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淮海战役刘伯承扮演什么角色,为何晚年不愿提及这场战役?

提起淮海战役,想必大多数读者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战神”粟裕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和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甚至粟裕大将的形象都能跃然脑海中,这当然是因为粟裕将军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刘伯承作为中野的司令员,和华野相互配合最终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那么刘伯承元帅在淮海战役中又实际做出过哪些贡献呢?

这篇文章,我无意于争粟裕将军和刘伯承元帅谁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大这种问题,而是站在还原历史的角度,叙述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的主要活动和事迹。

一、刘伯承元帅的历史

1892年这一年,刘伯承出身在四川开县的一户贫农家庭,尽管家境贫寒,但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下,刘伯承幼年就进入了当地的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清末科举改制后,刘伯承考入了当地的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毅然加入了当地的学生军,参加了当地的光复活动。

有着从军救国梦想的刘伯承,在取得父母同意后考入了重庆将弁学堂,受到系统军事训练后被分配到当时蜀军的第5师中就职,此后曾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讨袁军和护法战争,从连长逐渐升任为团长,成为川军中一名赫赫有名的战将,但刘伯承在一次作战中右眼受到了重伤,也就是我们后来见到带着眼镜的刘伯承元帅的形象了。

1926年刘伯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朱德等人发动了泸顺起义。1927年汪精卫和蒋介石等人叛变革命,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刘伯承接到周恩来的通知,要其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到达南昌后,刘伯承被任命为组织南昌起义而成立的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后来我们熟悉的周恩来、朱德、聂荣臻、贺龙和叶挺等革命家都是参谋团的成员。

1928年刘伯承被派往苏联学习,在当时世界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校学习军事理论。1930年刘伯承在苏联学成后回到了国内,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参谋长。1932年,刘伯承被派往苏区工作,受到了毛主席和朱德等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并担任了中央红军学校的校长,为我党和红军培养了大批的干部和军事人才。

此后,红军时期刘伯承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和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在反对王明、李德的错误路线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建立抗日统一革命战线,国共双方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其中刘伯承被任命为129师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

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刘伯承很快率部渡过黄河,在太行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和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期间先后指挥、参加过著名的奇袭阳明堡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建立晋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43年开始返回延安参加高级干部学习,1945年5月起担任了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二、刘伯承和淮海战役

了解了刘伯承元帅的基本历史后,时间很快就到了解放战争,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保卫人民和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军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和根据地的军民们,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各类部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到了1948年解放军又在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等战场上消灭了国民党大量的有生力量,从这时候起人民解放军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决战中原的时机已经愈来愈成熟。

在粟裕率先致电毛主席请求在淮海地区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的情况下,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肯定了粟裕这一请求,在1948年的10月11日,毛主席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一文,提出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战略方针,即第一个阶段要全力消灭黄百韬兵团,第二个阶段是消灭连云港附近敌人,占领主要城镇,第三个阶段则消灭杜聿明兵团。

为了完成这次战略决战的目标,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统一指挥,组建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任命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为总前委委员。

1948年11月6日,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按照毛主席之前预定的战略设定,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在徐州附近的新安镇包围了黄百韬兵团,刘伯承此时承担着配合粟裕和陈毅作战的任务,他需要指挥中原野战军的部分兵力拖住白崇禧集团,尤其是黄维兵团,不让他们能去支援徐州被包围的黄百韬兵团。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陈毅和邓小平正率领中原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从西赶往徐州,牵制徐州的国民党部队向西分兵。

实际上,虽然毛主席确定了淮海战役大致的战略方针,但前线的作战指挥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前线指战员做出调整,而毛主席也很乐于和善于根据前线将士的汇报调整作战方针,当然这是题外话。

在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之前,刘伯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形势,向毛主席和中央提出了一个建议,在原来预定的“夹其头,揪其尾”的战略方针下,再加上“截其腰”

这个“截其腰”的建议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鉴于徐州地区国民党兵力的集中,毛主席指示粟裕率军先围住黄百韬团兵团,也就是“夹其头”,刘邓大军揪住白崇禧兵团,也就是“揪其尾”,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然后逐步消灭被我军分割包围的国民党军队各部。

刘伯承提出的“截其腰”是指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各一部,截断徐埠路,让徐州和南京大本营的敌人不能相互联系、支援。

这一战略眼光对于淮海战役太重要了,使得我军提前完成了对徐州敌人主力的包围和胜利。

毛主席对刘伯承的这一建议后来也给过很高的评价: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能消灭敌人18个军,这一点我是估计到的,但是切断了徐蚌线,当时还不敢有这种设想。毛主席的评价既是对刘伯承战略眼光的肯定,也是对刘伯承贡献的赞扬。

为了能揪住敌人的尾巴,刘伯承下令二纵和六纵伪装成我军的主力,掩饰我军真实的战略意图,引诱黄维和张淦兵团向西、向南方向追击,黄维和张淦果然上当,为华野包围和歼灭黄百韬兵团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蒋介石眼看着徐州的主力部队要被我军包围,有随时被歼灭的危险,命令黄维兵团立即东援徐州。

鉴于黄维兵团有和徐州被包围敌人汇合的态势,刘伯承此时亲自前往指挥中野的主力部队,力求围歼黄维兵团。11月11日,刘伯承和邓小平、陈毅下达了切断徐蚌路的任务,16日3纵攻克了宿县,彻底切断了敌人徐州和南京的联系。

