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每日一字丨器具篇(璩)

(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虎噬形玉石器

器具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璩”,形声字,从金豦声,“鐻”字目前最早见于东汉《说文》小篆。王(玉),与玉、石器有关;豦,虎与野猪搏斗。造字本义:虎噬(食)形玉石器。

扩展阅读:

商代至汉代,相较于“虎噬”形青铜器,确实较少发现明确的“虎噬”形玉石器,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材料性质差异:青铜与玉石在物理特性和加工难度上有显著差异。青铜质地较软,熔点较低,更适合大规模铸造和精细雕琢复杂的图案,如“虎噬”这样的动态场景。而玉石硬度较高,雕刻更为费时费力,且玉石材料相对稀有珍贵,因此在选择雕刻题材时可能更倾向于简洁、寓意深远的设计,而非复杂叙事性场景。

社会功能与用途: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用于祭祀、宴饮等礼仪活动,承担着宗教、政治和社交多重功能,因此其装饰往往富含象征意义和权力的展示,包括“虎噬”这样既表现威严又富含神秘色彩的主题。相比之下,玉石器更多作为佩饰或小型礼器,侧重于个人佩戴或祭祀使用,可能更倾向于抽象或吉祥图案,以体现佩戴者的身份与品德。

保存条件:青铜器因金属材质相对耐腐蚀,易于长期保存,即便埋藏地下亦能较好留存。而玉石虽硬,但在特定地质条件下仍有可能遭受损坏,尤其是战乱、迁徙过程中,小型玉石器更容易遗失或损坏,导致存世量减少,且不易形成明确的“虎噬”系列。

文化偏好与象征意义:在这一历史阶段,虎作为图腾和象征,其形象可能更多地通过青铜器这种官方或贵族阶层广泛使用的媒介来传播和强化其社会文化意义。而玉石器上的图案选择,可能更多受到审美趣味和文化寓意的导向,虎的形象可能以更加温和或抽象的形式出现。

汉代,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和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虎噬形象开始出现在更广泛的器物和艺术形式中,如画像石、铜镜、瓦当等,不仅限于高端的青铜礼器。这一时期,“虎噬”形象的寓意更加多元,既保留了原始的驱邪意义,也增添了更多的故事性和象征性,如“虎食女魃”等神话传说,体现了人们对虎的畏惧和利用其神力以求安宁的心理。

战汉·和田白玉虎噬兽摆件

汉代·白玉双虎牛纹牌式带扣

在汉代的墓葬艺术中,“虎噬女魃”的形象较为典型,常见于墓室壁画、画像石或其它随葬品上。这个意象往往被解释为一种驱除邪恶、保佑安宁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希望通过强大的虎来克制和消灭带来灾害的女魃,以此确保逝者安息和生者平安。这种图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力量的理解与想象,还蕴含了他们对生死、灾祸与福祉的哲学思考。

通过考古发现,如河南洛阳、南阳等地的汉墓中出土的画像石,可以看到“虎噬女魃”这一场景的具体表现:虎常被描绘得强壮有力,有的甚至生有双翼,展现出超自然的力量,而女魃则显得无助或抵抗,形象凄惨。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古代丧葬习俗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信仰、宇宙观及审美趣味的反映。

汉代·虎噬女魃

古文释义

【唐韻】彊魚切【集韻】【正韻】求於切,从音渠。

【說文】環屬。見山海經。◎按《山海經》今本作鐻。

又姓。【正韻】與蘧同。

又人名。應璩,魏侍中大將軍長史。

又【廣韻】九魚切【韻會】斤於切,从音居。義同。

【類篇】或作璖。

来源:汉字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