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979年,叶帅告知粟裕“准备平反”,为何直到1994年才落实?

粟裕战功赫赫,戎马一生,称得上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解放战争中,苏中“七战七捷”,他消灭敌军数量甚至比自己率军人数还多;豫东战役里,他几乎让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全军覆没;蒋介石亲自督战的济南战役,他率军仅仅用了八天的时间就攻破了济南;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共歼敌55万余人,光是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就占了44.4万余人,毛泽东称赞粟裕:“淮海战役,粟裕立下了第一功!”

然而在1958年,粟裕遭到了错误批判,他后半生所愿,便是能够还自己一个清白,但是谁能想到,粟裕的平反之路,竟有三十六年之久,久到粟裕去世前也没能等到。

在1958年召开的军委会议,是为了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事务,解放全国后,我国迎来和平新时期,军事上需要出现一些工作的调整与改动。参加会议的粟裕万万没想到,就在这次会议上,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粟裕此前没有收到任何风声,正在会议上的他就突然遭到了批斗,一顶顶帽子重重地落到他头上,粟裕无比意外,简直都没有反应过来。

回到家后,他整整闭门思过了七天,还恍惚觉得这一切都是一场梦。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与心情起伏过大,粟裕的血压直飙升到240,导致他头昏脑胀,整个人都不清醒了。他的妻子楚青此时还不知道丈夫遭到了批斗,因为夫妻二人各自工作都很繁忙,早出晚归,为了互不打扰,是分开休息的。

这一天的早上,粟裕突然打开房门,整个人都变了个样子,面容憔悴,眼神无光,他对楚青说:“我出了事,今天你可不可请个假来帮我个忙,我头痛极了,脑子都要炸开了。”接着把一些会议材料递给了楚青,“你看看这些材料,帮我写一份检讨,我自己也下不去手,只要能通过就行。”楚青一看,大吃了一惊,这才知道丈夫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

虽然楚青知道粟裕的那些罪名都是子虚乌有,但迫于当时危机的形势,一旦粟裕在检讨中还称自己是清白的,对指控的“罪名”没有悔改之意,那么他一定会被打成敌我矛盾,那样性质就更严重了,无奈之下,她只得在检讨中将那些罪名都揽了下来。

这份稿子总算在检讨大会上过了关,然而被迫揽下错误的粟裕内心陷入了无尽的折磨,他多次抑制不住内心巨大的痛苦,埋怨楚青,为什么把他写成了那个样子。楚青也觉得委屈,明明是丈夫自己说只要过关就可以,但她也能理解粟裕现在压抑的心情,二人在家中时常相对而泣。

从此,粟裕失去了全军总参谋长的职位。

不过作为军中的战神,他的威望很高,虽然遭到了批判,许多人还是愿意帮助他的,这其中就有叶剑英。1979年8月的夏天,叶剑英专门邀请身体不好的粟裕来到烟台调养身体,他很关心粟裕的问题,期间,他和粟裕表示:现在国内的形势很好,你1958年的事也可以重提一下,我已经和邓小平同志说过,他也点了头,你也赶快给中央写个报告吧。

粟裕听了非常激动。回到北京后,他立马写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表达了自己非常迫切想要申诉的心情。同年十月六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叶剑英对粟裕的申诉报告作了批示,他批示到:粟裕同志送来了五八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批判他的申诉报告,前不久萧克同志看望我时,我们也提到了有关那次的会议反教条主义的事。在我看来,五八年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至于那次会议的错误,我建议总政能够组织力量,认真落实研究,向军委提出一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妥善处理。

与此同时,叶剑英将这份报告送给华国锋、邓小平、陈云等八位领导人批示。

这给粟裕压抑已久的生活带去了一束光,他感觉生活都有了奔头,在得知叶剑英已经批示了他的申诉报告后,粟裕多次向总政的韦国清主任询问事情的进度,然而却没有得到任何准确的答复。

1980年的元旦到春节期间,粟裕和楚青前去拜访聂荣臻,当时房间内只有他们三个人,粟裕告诉聂荣臻,自己前段时间向中央写了申诉报告,叶副主席已经做好了批示,交给总政处理,但是目前为止事情还没什么进展,他请求时任副主席的聂荣臻为这件事说说话。

聂荣臻听到这件事,点了点头对粟裕说:“这件事确实应该解决,那个时候说话上纲都是很高的,但是总政交给我的调查报告我还没有收到,等报告送到我的手中,我会为你说话的。”

2月16日,粟裕又拜望了徐向前,告诉了徐元帅自己上交了申诉报告的事,徐向前也认为这件事理应得到解决;紧接着,粟裕把自己的申诉报告抄了两份,分别交给了肖劲光和肖克,并且附上了一封短信,告知他二人叶剑英已经做了批示,等待着总政的行动。

