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七十二岁出山辅周,他真在昆仑山学过道?

七十二岁出山辅周,他真在昆仑山学过道?

姜子牙,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统军大将,被后世誉为中国兵家之鼻祖。

姜子牙在七十二岁时,被求贤若渴的周文王拜为“太师”,所以他也被称为姜太公,后又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即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又亲手缔造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同时,历代都公认他为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的鼻祖,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自幼家境贫寒,虽然他的祖上也曾经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境败落了。

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酒。可以说,蹇运伴随了他的大半生。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是宰牛还是做生意,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能一展才华。可是直到他七十岁时,仍是一事无成,《封神演义》一书中就有这样一段情节。

说姜子牙到昆仑山学道四十年,七十岁回家后,娶了六十八岁的黄花处女马招娣。

姜子牙在谋生方面一无所长,马招娣面对姜子牙的无能和窝囊,便要姜子牙写一纸休书结束夫妻关系。虽然姜子牙一再说自己很快就要发达,让马招娣再忍忍,千万可别犯傻,但马氏哪里肯信。不想姜子牙后来果然发达了,“官居一品,位列公卿”。马招娣得知当年自己根本看不上的姜子牙,居然发达到这种地步,不禁急火攻心的上吊自杀了,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还不忘旧情的封她个“扫帚星”的神职。这一段情节,虽是神话,但距姜子牙当时的窘境,也相去不远。

姜子牙在他七十二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了当时还是西伯侯的姬昌。

据说,姬昌每次在外出打猎之前都会占卜一卦,而此次的卦辞却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

在与姜子牙谈论之后,姬昌道:“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并尊之为“太师”,并亲自为姜子牙扶轮而归,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是出于此处。

姬昌去世之后,武王姬发即位,此时,商纣王已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灭商。

姜子牙精选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组成了伐纣大军。在伐纣大军的誓师大会上,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说道:“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此时,武王姬发现所占卜的龟兆不吉,随后,行军途中又遭遇了狂风大雨。因此,武王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又是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当伐纣大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七十里处的牧野时,其他各诸侯也率兵车四千乘与姜子牙会合。

此时,商纣王也集结了十七万兵马,赶至牧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由此爆发。此战,姜子牙亲率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姬发率领大军从两翼包抄商纣王的军队。商纣王的军队虽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因此,士卒阵前纷纷倒戈,商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国都朝歌,登上鹿台之后,自焚而死,姜子牙随后诏告天下,商朝灭亡。

在伐纣灭商之后,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正式建立起了齐国,但他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周朝中央辅佐周成王,或运筹帷幄,或领兵亲征,曾经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和淮夷、徐夷的“五侯反周”。

他的大儿子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周都镐京担任虎贲之职,统领着王宫的卫戍部队,在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之中,齐国基本上是由姜子牙的三儿子姜印治理。

姜子牙作为中国军事家的鼻祖,他所留下的兵法《六韬》,一直受到后世兵家所崇拜(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墓葬出土了《六韬》的残简)。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被后世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历代兵家的必读之书,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六韬》在十六世纪传入了日本,十八世纪又传入了欧洲,如今已被翻译成了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纵观姜子牙的传奇人生,他是否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七十多岁掌兵,一身立两国,并且福寿双全的活到了一百三十九岁。就算是我们不考虑《封神演义》的因素,他依然是位神仙中人。

(本篇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