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庚荣|金庭镇(洞庭西山)建制区劃小史

金庭镇(洞庭西山)建制区劃小史

——苏州、湖州的混血儿

(原文发表于《苏州史志》,现增补)

作者:沈庚荣(往事洳风)

《湖州府地图》(模拟)来自@地图帝

一、历史考辨

太湖西山,历史悠久。现在西山岛属于苏州,有时候为了和其他“西山”区分,又可以称为“苏州西山”。

中国著名地方志《嘉泰·吴兴志》中关于包山属于湖州的记载

洞庭西山又可以称为“包山”,前人方志基本大而化之,皆云包山(即西山)在明朝属于苏州吴县,或说秦朝时包山(即西山)属于吴县,但查阅古籍可以发现有很多关于包山属于湖州的记载。比如湖州《嘉泰·吴兴志》中:“乌程县……包山,在县北。”而众所周知《嘉泰·吴兴志》是湖州现存最早且较为完备的方志,对研究宋代及以前的历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而且南浔嘉业堂本的刻印质量非常好,几乎没有伪窜之处。这就给洞庭西山的古代历史画了一个问号。

因为西山现在属于苏州,相关方志的资料自然就主要来自苏州方面的记载。更何况西山自明朝以来确实属于苏州,所以向上反推容易直接得到“以前也属于苏州的结论”。

类似情况在明清假托唐人的伪作《吴地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吴地记》记载唐朝时洞庭西山有姑苏、洞庭、长寿3个乡,洞庭东山有遵礼、蔡仙、震泽3个乡,均和一千年後的明清时期一模一样。而实际上唐朝时的太湖水位高于明清时期,彼时西山姑苏乡(金庭地区)之地,东山的蔡仙乡(杨湾地区)、震泽乡(陆巷地区)之地基本都在太湖水位以下。洞庭东、西山乃偏远之地又怎么会每个岛需分3乡之多?

太湖古代水位图

二、洞庭东山面积远小于洞庭西山。近代以来东山长期为二乡/镇分置,比如分为东前山乡、东后山乡,或者分为前山镇、后山镇。东山后山的陆巷、杨湾2村相距不远,且宋室南渡前人口稀少,何来各分一乡的道理?

三、决定性的证据还能在其他古籍中找到。比如北宋程俱的《太湖采石赋》:“建中靖国元年,以脩奉景灵西宫下。吴兴、吴郡采太湖石四千六百枚。而吴郡实采于包山。某获目此瑰奇之产谨为赋云。吴吏采石于包山也,洞庭乡三老趍而进。”而众所周知北宋时期,花石纲采石是来自洞庭西山东部的鼋咀头,明清时期属于姑苏乡。如果唐朝时已设姑苏乡,为何北宋时采石却是在并非采石之地的洞庭乡?

四、更何况《吴地记》中还有“都”的建制,而这个建制是元朝后期才有的。这就暴露了现在通行的《吴地记》大概率是明人假托唐朝的伪作,或真本已轶,明朝人掺杂自己的内容混进去编纂。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辨伪学家张心澂对《吴地记》的评价是:“伪竄”

五、再有,《吴地记》记载唐朝时洞庭西山已有姑苏乡。但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 《投龙文》载:“谨诣……洞庭乡东皋里太湖水府告文”,可见五代时东皋里实属洞庭乡。而根据其他古籍可知东皋里在西山三乡格局中是属于姑苏乡的[1] [2],若是唐朝时已设姑苏乡,那么五代时东皋里就不应该仍属洞庭乡了。《吴地记》、《投龙文》的记载有明显冲突之处。

总之,《吴地记》等后世伪作给中国古代地方史造成了混乱,如果方志研究者再根据这些伪作去研究历史,只能是缘木求鱼。

历史行政区划有一种很明显的“赢者通吃”的现象,即现在是怎么样的格局,很多人会想当然的以为以前也是这样的。

当然这也是在所难免,但背后有种更隐蔽的情况是,晚期古籍的编纂者,也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去胡推更古早的历史行政,并写入甚至篡改古籍流传下去。造成后人更广泛的误解。正如上文剖析的明朝作品《吴地记》,对现在地方史研究者造成了进一步的误导。

2018年,时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王旭先生的历史学论文《从基层区划调整看宋代苏、湖两州边界变迁》中,考据出了洞庭西山在太平兴国七年(982)从苏州划入湖州,是一个重大研究成果。但是其采用的唐朝设乡资料是来自《吴地记》,后者记载洞庭西山在唐朝时分为三个乡,似乎与《吴兴统记》的“洞庭三乡”颇为契合。但上文已详细考证再加辨伪学家张心澂的判断——《吴地记》为明朝人假托唐朝的伪作,且洞庭西山在唐朝时并无姑苏乡。故,最早记载此事的北宋景德初年(约1004年前后)的《吴兴统记》中“洞庭三乡”必然不只为洞庭西山,而应该还有洞庭东山。亦即,太平兴国七年从苏州划入湖州的是东、西两山