此时,距离粟裕上交自己的申诉报告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然而却一点音信都没有,没有任何有关部门落实平反事件,心急如焚的粟裕前后给陈云和叶剑英再次去信,恳请他们关注一下事情的进展。不久,叶剑英的秘书打电话告诉粟裕,这件事去年十月份叶副主席就已经批示总政处理,据总政传来消息,他们已经写好了报告,不久之后就会上交。而给陈云同志的信,由于第一次已经批示过,又打电话查询了情况,这次就不再批示了。

得知这一消息,粟裕让秘书电话记录了一份报告:去年十月,我对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我进行批判的事情,向中央打了申诉报告,我要求总政在报告得出结论前,将与我有关的部分同我见面。秘书立刻交给了总政政治部主任韦国清的秘书,请他呈送给韦国清。

以为不久后就能看到自己平反了,粟裕还是很喜悦的,他现在年龄大了,戎马半生,晚年只想求一个清誉。然而谁能想到,这份清白来得太过艰难,直到1984年粟裕去世,也没能等到。为何长达五年的时间,粟裕就是迟迟得不到平反?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事实上,并不是哪位首长卡掉了粟裕的申请,而是这份总政的申请,根本没有交到首长们的手中!这主要是因为总政治部对于粟裕平反一事,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总政治部长韦国清对此事施加了一些阻力。

1980年7月6日,粟裕腰椎错位住进了北京301医院,就算住进了医院,他也时时刻刻关注着总政的报告什么时候上交,为此他特意交代秘书,向韦国清主任询问一下上次给他递交报告后,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不久后,韦国清的秘书回电:对此事,5月13日的时候,总政讨论过一次了,总体上认为1958年会议涉及到了很多事,对于会议本身的评价应该交与中央作慎重评价,对批评错误的同志给与平反。当时,中央就责成总政组织部和军纪委对批评错了的同志起草平反的决定,现在决定已经起草好,但还没有进行讨论。这件事黄玉昆副主任抓得比较多,甘渭汉副主任也参与工作,而具体的事项则是张伯祥副部长操办的,报告讨论前我们会给粟裕同志看的。

粟裕耐心等待了一个月,期间还催促甘渭汉等人加紧办理。然而,8月17号,甘渭汉告诉了粟裕一个不好的消息——这件事进行得不顺利。

总政党委在经过讨论后认为,这件事涉及到对军委扩大会议的评价问题,这要等中央讨论后才能定夺。

这让粟裕大失所望,他百般疑惑,为何自己的平反之路如此坎坷,等到什么时候,自己才能看到期盼已久的清白啊。在这样巨大的打击下,第二日清晨,粟裕就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卧床不起。

半年后,粟裕脑溢血发作,紧接着就是频繁发作的脑血栓,他早已没有能力去关心他平反的事情,从此,这件事就如同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消息。1984年2月5日,粟裕同志病情加重,专家会诊决定手术,安装起搏器,不料手术当晚暴发肺炎,不幸去世,最终也没能等到自己清白公诸于世的那一天。

韦国清在解放战争年代曾是粟裕的部下,粟裕待他不错,曾经让他担任苏北兵团司令及第十兵团政委等职位,对应他当时的军事水平是非常不错的安排。

有人说是韦国清在阻拦粟裕平反一事,以下内容全当是笔者根据资料的记录,不作为本人观点,还望读者自行分辨,说韦国清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对粟裕留下了一些不满情绪。

当时,他率领第二纵队,负责外围的阻击战。阻击战不好打,部队伤亡大,缴获的补给少,很难打出出色的战绩,韦国清对粟裕这个安排心中是有怨言的。而真实情况是韦国清所率的第二纵队能力比不上第一、四、六、九等主力部队,完成不了冲锋在前的攻坚任务,粟裕作为军中战神,对于部队的调配是十分清晰的,然而韦国清看不清,不愿承认是自己纵队的能力问题,抱怨粟裕不重用他,才埋下了隔阂。

在他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时候,粟裕曾亲自致电询问平反事宜,相关事情的进度如何,然而韦国清不断推诿,敷衍粟裕,就是不肯积极办理,直到粟裕离世。

后来,电影厂拍摄了一部关于新四军抗战题材的电影《黄桥决战》,其中就有人物粟裕,韦国清则授意有关部门,因为粟裕在1958年遭到了批判,所以影片中一概不得使用粟裕的真名,所有粟裕的名字都要用化名代替,于是电影中就出现了陈毅用真名,粟裕却使用假名字这荒唐的一幕。

当然,粟裕平反困难重重并不只是韦国清一人的作用。无论如何,粟裕后半生只求一个清白、一份清誉,却连这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抱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终是让人惋惜。刘少奇曾有一句名言道:“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这句话放在粟裕身上同样适用。粟裕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人民终会在心里对粟裕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而这一切还要交给时间。

1994年十二月二十五号,刘华清、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同署名了一篇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日报》同时发表,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纪念文章,而是中央以文章的形势为粟裕同志平反的文件。

这距离粟裕第一次上交申诉报告,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五年,迟到的一天终于还是来到了。粟裕当然已经不可能知道这个好消息,不过,若是他泉下有知,也定会欣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