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蒙古武力值爆表,为什么死活收不回越南?忽必烈:后悔不用岭南人

大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12月29日,随着最后一支明军撤离河内,越南长达20年的明占期宣告结束。与之一同终结的,还有中原王朝统治越南的最后一次尝试。

越南与燕云十六州一样,同为五代十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什么中原王朝能收回燕云,却死活啃不动越南?

一、越南的进化史

史学界公认,越南被纳入中原版图最早起源于秦始皇南征百越,属象郡管辖。不过那时候秦朝对越南的统治区,只有今天中越边境那一丢丢地方。

真正将华夏文明推进到越南腹地的,是南下第一人赵佗。至于他是怎么推进的,由于南越国的典籍匮乏,已经无从考证了。只知道武帝灭掉南越之后,直接在南越国原来攻占的越南领土上,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最南端一直延伸到今天越南南部的北纬十三度线。

汉朝接管越南地区的时候,那里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百姓完全没有生产剩余,也就没有所谓的遗产继承一说。没有遗产继承,儿子是不是自己的也不重要了,故而男女之间可以随意杂交,父子观念近乎全无。史书对那里的生活环境是这样记述的:“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渔食生肉”,“不知牛耕”,“无嫁娶礼法……不识父子之性”。

汉人的到来不但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还带来了一整套成熟的礼法制度。这使得当地从原始社会一跃进化成了封建文明,在短短百余年间,走完了其他文明上千年的路。史载:“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其产子者,始知种姓”。

交趾所在的红河平原,土壤肥沃,水热充足,方圆千里之内都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农耕区。离得最近的对手,只有1400公里外的珠三角平原。

农耕条件优越,就意味着拥有充沛的人口和兵员。

交趾方圆千里都是蛮荒区,这就意味着中原王朝想要征讨它,就要面临庞大的后勤压力。

最最重要的还是它的气候,交趾地区在古代是烟瘴炎热之地,中原的军队到了这里大多都会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往往比阵亡人数还多。

这三个条件,使得交趾天然拥有着独立建国的基础。

二、论建国的必要性

但是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交趾距离腾飞还欠缺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建国。

为什么说至关重要呢?因为是否拥有独立的官僚体系,决定着你可以抵挡中原王朝多长时间。你也许会说,中原跟交趾的体量差距这么大,交趾面对中原征讨早晚都要死。早死一会,跟晚死一会有区别吗?

有,而且区别很大。前面说过,交趾地区的独立依赖三大自然条件的支持。但如果中原不惜血本来干它,就算交趾的人口再多,就算中原的后勤压力再大,咬咬牙也是可以克服的。

唯独无法克服的,就是瘴气与炎热。武力值爆表的元朝,曾三征越南,但最后功败垂成。根本原因就是越南每次都直接放弃河内,搞坚壁清野,皇帝跑到海上,军队藏到雨林。

等夏季来临,元军就会出现“将士多疫不能进,而诸蛮复叛。所得关厄皆失守”的情况,这时越军再趁机跳出来一波反杀,元军立马就兵败如山倒。

笔者翻看了很多中越战争史,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把它称为九月陷阱。

按军事常识,越南夏季的炎热是中原军队无法承受的,所以中原军队不能在夏季作战。也就是说,如果从今年夏末秋初出征,最多只能待到来年夏初就得回来,这中间只有九个月的时间窗口。因为一到夏天,中原军队就会哀嚎遍野,“将士多北人,春夏之交瘴疫作,贼弗就擒,吾等不能持久矣”。

当然,以越南的体量想要抗住中原王朝九个月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在越南独立前,这个地方的叛乱都成不了气候。比如汉朝时期,声势浩大的二征之乱,汉将马援是公元40年1月从洛阳出兵,可由于后勤和气候原因,马援军在两广呆了待了整整一年做战前准备。直到公元41年春季才在越南登陆,然后在春夏之交击破叛军主力,堪堪与夏季火神擦肩而过。

二征尚且如此,可见越南如果只是发生零星的叛乱,很难在北方霸权主义的铁拳下抗住九个月。而它如果想抗住九个月,就必须建国。

这又是为什么呢?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汉高祖与秦朝起家的地盘和制度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刘邦四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而秦国却打了140年。

原因无他,秦国面对的都是建国百年以上的成熟政体,汉高祖面对的都是一群成立了不到几年的草台班子。两者的通关难度不是一回事。

所以越南需要一个机遇,待中原王朝大乱的时候脱离中央独立建国。

当然了,不是说它建国了就能打赢中原,而是可以极大地增加中原的通关难度。从而有机会把中原军队拉入九月陷阱之中。

但这个机会不好找啊!汉末大乱,越南属于割据两广的交州士家管辖。魏晋南北朝乃至与隋唐时期,岭南又有一个冼家在看着。越南一直没机会单飞。

为什么天下大乱了,越南还是跑不了呢?正如前面所说,自古中原王朝在越南栽跟头,最大的原因就是瘴热。可两广地区跟越南纬度相近,在古代也是烟瘴之地,那里的士兵天然就对瘴热免疫,一旦两广出现割据势力,越南是没有优势的。

到了宋元明清的时候,随着中央集权加强,岭南再也没有诞生地头蛇。

而彼时王朝的军队又大多由北方人构成,岭南人的比例非常低,而朝廷一般也不会在两广驻扎多少军队。

以至于到了要征越南的时候,都是由水土不服的北人南下。

因此,只有在两广出现地头蛇的时候,华夏大地上才会有一支由岭南人组成的常备军。只要这支岭南军在,越南就翻不了天。可凡事都有例外啊!五代十国时期,两广出现了一个叫南汉的割据政权。

