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害死岳飞的万俟卨,名字该怎么读?古人为何取这么多古怪的名字?

在古代,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蕴含着家族的期望、个人的命运,甚至是时代的印记。然而,当我们今天回望那些历史长河中的姓名,不禁会问:为何古人会取这么多古怪的名字呢?比如,那个与秦桧一同陷害岳飞的万俟卨,他的名字究竟该怎么读?

万俟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一连串的音符,让人不知从何读起。实际上,"万俟"是一个复姓,读作"莫其",而"卨"读作"xiè"。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也颇为曲折。

万俟卨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与秦桧一同被后人唾弃,因为他们合谋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万俟卨早年在教育和司法领域任职,后因与秦桧关系密切而迅速升迁。他曾弹劾岳飞,导致岳飞被处死。

岳飞以一己之力,力抗金兵,保卫国家,却因为政治斗争,最终含冤而死。岳飞的冤屈被后世铭记,万俟卨则因陷害忠良而留下恶名,其跪像至今跪在岳飞墓前。

但让我们抛开成见,回到那个时代,去探究一下,为何会有这样的名字出现。在古代,取名字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一个好名字,不仅要响亮,还要有深意。万俟卨的名字,或许就是其家族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有作为的人,"卨"有高大、尊贵之意。

万俟是复姓,历史上,复姓名字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伍子胥。

伍子胥,也就是伍员,因为父兄被楚王杀害,愤而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庐成就了一番事业。他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但你知道吗,他的名字其实读作"伍云",而非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伍员"。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古代的发音习惯有关。在古代,"员"和"云"的发音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习惯了"伍员"这个叫法。而伍子胥的故事,也随着这个名字的流传,变得更加家喻户晓。

春秋时代,楚国的一个贵族名叫子高,他被封在叶(she)邑,因此他的名字应当读作“叶(she)公”。而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读作“叶(ye)公”,这种变化在语音上的演进,反映了语言的自然演变和社会接受程度的变迁。

另一位古人樊于期,战国时期的秦将,因犯罪而逃至燕国。他的名字应读作“樊于期”(fán wū jī),而非其他可能的错误读法。

当樊于期在燕国,荆轲曾向燕太子丹提议用其头颅和地图作为礼物献给秦王,希望以此获取秦王的信任并降低其戒备。樊于期在得知此计划后,选择了自刎,他的死是一种对忠诚与背叛复杂交织的反思。

郦食其的故事也同样引人入胜。他是秦汉时期的一位辩士,凭借其出色的口才,成功说服了齐国撤兵,与汉国结盟。然而,他的成功也引来了韩信的嫉妒。韩信趁机攻下齐国,郦食其因被误会为内奸而悲剧收场,最终被煮死。郦食其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悲剧,也是智慧与诡计斗争的缩影。

冒顿的例子也值得一提。作为古代匈奴的首领,他的名字“冒顿”(mòdú),虽然与现代汉语中的标点符号“冒号”(màohào)和“顿号”(dùnhào)发音接近,但实际上并无关联。冒顿在位期间,匈奴达到了鼎盛时期,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使得汉朝不得不与之和亲,用财物换取边疆的平静。

至于李阳冰,唐代的文学家、书法家,虽然以“笔虎”著称,但他的名字经常被误读为“liyangbīng”,正确的读音实则是“liyangníng”。这种误读可能源于不熟悉古文化或是语音的自然变化。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东汉时期班超的妹妹班昭,也叫曹大家,她的名字常被误读为“曹大jia”,但实际上应该读作“曹大gū”,大家(姑),是古代女子的尊称。

这些名字,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它们或许古怪,或许难以理解,但正是这些独特的名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而我们今天,虽然不必再去深究每一个名字的来历,但了解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无疑能够让我们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