也就在11月16日当天,中央军委下达了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担任常委,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此时,黄维兵团由于急于前往支援黄百韬兵团,同时自己又面临着随时被包围的危急,因此在面临刘伯承指挥的中野主力部队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我军的围追堵截和层层诱惑下,黄维兵团12万余人,被中野主力包围在双堆集附近。但此时黄维等人依然凭借地形和优势的火力,准备负隅顽抗到底。

在刘伯承的指挥下,中野官兵虽然将精锐的黄维兵团围困在双堆集,准备一口口吃掉,虽然歼灭黄维兵团已经指日可待,但中野主力由于在挺进大别山时抛弃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手榴弹是最主要的爆破手段,而且在转战大别山期间兵员也得不到补充,这就导致了在和有两百多们重迫击炮、几十门榴弹炮、山炮和坦克、飞机等重武器的黄维兵团交战时伤亡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派陈士矩率领华野的一支炮兵部队支援中原野战军,在有了炮兵的支援下,11月24日中野的官兵们在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指挥下向双堆集的敌军发起了总攻,步炮协同。

就没有人民军队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战胜不了的敌人,在12月2日最终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歼灭。此役歼灭黄维兵团10万多人,黄维本人和兵团副司令员吴绍周被我军俘虏。

1949年1月6日,按照毛主席最初制定的战略方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动了最后的总攻,到了1月10日,我军就以摧枯拉朽的形势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至此取得最终的胜利。

国民党的“五大主力”第十八军和第五军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我军先后歼灭国民党五十五万余人,伤亡十三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从淮海战役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刘伯承元帅在淮海战役中的活动,首先是和邓小平,在淮海战役前率领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发动豫东战役和襄樊战役等战役,协同华东野战军解放和河南、山东等地区,使得北方地区的解放区基本连成了一片,为发动淮海战役做好了战前的准备。

在淮海战役开始的前几天,刘伯承向毛主席提出了“截其腰”的战略设想,并获得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肯定,取得了起初预想不到的更大的战果;淮海战役的第一个阶段中,刘伯承主要承担着“揪其尾”,也就是拖住黄维、张淦兵团,支援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完成第一阶段战略目标的作用。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以劣势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黄维兵团;

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共同对杜聿明集团发动总攻,仅仅几天的时间就全歼杜聿明集团,完成了毛主席对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我军取得最终的胜利。

可以看到,淮海战役的整体作战形势是第一个阶段,以华东野战军为主要作战力量围歼黄百韬兵团,中原野战军配合其作战,第二个阶段两大野战军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各自作战,第三个阶段则一起对敌发起总攻,所以也就不存在哪支野战军贡献最大,哪位指战员功劳最高这种问题。

因为就连粟裕将军本人,后来在总结淮海战役的得失时,也是对中原野战军的作战能力和对淮海战役的贡献赞不绝口:中野用不如我们的装备和兵力,消灭的却是和我们面对的一样强大的敌人,中野付出的牺牲和代价要比我们多很多。

这句话一方面是对中原野战军官兵们付出的赞扬,也是对中野司令员刘伯承的钦佩。

为何刘伯承晚年绝口不提淮海战役,还拒绝观看一切有关的战争片?

他的子女曾问他:“为何你从不在我们面前提淮海战役呢?”

刘伯承叹息道:“那场战役结束后,我梦见千百万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无数白发老人找我要孩子。我心里不安,所以根本不愿去想,更不会去谈起那场战役了,解放军牺牲的每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无比悲伤,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想象的。同样,一个国民党兵死了,也会殃及他的家庭。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

淮海战役解放军伤亡超过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的总和,共阵亡2万5954人,伤9万8818人,失踪1万1952,合计伤亡13万6524人。歼灭国民党部队55.5万人,其中俘虏30余万人,击毙和毙伤17万人,其余为起义。

结语:各位读者在读完本文后,想必已经知晓刘伯承元帅在淮海战役中究竟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以及为什么提起淮海战役人们大多第一时间会想起粟裕,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提及这场战争,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了吧?

在我看来,首先,淮海战役是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指挥下,我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解放全中国的三大战役之一,刘伯承和粟裕分别负责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相互配合和统一指挥下,共同完成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其次,从两个野战军实力来讲,华东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的共有16个纵队,每个纵队两万到三万人,榴弹炮、重迫击炮等重武器充足,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的共有7个纵队,每个纵队一万余人,在挺进大别山时期,重武器基本都被放弃,炮兵部队稀缺。

但就作战效果来看,中原野战军官兵们的战绩不比华东野战军的差,如华野歼灭了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第74师,中野在武器、人员和补给相差这么多的情况下,也完成了消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从这个层面来讲,中野官兵的作战实力还要比华野的强呢;

第三.从刘伯承和粟裕二人来讲,因为解放后,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以来,各种人物传记、历史小说、演义、戏曲等大众媒介对于粟裕“战神”称号进行了过度的解读和阐释,淮海战役作为粟裕重要的作战成就,自然在各种场合被提及,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人们形成了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决定作用,而忽略了毛主席、中央军委以及邓小平、刘伯承代表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地位。

最后,本文无意去争辩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两人,谁在淮海战役中的地位更重要这类毫无价值的问题,只是站在还原历史的角度,为各位读者介绍刘伯承元帅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和地位,以便读者能对这场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战役有一个清晰和冷静的认识。

毕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那场战役中以刘伯承、粟裕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辈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舍生忘死为我们打下来的,今天的我们当然不能忘记这些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