南汉建立初期,越南依旧被控制在版图之内。

可后来刘家发生内乱,宗室相残,实力大损,静海军节度使吴权趁机跑路,成功建立越南第一个王朝:吴朝。此后,吴权设官职,制朝仪,定服色,在越南 建立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草台班子。

三、宋元可原,明朝难谅

一旦越南建立政权,中原要打死它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南征军极有可能就会被拖入九月陷阱里。

不过至少在宋朝建立之初,交趾问题还是可以抢救的,因为吴权这个草台班子很粗糙,离真正建国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当时的宋朝及时扑灭,还是有机会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时宋朝正忙于发动统一战争,根本无暇顾及越南。吴朝存在了30年后,于公元968年被丁朝取代了。这个丁朝的开国皇帝叫丁部领,此人是越南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因为他在吴权的草台班子的基础上,彻底完成了国家制度建设,史称其“开国建都,改称皇帝,置百官,设六军,制度略备”。

公元979年,丁部领晚节不保,因继承人问题爆发了内乱,不得已向北宋求救。

熟悉宋朝的朋友,应该不会对这个时间点感到陌生的。

这一年七月,车神他老人家刚在高粱河现了一次大眼,此时正躲在家里没脸见人呢!

越南你这不是瞌睡送枕头吗,打不过辽国,我还打不了你?

事实证明还真打不了,宋朝出兵的时候是980年秋,主帅叫侯仁宝。史载:“秋,七月,丁未,以仁宝为交州路水陆转运使,水陆并进以讨之。”

既然是秋季出兵,那它只有九个月的时间拿下越南。

侯仁宝入越的时间是981年春,这时他只有三个月即90天的时间了,偏偏这时宋朝出了幺蛾子,足足耽搁了两个月:“转运使侯仁宝率前军先进,全兴等顿兵花步七十日以候澄,仁宝累促之,不进。”

面对铁血大宋的进攻,丁军一边抵抗,一边诈降拖延时间,最终成功把宋军带入了九月陷阱之中。病急乱投医的侯仁宝最终犯了机会主义错误,选择了相信越南的诈降,越军趁宋军人马疲惫之际,发动反杀,是役宋军惨败,就连主将侯仁宝都送了人头。

但宋军真正的败因不是战斗力不行,而是“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

至于元朝,前面也说了,越南的陈朝靠着坚壁清野和丛林游击战,三次把他们拖入了九月陷阱之中,以至于功败垂成。

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吐槽一下忽必烈 。因为,当年元军南征的时候,多次在江淮、江西、湖广、云南征兵,甚至连海南少数民族黎族都被拉入了战场。可竟然唯独没有想过,在两广就地募人建立一支正规军。

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国又迎来了一次收复越南的机会。靖难之役期间,越南陈朝被外戚胡氏篡了位,胡氏对外宣称陈家已经绝种了,骗得明朝的册封。

朱棣继位后,陈朝后人陈天平跑来请求明朝爸爸主持公道,朱棣于是就派人把陈天平送回去继位,没想到胡家竟然胆大包天,把明朝使团跟陈天平一起打包送走了。

朱棣是篡位出身,平生最好面子,你打了他的脸,他还不要了你的命?

1407年,30万明军浩浩荡荡南下了,越南官僚士大夫“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抵抗力度远远不如宋元时期,有些人还主动当了带路党。胡家没能等来九月陷阱,在夏季刚刚降临的五月十一日就被拿下了。

自公元938年吴权独立开始,时隔470年,中原再次将越南收为郡县,并于当年设立了交趾布政司。

可仅仅过了20年后,明朝就不得不再次把越南给吐了出去。官方说法是吏治腐败,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但其实不是!从秦到五代,越南的吏治哪有不腐败的,当时到越南做官就形同流放,能到那里的,基本都是官僚队伍的渣滓,吏治要能好得了,那就见鬼了。

几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到明朝就忍不了了?问题不在吏治,而在科举。

众所周知,王朝要想稳定统治一个地方,就必须取得当地士绅的支持,而要人家支持你,你就必须得给他们提供做官的渠道,毕竟无代表不纳税嘛!

明朝刚打下越南那会,还是比较清醒的,明成祖给莫邃、范世矜、杜维忠等一大片安南名士封了官,争取到了不少越南士人的支持。

但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封官是非正规途径,不能常用,也不会常有。你得给越南士人提供一条稳定的上升通道。那大明不是有科举吗?去考试呀!问题是越南也有自己的科举,但他的考卷跟中原不一样。越南回归大明后,它就得按中原的卷子来,全国统一卷。

但这对越南读书人而言简直是噩梦,这就好比你高考的时候,都是对标北京的试题来备考的。现在官方突然宣布说今年改考全国卷,那你这十年寒窗不是白费了吗?

明朝统治越南20年,竟然一个进士也没出!直到堡宗他弟弟,也就是景泰帝统治年间,明朝才出了一个交趾籍进士,可那时大明都已经放弃安南将近30年了。

安南问题如果真是吏治腐败导致的,那叛军就应该是二征那样的农民起义,可当时越南的起义军中有哪股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啊?九筒面具下藏着的,全都是黄老爷!

文史君说

大明放弃安南是一件令人十分无语的事情,安南的问题根源是高考地域差异带来的不平等。关于这个问题,大明是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的。因为就在放弃安南的三年前,也就是朱瞻基他爹,十月天子朱高炽统治时期,在内阁阁老杨士奇的建议下,大明针对高考地域差异,建立了“分地取士,南北分卷”的南北榜制度。你再多设一个交趾榜,不比百万大军劳师远征强吗?唉,这究竟是蠢,还是坏呢?

参考资料来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林邑传》。

(元)脱脱:《宋史·交趾传》。

(明)宋濂:《元史·外夷二·安南》。

(清)张廷玉:《明史·安南传》。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