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宋代官窑冰裂纹瓷器真品图片和鉴定方法

宋代官窑冰裂纹瓷器真品图片和鉴定方法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由宫廷设窑烧造的一类青瓷,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置的专门生产皇家青瓷的窑场,现称“汴京官窑”。宋代的汴京城遗址,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已经深埋河底,因此,北宋官窑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北宋灭亡,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据文献所述,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

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

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

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

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

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官窑瓷器以开片为美,每一器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开片。肉眼所及,浑然天成,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晶莹如玉,极富美感。几百年后,一个春日的午后,当乾隆皇帝把玩一件北宋官瓷时,不禁为它那温润的光芒所震撼,诗兴大发,赋诗一首: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苁花得句负奚奴。

这鳝血冰肤的开片得益于工匠独到的烧造工艺。为使胎骨坚挺,工匠先将瓷胎放入900-1000度的温度下煅烧,而后再反复三次施釉,这样一来,釉层更为厚实。再次入窑烧造,便会出现无数细密的气泡,它们活灵活现,如沫如珠积攒在一起,放在阳光下,可折射和改变光线,从而产生温雅如玉的质感。

最为精绝的是,有些气泡还会因体积膨胀,在高温下浮向釉表,动感十足,仿佛要被气撑破一般,恰似灿如清湖的釉面上,明珠凸现,神采奕奕,含蓄柔和,极尽天然造化之美。徽宗在第一眼见到这些晶莹剔透的细密气泡时,惊叹之余,赋予了它们一个优美的称谓:“沧海浮珠”。宋代官窑瓷器鉴赏交流咨询下方图片。



宋代官窑鉴别有方:

一、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三、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四、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