《从基层区划调整看宋代苏、湖两州边界变迁》关于“洞庭三乡”划入湖州的论述

更何况,作者王旭为何先入为主认为“洞庭三乡”指的是西山的三乡而非东山的三乡呢?毕竟伪作《吴地记》中也记载唐朝时洞庭东山也有三乡(遵礼、蔡仙、震泽)。并且《重修吴中叶氏族谱序》中写到的叶逵是从湖州搬到了洞庭东山,根本不涉及西山。

总之,在大量翻阅不同来源、视角的古籍方志後,才能够客观地还原洞庭西山的古代历史。而且,这些古籍最好是最初的刻本,而非抄本或后世刻本。

《光绪·乌程县志》中关于洞庭西山本属乌程的记载

为什么古籍中大多对洞庭西山乃至太湖的归属语焉不详?除了古代不重视水域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即苏州、湖州之地,在明朝之前几乎一直都在同一个省份或一级行政区内,从苏入湖或从湖入苏都属于省内劃割,地方行政缺乏对这块区域细致劃分的需求。而到了明朝建立浙江行省之後,西山恰恰就长期属于苏州了,这是否不完全只是一种巧合呢?

二、建制沿革

(一)先秦

春秋时期地图

西山初名“夫椒”,为古越语的音译[3],直译是“椒山”[4],原意不详。“夫”来自古越语“山”的发音,现在的壮语、泰语仍然用这个词,方块壮字写为“岜”,意思是“山”。汉朝时始有“椒山”、“夫椒山”等汉语式记载。

春秋中期,西山为吴、越争霸前线,先属越国,後属吴国。吴国灭亡後,又属越国[5]。吴、越在五湖(今太湖)南岸建城,名“乌呈”(即后世之乌程县)。

战国时期地图

战国时期,吴邑(今苏州)为越国首都,西山属越国。

战国后期,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楚国吞并越国。考古学者判断,楚国在吴越时期旧城的故址上建县[6] [7],後因“泽多菰草”而将“乌呈”以谐音改为菰城县(先秦时期,“乌程”与“菰城”谐音[8])。洞庭西山遂归楚国,属菰城县[9] [10](即后世之乌程县)。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春申君黄歇由淮北转封于吴墟,洞庭西山又属春申君的封地。

战国末期楚国的县印“乌呈之鉨”,证明战国时期已有乌呈(乌程)县,并非秦朝乌巾、程林酿酒之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洞庭西山属秦国。秦改楚国的菰城县为乌程县。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统一江南之境,在原越国故土设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

(二)秦汉三国

秦·会稽郡地图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西山仍属会稽郡。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原会稽郡的钱塘江以西北部分设吴郡。西山属吴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吴郡西部、丹阳郡南部置吴兴郡。初设时有乌程、阳羡、永安、余杭、临水、故鄣、安吉、原乡、于潜共9县。

(三)两晋南北朝

西晋太康三年(282),分吴兴郡的乌程县东境置东迁县[11](治所在今湖州旧馆镇),西山属吴兴郡东迁县[12] [13]。古东迁县北至太湖洞庭东、西山[14],东至今吴江平望镇,南至今德清新市镇[15],西至今湖州府城东、菱湖等镇。

湖州吴兴郡历史地图,西山属吴兴郡东迁县

南北朝时期,西山仍属吴兴郡[16] [17]。南朝梁绍泰元年 (555),升吴兴郡为震州,因震泽(即太湖)而得名,治所在吴兴郡。西山属震州吴兴郡。次年,太平元年 (556)废震州,复吴兴郡。

(四)隋唐五代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废吴兴郡,升吴郡为苏州。废东迁县并入乌程县,都归苏州。西山属义兴县[18]。仁寿二年(602),始置湖州。

唐朝时期,苏州先后属江南东道、浙江西道。中唐之后[19] [20],洞庭东、西山属苏州吴县[21]。唐朝末期,浙江西道改为镇海军节度使(即浙江西道观察使),洞庭东、西山仍属苏州吴县。

五代时期,洞庭东、西山属吴越国苏州吴县[22]。

(五)宋元

北宋初年,洞庭东、西山仍属苏州吴县[23] [24]。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苏州割出吴县洞庭东、西山与湖州换乌程县东乡之境(今吴江横土扇、梅堰、坛丘、南麻、桃源、青云、铜锣、七都、庙港、震泽、八都等地),之后西山归湖州[25]。

