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孙中山去世后,无名后辈蒋介石如何只用一年多就成为国民党一把手

原标题:孙中山去世后,无名后辈蒋介石如何只用一年多就成为国民党一把手

1925年3月12日,身患癌症的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留下革命未成的无尽遗憾。

偏安广州的国民党立时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由于孙中山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他的突然离去造成党内巨大的权力真空,随即而来的就是国民党一把手的权力之争。

国民党一把手的争夺最初主要在胡汉民和汪精卫之间展开。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胡、汪二人即追随左右,开展革命活动,被孙视为得力臂膀。

胡、汪二人在在党内的地位和声望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也被公认为是孙中山接班人的当然人选。

而蒋介石在清朝灭亡前的1910年,才得以在结拜大哥陈其美的帮助下谒见孙中山。

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胡汉民、汪精卫均是高票当选国民党核心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蒋甚至连候补执行委员都不是。

然而没有人能想到,此时并不起眼的蒋介石,会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扳倒胡汉民、汪精卫,火箭般坐上国民党一把手的宝座,他又是如何纵横捭阖,赢得“背刺大师”的美誉呢?

在早期干革命中,胡汉民和汪精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胡汉民曾如此形容与汪的关系:“加入同盟会以来,我与精卫并肩战斗,感情堪比亲兄弟。”

1910年汪精卫潜赴北京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捕入狱,胡得知后全力营救,甚至梦中梦见汪被判死刑而大哭。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后,身处大狱的汪精卫获悉胡汉民“死讯”,伤心痛哭以致晕厥,可见两人关系之不一般,放在如今难免会让一众人浮想联翩。

胡、汪二人虽然性格迥异,但出于共同的革命追求,志同道合,彼此合作无间。

1924年10月,奉军张作霖和直系军阀冯玉祥联手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北京政权,并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11月,汪精卫随孙中山北上北京,胡汉民则留守广州,并代行孙中山大元帅职权。

次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汪精卫因随侍左右,得以成为遗嘱起草人,此时汪心中难免以孙继承人自居。

在国民党一把手宝座诱惑面前,估计很难再与曾经情同手足的胡汉民情同手足,也许在他眼里“权力如手足、兄弟如衣服”也不可知。

5月初,汪精卫在北京办完孙中山丧事后,即马不停蹄赶回广东。

有趣的是汪并未直接回广州国民党大本营,而是先行赶赴潮汕,与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和参谋长蒋介石接洽、会商。

许崇智和胡汉民长期不和,矛盾颇多,互相看不顺眼;蒋介石已率领黄埔学生军完成第一次东征,手握军权,地位今非昔比。

汪精卫此行的算盘不言而喻,争取许、蒋的支持,组成反胡联盟,在政治上共同进步。

随后廖仲恺也赶到潮汕,廖在党内地位仅次于胡汉民、汪精卫,廖的加入,更加壮大了反胡联盟。

6月,国民党将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讨论国民政府主席人选时,代理大元帅的胡汉民过渡至国民政府主席似乎顺理成章,但得到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支持的汪精卫,最终以绝对优势当选国府主席。

在酝酿国民政府委员时,汪、廖、许、蒋反胡联盟达成共识,私下决定以他们四人的协商为最终方案,对胡汉民则瞒天过海。

当胡汉民在报纸上看到名单时,才知道国府委员已经确定,差点一口老血喷出,他气愤地对汪精卫、廖仲恺说:“国府委员原来就这样定了,外面都宣布了我却还不知道。我与你们的关系,难道应该这样欺瞒吗!”

汪、胡的关系从此出现嫌隙,不得不感慨,友谊的小船真是说翻就翻。

而身为反胡联盟一员的蒋介石,坚定支持、跟随汪精卫,并最终助汪将胡“挑于马下”,有扶汪上位之功的蒋介石,在政治上自然更为精进。

因争夺国民党一把手,汪精卫和胡汉民的关系虽有嫌隙,但多年情深,还未到决裂的地步。

然而随后发生的廖仲恺遇刺案,终导致二人反目,裂痕发展成了不可弥补的鸿沟。

而在新一轮的明枪暗箭中,汪精卫和蒋介石合作更密,蒋的地位更加上涨。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遇刺,不治身亡。国民党中央随后成立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为委员的特别委员会,负责调查廖案。

