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三国乱世里,张鲁因何选择投降曹操,其中原因让人钦佩不已

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不敌,逃亡巴中。刘备听闻后接受黄权的建议,派使者去巴中迎接张鲁,张鲁却对使者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刘备并未与张鲁交恶,那么即使张鲁要投降曹操,为何要用这句话来羞辱刘备呢?

张鲁,字公祺,是汉末非常特殊地割据一方的军阀,说他特殊是因为他不像吕布、袁术、袁术、公孙瓒、孙策那样征战成为一方势力的,据传张鲁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而张鲁正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

那么张鲁是如何割据汉中,成为汉末一支不可小觑的军阀势力的呢?曹操讨伐他,刘备迎接他,那么为何最后他选择曹操而放弃刘备呢?

张鲁之母会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张鲁通过其母与刘焉的关系,得到信任。

刘焉这家伙不仅好色,还很有野心,在益州站稳脚跟后,想断绝益州与朝廷的联系,于是派张鲁和张修领军去攻打汉中的苏固,苏固被杀后,张鲁借机除去了同时也是五斗米道的首领张修,并修改了张修的道义,从此五斗米道的信徒只知张鲁,而不知张修。

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牧以张鲁不听从号令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其家属,并派兵攻打张鲁,结果损兵折将,还丢失了巴中等地,从此张鲁成为了汉中的土皇帝。

占据汉中后的张鲁,先是斩杀朝廷的使者,隔绝道路,后在巴郡一带大肆宣传五斗米道,信徒越来越多,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

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本想直接投降曹操,其弟张卫却不愿放弃汉中的富贵,于是率军去阳平关抵抗曹操,张卫岂是曹操对手,很快曹操大军直抵汉中首府南郑,张鲁心想这打也打不过人家,还不如直接投降了,这时他的谋士阎圃说“一开始我们没有投降,现在大军压境,我们再去投降的话,曹操肯定会轻视您的,不如先到巴中做做抵抗后再投降,这样曹操才会重视您啊”。

张鲁一听挺有道理的,就率军前往巴中,临行前,有人想将仓库搬空,将粮库烧毁,不要留给曹操。张鲁本意就想投降曹操,于是制止了这种行为,并派人看管仓库和粮仓,直到曹操大军来时交给曹操。

听闻张鲁前往巴中,刚拿下益州的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赶紧派使者去见张鲁,表达自己愿意援助张鲁的意愿,于是就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张鲁对使者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我们来分析下张鲁纵使想去投靠曹操,为何要用这样的话来羞辱刘备。原因有三,最后一条是最重要的。

1.张鲁看清了形势,刘备并不是想援助自己,而是想吞并自己。当初刘璋请刘备入蜀,就是引狼入室,张鲁也明白,前有曹操、后有刘备都惦记自己的汉中,刘备早晚也会吞并自己,独占汉中。之所以说那句话,也有与刘备划清界限的意思,让曹操知晓自己的立场。

2.张鲁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刘备占据益州后,把刘璋迁往荆州公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备让关羽密切监视刘璋,如果张鲁选择刘备,那么刘璋的结局就是他张鲁的前车之鉴。

3.张鲁想着自己的五斗米道能有个好结局。张鲁是靠着五斗米道得以在汉中称雄近三十年,如果以后刘备进入汉中,五斗米道的结局可想而知,刘备是不会让一个宗教道派的影响力超过自己,取缔和打压五斗米道是张鲁能预见到的。

曹操到南郑后看到张鲁留下的宝库和粮仓,也明白了张鲁的心意,派人去巴中迎接张鲁,事后曹操并没有高高在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待他,而以待客之礼对他。曹操接手汉中和巴中后,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他的五个儿子也被封为列侯,在以前投降曹操的降将中,对张鲁的封赏可以说是独一份。

评价:张鲁放弃刘备,选择投降曹操是有眼光的,他不仅保全了自己和家族,就连他自己的五斗米道也保全了下来,史料记载张鲁投降曹操后,曹操将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五斗米道在北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或许就是张鲁放弃刘备选择曹操的真正原因所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