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早在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就广泛分布于华夏大地。距今8000年的辽宁查海遗址的巨型石堆塑龙,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玉龙、玉猪龙等都比较具有代表性。
我国龙文化深厚自不必多言,可是我们也明白,龙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种想象的产物。任何想象的东西必有其原型,龙的原型是什么?有说是图腾,有说是星象,也有说是云、虹、龙卷风、闪电等自然现象,例如闪电形状似龙、隆隆声响赋予龙字读音;还有根据龙的外貌特征,认为龙的原型是野猪、恐龙、扬子鳄、蜥蜴,甚至蝾螈、海马等动物。
宋代石刻中的龙形象。图片拍摄自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贺岁特展
1、图腾说。《尔雅翼》记载,龙有“九似”之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些真实存在的动物都可以说是龙的原型。为什么人们会把多种动物的身体部位组合、拼装成一种怪异、神秘、充满想象的怪兽?有一种可能是原始部落时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而这些图腾一般是生活环境中常见的动植物或日月星辰,部落间有冲突,也有联盟,多个部落结成联盟,或因为相互吞并成为共同体,那么一种包含各部落图腾元素的新图腾就产生了。如《山海经》中各种××身××尾、××首××身或××头××尾,可能也是部落联盟的图腾符号,龙很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部落联盟的图腾,它的最终形成应该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如蚩尤、黄帝、炎帝三者间的战争冲突,最终黄帝胜出,黄帝可能代表着一个逐渐崛起、越来越庞大的部落联盟。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的图腾很可能就是龙,《山海经》记载,黄帝战蚩尤得到了龙的帮助,“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结果让以龙为图腾的黄帝部落越来越强大,传说中黄帝也是“骑龙升天”。
红山文化中的C形玉猪龙。图片拍摄自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贺岁特展
2、野猪说。距今约6000至5000年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古谚有云,“猪乃龙象”。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龙)到底是龙还是猪,一直争论不休。虽然感情上讲,我们更喜欢龙而不是猪,但现实是我们很早就有养猪的驯化史,传统饮食中猪肉也占具很重要的位置。很多红山玉猪龙头部都明显具有野猪的特征,如前突的长吻、外露的獠牙、头颈部和脊背上的鬣鬃,有的肥头大耳,具有双圆鼻孔。红山文化中还出土了很多猪骨,表明当时已有猎猪、养猪的历史。《左传》中的豢龙氏,可能指的就是专门驯养野猪的人。
3、恐龙说。流沙河认为,龙应该起源于恐龙化石的发现。现代世界各地发现了很多恐龙化石,我们对恐龙的认识越来越科学,不过可以推想,几千年、几万年前,人们可能早已发现了恐龙化石。如古人有不少关于发现“龙骨”的记载,《史记·河渠书》中有“穿渠得龙骨”,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司徒马恭敏治河日,于淮济间得一龙蜕,长数十尺,鳞爪鬐角毕具,其骨坚白如玉。”流沙河推测,古人所谓龙骨应指包括恐龙在内的多种爬虫类化石。
辽宁查海遗址的巨型石堆塑龙。图片拍摄自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贺岁特展
距今8000年的辽宁查海遗址的巨型石堆塑龙,总长19.7米,宽1.8米至2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石堆塑龙的发现地,会不会就是古人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古人见到“长数十尺”的恐龙化石骨架,远远超出他们当时的认知,只能猜想这种庞然大物存活时的形状,不免会把恐龙神化。《淮南子》称:“万物羽毛鳞介皆祖于龙。”龙生出有羽的鸟类、有毛的兽类、有鳞的鱼类、有甲的爬行类,类似于恐龙的演化。
4、鳄鱼说。如果非要为龙找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原型,得票最多的可能是扬子鳄。龙字有一个异体字“竜”,从字形来看,非常像尖头、披甲、曳尾的扬子鳄。扬子鳄在古书中称为“鼍”,又称“鼍龙”,民间俗称“猪婆龙”,称呼就与龙相关。流沙河在《白鱼解字》中说过“鼍为中国龙之原型”,在他的《再说龙及其他》中有更详细的阐释。在《书鱼知小》一书中,他也说:“二十八宿中的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夏夜见于南天。去掉角宿和箕宿,中间五宿连缀成图像,古希腊人眼里是蝎,古中国人眼里是鳄(最早的龙)。”
早期出土文献中生肖里并没有龙字。图片拍摄自四川博物院“吉祥兔宝”贺岁展
扬子鳄与龙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与雨关系密切,古语称“里俗以鼍识雨”;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的是扬子鳄冬眠的习性;两者在外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身躯上有鳞甲,腹部有横条纹,眼睛突出,鼻高于顶,长吻大口,尖牙利爪,尾部强健。选鼍为龙的生物原型,还有个原因与生肖有关。十二生肖除了龙,其他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而早期出土文献中生肖里并没有龙,所以有理由认为古人在选生肖时,十二生肖一定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可能辰时对应的生肖就是鼍,后来讹传为了龙。
苍龙七宿。图片拍摄自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贺岁特展
5、星宿说。龙,可以指星名,如《左传》“龙尾伏辰”,这里的龙就是指“苍龙七宿”。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共计186颗星,连起来就像一条龙,而且和甲骨文龙字雷同,所以有学者认为龙字来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观察,龙字本义就是指苍龙七宿星组,后来才把它想象成一种并不存在的神兽。《说文解字》中谓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正是我国能观察到苍龙七宿出没的时节。而且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有关,决定着农耕收成,所以天空中的这条苍龙就成为了先民的图腾。传说中龙与雨的关系非常密切,龙能兴云作雨,《山海经》记载,应龙杀蚩尤与夸父后,“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图片拍摄自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贺岁特展
1987年,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的蚌塑龙,距今约6400年,长1.78米,宽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似遨游苍穹。从中国龙的发展历程来看,蚌塑龙的头部、爪部、尾部以及整体构图,已经具备了中国传统龙的大部分要素,堪称“中华第一龙”。这条“中华第一龙”其实与星宿关系非常密切,原来它只是一处墓葬的葬品,墓主头朝南足向北,双脚正对着用蚌壳和儿童胫骨摆塑成的北斗星图案。墓主右边(东方)是蚌塑龙,左边(西方)还有一条蚌塑虎,墓主的四周还零星散布着一些蚌壳,表示满天星斗。可见,“中华第一龙”正是星象图中的“东方苍龙”。龙最早来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观察,原型是人们想象的星宿组合图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