巧合的是,“反胡四兄弟”中的廖兄被害,其余三兄弟组成特委会负责“报仇”,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经过数日明察暗访,查出廖案主谋为国民党右派团体“文华堂”,其主要成员有胡毅生、林直勉等。

蒋介石派兵搜查了胡汉民长兄胡瑞清的家,并逮捕了胡瑞清和嫌疑极大的林直勉,而胡毅生是胡汉民堂弟,胡汉民的怀疑值直接被拉满,人们自然而然认为胡与廖案难脱关系。

汪精卫随即补刀,声称胡先生只负政治责任,不负法律责任,就差直接挑明胡汉民在廖案中难脱嫌疑,难辞其咎。

随后汪精卫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常会,议决将“非常重大任务”交付胡汉民,即赴莫斯科养病和考察。

被曾经的手足狠狠补刀的胡汉民不禁悲从中来,最终含泪退出广州。汪精卫成功将胡汉民逐出广州,二人也至此反目。

在查处廖案过程中,蒋介石始终活跃在最前线,与汪精卫密切配合,打击异己、剪除政敌。

虽然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同为特别委员会委员,但特委会实际上被汪、蒋二人所牢牢把持,汪借此打压胡汉民,而蒋则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粤军总司令许崇智。

特委会查到粤军将领魏邦平、梁鸿楷等与廖案主谋有通谋,身为总司令的许崇智自然免不了被人以此作为借口打击。

果不其然,蒋介石随即“好心劝说”这位盟友、结拜兄长此地不宜久留,走为上策,并承诺兄长将来返粤即官复原职,兄弟我只是代管。

没成想许崇智离粤后蒋介石立即将许部全部缴械并且收编,对蒋兄弟深信不疑的许饱尝背刺之苦。

这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第一次大分裂,在这次分裂中,蒋介石受益最大。

他全力追随、支持汪精卫,打压胡汉民,逼走许崇智,成为党内军事上真正的话事人。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上,蒋介石一跃而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二把手,距离一把手仅一步之遥,距离孙中山去世还不到一年。

国民党“二大”后,二把手蒋介石同一把手汪精卫关系更加密切,然而一、二把手大多难以相处融洽的铁律也渐渐开始发生效力了。

蒋、汪和睦的表象下是矛盾暗生,并不可避免的逐渐突显、扩大。蒋介石曾在国民党“二大”时提出北伐主张,汪表示赞成。

后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季山嘉坚决反对北伐,导致蒋、季二人关系急剧恶化。

此时广州也充斥着反对北伐、攻击蒋为新军阀的传闻。

蒋、季冲突中,汪精卫偏向季山嘉,进而导致蒋、汪出现不和。

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另一个矛盾点是王懋功。

蒋介石实际控制的军队为第一军,辖两个师,第一师师长何应钦、第二师师长王懋功。但王懋功更接近汪精卫,是汪可以掌握的一支武装力量。这自然让蒋如芒在背、寝食难安,欲除心头大患而后快。

后因汪精卫缩减蒋介石军费等,引起蒋的猜忌,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王懋功,并解送至上海。

驱逐王懋功后,蒋介石心头的石头落了地,并在日记中愉快地写道:一个多月以来内心的煎熬,终于稍稍安心了。

蒋虽除了心头患,但此举导致汪、蒋的矛盾逐渐公开化、表面化。

汪精卫、蒋介石不和愈演愈烈,国民党右派抓住机会挑拨离间、制造矛盾。

随后的“中山舰事件”中,蒋介石怀疑是汪精卫等要阴谋倒蒋,便发动政变,在广州实行全城戒严。

蒋的冒进立即引发各方不满、反弹,汪精卫甚至一度组织反蒋联盟,因未能取得苏联顾问团支持而作罢。

苏联顾问团出于多方考虑,决定对蒋让步。而以苏联顾问团为主要靠山的汪精卫,对此无可奈何,失去顾问团支持后,以出外就医为名,不辞而别。

一把手就这样以莫名的剧情反转而落败于二把手之手。

1926年4月16日,蒋介石继任汪精卫此前担任的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5日,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6日,中常会主席张静江辞职,并推举蒋介石继任中常会主席。

蒋介石至此军权、党权在握,如愿成为国民党一把手。不得不再发感慨,乱世政治充满不可预测性和戏剧性,且此后国民党内的不断分裂和蒋介石的起起落落,会不断验证这个感慨。

后续当“背刺大师”蒋介石遇上“背刺宗师”冯玉祥,终会亲尝背刺的滋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