胡宿,字武平,时任湖州知州。奏请在西山消夏湾建水平王庙。

北宋元祐八年(1093),在西山建甪头寨,设甪头巡检司,属于文职兼武事[26]。甪头巡检司额管士兵144名,负责太湖及岛内的防御、治安,为两浙路湖州管辖[27] [28] [29]。政和三年(1113),苏州(平江军)升为平江府[30]。洞庭东、西山属平江府吴县[31]。

元朝时期,苏州升为平江路,西山属江浙行中书省平江路吴县。

(六)明清

明朝初年(1368),废江浙行中书省,其南境设浙江行省,北境与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合置直隶,苏州属之。西山属苏州府吴县。西山岛西部的郑泾港,据信为明清时期江、浙两省的治安范围界河,西侧属浙江省

《皇朝直省舆地全图》(光绪廿二年),西山属湖州管辖

清朝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西山始属江苏。

雍正二年(1724),江浙太湖营分为江南太湖营和浙江太湖营[32]。浙江太湖营驻洞庭西山,设游击一员、把总一员驻西山[33],管理西山及浙省其他太湖湖域[34],与江南太湖营各分疆界管理[35]。

《民国·吴县志》洞庭西山图,依稀可见清朝的浙江太湖营游击署位置

雍正十三年(1735),太湖水利同知改为太湖抚民厅,移驻吴县洞庭东山。同年,吴县三十六都(三山岛)从西山的洞庭乡劃出,归东山的蔡仙乡。

乾隆十二年(1747),裁江南太湖营参将改为副将,原巡防洞庭西山及周边水域的浙江太湖营改为由江南太湖营副将兼管。浙江太湖营游击一员、把总一员仍驻西山,开支仍由浙江省负责。

乾隆中期後,洞庭西山的民事开始由太湖厅管辖。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临近洞庭山,清政府将太湖厅劃属湖州府,西山属湖州。同年年底,太平军攻克西山,次年二月攻克东山,改太湖厅为东珊县,西山属太平天国东珊县。

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撤离西山,西山复归清朝苏州府太湖厅。

太平天国运动平息後,恢复西山浙江太湖营建制[36],设游击、守备、千总各一员、把总二员。西山甪头驻浙江太湖营游击、把总、外委各一员[37]。

光绪三十二年(1906),西山后堡设靖湖厅(县级建制),改隶苏州府。

(七)民国

1912年1月,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辖东山、西山。同年7月,撤洞庭县,并入吴县,西山归属吴县。

民国二年(1913),在林屋洞前的灵佑观东院设西山区行政委员署,属吴县。民国十七年(1928),西山区行政委员署改为西山乡行政局。民国十八年(1929)8月,西山划为吴县第十九区,设8镇15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2月,西山被编为西山区,设2镇5乡。

(八)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山隶属苏南行政公署太湖行政办事处。1951年6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西山归属吴县。1952年7月,复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西山归其管辖。

1953年1月,苏南、苏北行署区合并为江苏省。1953年5月,太湖办事处改建为震泽县,西山属震泽县。1959年4月,震泽县撤销,西山复归吴县。1998年11月,建立吴县市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吴县市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3月,撤吴县市,设吴中、相城两区,西山镇隶属吴中区管辖。

199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江苏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苏州胥口度假中心[38](后更名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39])。1996年,原属洞庭西山的叶山岛劃入度假区,改属长沙社区。2002年3月,西山镇全境亦纳入度假区。

1995年6月撤消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西山属吴县市。2001年2月撤消吴县市,原吴县市辖区分设为苏州市吴中区与苏州市相城区,西山改属苏州市吴中区。

2007年6月,西山镇更名为金庭镇,镇人民政府行政机关设在东河新区,隶属苏州市吴中区管辖。2013年10月,吴中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与金庭镇党委、政府实行“区政合一”管理,隶属吴中区管辖不变。

(原文发表于《苏州史志》,现增补)

参考资料:

