往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隔的,都为拼拢堆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标明;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耀眼。

5、满足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状。即,满足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破例。而洪武,满足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同、亦绝无破例,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满足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同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方法摆放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一同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往后,除少量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摆放连外,大都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接连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像上非常稀有。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稀有,后者龙纹更加精巧龙有背鳍,腹下一般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稀有。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先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往后不见。

9、元代纹饰选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便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技术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结束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一样,也可以作为差异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触。“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翔实,因此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斓,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出现火石赤色”(孙瀛洲)。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一般粘有釉斑,这是年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单个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孙瀛洲)。大罐的口部一般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正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12、罐的外型大都为口大足小,不一样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为德不卒的感触。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单个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多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广泛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故竹丝刷痕处很简单遭到土蚀)。土沁斑是不是天然、分布是不是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15、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多见指印痕。指印痕一般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接连至明中期。

最后提醒,不管是窖藏的仍是传世的,元青花终究会凝聚住时光一些印迹:埋于地下的,其釉层淡薄处,不行反抗地要染带上土沁、土斑;秘藏于地窖,釉面也会因年代长远,显出质地老气、宝光内含。而传世品,因为人世沧桑和年月抚摸因素,釉汁则越发润泽、宝光四溢;或因为历经运用,矛头的釉面不免要出现纤细的剥蚀或磕碰,以及支撑点和受力部位,会因磨损划痕纵横、细密,而附上累累旧气。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