  1. 《游五湖记》:“林屋之东曰东皋里湖。”
  2. 《太湖备考》卷五:“三十四都姑苏乡……梅园、前坟头、洞山下”。编者按,东皋里湖在龟山(今居山)以东,而龟山更在梅园-洞山(即林屋洞)一线以东。可知东皋里在明清时属西山姑苏乡。
  3. 叶玉英. 从古越语到现代侗台语——语言类型转换的实例[J]. 东方语言学, 2019(2):24.
  4. 郑张尚芳. 古吴越地名中的侗台语成份[J]. 民族语文, 1990(6):3.
  5. 《黄氏日抄》:“吴败越于夫椒,今太湖中椒山也,皆云越地。”
  6. 张伟然,宋可达.从吴地到越地:吴越文化共轭中的湖州[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33(01):21-32.
  7. 沈文泉.菰城置县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02):71-72+80.DOI:10.13690
  8. 《嘉泰·吴兴志》:“乌程县……楚时已为县,曰菰城,即春申君黄歇封邑也……音又相协。”
  9. 张伟然,宋可达.从吴地到越地:吴越文化共轭中的湖州[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33(01):21-32.
  10. 《光绪·乌程县志》:“乌程初为县时疆域甚广……而吴县之两洞庭山亦本乌程地。”
  11. 陆建伟,陈剑峰.略论六朝时期浙江苕溪流域经济圈的形成[J].浙江学刊,2003(06):197-200
  12. 《同治·湖州府志》:“今孺子山在府城东二十八里,此东迁之西境也。其东境则至平望官河,北境则有东西两洞庭山并荻塘直北诸溇港。”
  13. 《太平广记》:“吴兴郡界首有洞庭山,山中圣姑祠庙在焉。吴志曰:姑姓李氏,有道术,能履水行。其夫怒而杀之。自死至今向七百岁,而颜貌如生。”
  14. 陈剑峰,陆建伟.六朝时期浙江苕溪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及其作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3:9-14.
  15. 李璇. 湖州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演变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16. 刘宋·山谦之《吴兴记》:“太湖中有包山……莫知所极名曰洞庭。”
  17. 吴筠《饼说》:“洞庭负霜之橘”。吴筠,字叔庠,南梁吴兴郡人。
  18. 《隋书·地理志》:“义兴,旧曰阳羡,置义兴郡。平陈,郡废,改县名焉……有计山、洞庭山。”
  19. 《全唐文》:“故右内率府兵曹郑君墓志铭……权葬于义兴县洞庭乡震泽里下朱村原。”
  20. 张祜《平望驿寄吴兴徐使君玄之》:“故人为作郡,百里到吴兴。藻思江湖满,公平道路称。包山方峻直,霅水况澄清。”
  21. 令狐楚《送周先生住山记》:“……贞元初,游苏州吴县之包山林屋洞……”
  22. 《投龙文》:“谨诣太湖水府金龙驿传……吴县洞庭乡东皋里太湖水府告文。”
  23. 《重修吴中叶氏族谱序》:“……遂居湖州。时洞庭两山尚属湖州管辖。”
  24. 《吴中叶氏族谱》:“由缙云迁居乌程县云水乡中书里。 时洞庭隶浙湖。”
  25.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水平王庙:在洞庭销夏湾祀,太湖水神。宋庆历七年,知州军事胡宿尝奏。”编者按,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时任湖州知州。太湖中有四山昂,南山昂在消夏湾众安洲,名瓦山,并祀水平王。
  26. 《太湖备考》卷四:“甪头巡检司……按巡检司即古之游缴也,虽文员之杂流,而实兼武事。”
  27. 王鏊《震泽编》:“在西洞庭曰甪头巡检司……本湖州长兴县吕山巡检司所徙……元祐八年敕兵部状,准吏部关准都省府付下两浙转运提刑,浙西钤辖司奏,据湖州申……”
  28.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甪头巡检司……洞庭西山……宋置于湖州长兴县吕山界。”
  29.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〇:“寰宇记云:太湖从湖州长兴,历常州、义兴、晋陵及无锡界。”
  30. 《文献通考》:“平江府:春秋吴国之都也……政和三年升为府。”
  31. 程俱《采石赋》:“建中靖国元年……吴兴、吴郡采太湖石四千六百枚,而吴郡实采于包山……吴吏采石于包山也。洞庭乡三老趍而进。”
  32. 《太湖备考》卷四:“雍正二年,為欽奉上喻事議分江浙營制。”
  33. 《太湖备考》卷四:“附《雍正二年兵部議覆總督查弼納等題奏》:……但太湖营游击系浙江省所属之员……其浙江太湖營原設游擊,仍令統領原千總一員……仍駐洞庭西山,於浙省所轄湖濱各口巡查。”
  34. 《太湖备考》卷四:“浙江太湖营,隶浙江提督标下……游击一员……西山甪头……把总一名……西山。战守兵共六十九名。”
  35. 《太湖备考》卷四:“附《巡撫陳大受奏疏》:舊制設江浙太湖營游擊一員,駐扎西山,居中調度,統轄兩省湖面……雍正間,江南添设參將一員,駐扎東山,將先設游擊專隸浙江,各分疆界管理,又將太湖同知移駐東山,無司督捕……且江省參將僅駐湖東南一面”
  36. 《太湖备考续编》卷一:“西山浙江太湖营官制仍前未改。”
  37. 《太湖备考续编》卷一:“浙江太湖营……把总一员分防西山……协防外委一员分防甪头汛及湖中险要地方。”
  38. 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建立江苏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39. 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江苏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