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鬼火”一词上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间热搜,老人们的亲身经历,使“鬼火”这种超自然现象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可蹊跷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发展和壮大,曾经土生土长的“鬼火”谜题,却一点点带出了人们的视线,很少再看到类似的“遭遇”,有什么特殊的情由吗?
土葬与“鬼火”
祖先发明了土葬,并按等级规定使用不同的礼遇。经过多少代际之间的传承,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观。因为古人讲究人死后要入土为安,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为开展各种祭祀仪式奠定了基石。
由土葬形成了大大小小规格的坟墓,“鬼火”的时隐时显流行于乡里,百姓常常路过却又躲避不及,以为这是亡灵在世间再度现身。
古人害怕“鬼火”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条件下,是没有空间和能量缔造出正确的科学认知,畏惧自然界中一切不可解释的现象乃常有之事,
其实,所谓的“鬼火”,就是磷火
。
人体的元素离不开碳、氢和氧,也少不了铁和磷的补充,磷酸钙支撑着骨骼的生长。
当埋于地中的尸体开始了腐烂的过程,元素之间也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以磷酸根为基础状态的磷,直接在化学作用的刺激下转换为磷化氢
。
作为一种气体性存在,燃点也只徘徊在40度左右,一旦暴露于空气之中,就会瞬间引爆磷火。
它呈现出典型的火焰蓝,是夏天坟前墓地一道具有狂野气息的“风景”。
而磷火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性,每到夜晚时分,白天的光合作用识趣退场,倘若缺少风的助力,空气也会相对静止。
分量轻盈的磷火,在人走动的每一步,都会促使空气重新活跃起来,和人的动作达到惊人的协同与一致。
人的脚步踏到哪里,它就闻风而动跟到哪里,不明就里的路人,自然会感到惊恐,这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理性体验,是产生不良预感的根源。
“鬼火”有和无
20世纪60年代,正是一个战后重建的年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无数的将士在沙场上倒下,粮食匮乏导致的大饥荒,使得新伤叠旧伤。
成千上万的亡魂血染了故土,尸体的一一腐烂催生出大片的“鬼火”。因此,老一辈人对“鬼火”的印象尤为深切。
中国式土葬习惯将携带各类元素的金银器皿一并埋藏,“鬼火”就这样在元素的碰撞之间,与人类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当时处于百业待兴的时期,对土地进行大面积的翻修和治理,也是要举全国之力进行应对的事情,诸多古代陵墓在此背景下被开掘出来。
当时的文保概念尚不齐全,田间野地到处是裸露的尸骨,而长期和空气搅拌在一处,骨殖物在挥发历程中也会“点燃”磷火。
现如今,更文明更节省土地资源的火葬,大有完全取代传统土葬的趋势。
磷元素在自然界中出场次数越来越少,和氧气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磷火,也基本上成了小概率事件,引不起什么媒体的报道和关注。
“鬼火”只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已,只不过在老者的眼里和心里,还有很多旧人、旧物、旧事,需要在岁月的陈酿下重温。
曾几何时,民间一度迷信“鬼火”成风,百姓也不得不一次次为自己的无知而买单。由“鬼火”生发出各种有关异能的想象,在街谈巷议之间辗转发酵,杜撰出一个个有鼻子有眼睛的传说故事。
多数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和立场,暗自里对鬼神的膜拜又增多了一分。
政府官方拥护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信仰,但鉴于民间教育资源的缺失,再加上某种社会心理上的偏执,“鬼火”事件总能博取人的眼球和效应。
一座座城市的崛起和物流通讯的发达,打通了省、市、区、县、乡、镇之间的路脉。“鬼火”只浓缩为过去历史一个极其模糊的影像,现代社会只有少数人才会提及。信息闭塞的农村生活,是滋生“鬼火”故事的温床。落后的思想总是为鬼神在一路开道。
科学最可贵的精神在于,要破除封建迷信的残余,开启民众蒙昧的心智,唤起人性的力量战胜荒蛮。
当然,这个过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但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科学是觉醒者通往光明大道的通行证,“鬼火”的引证变成了一个又一个陈年的笑话。当人的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就注定被狠狠地甩在了身后。
化学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一门学术,只有我们积攒了更多相关的知识,才能与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相握手,在言谈间分辨是非和荣辱,不轻易相信子虚乌有的编纂,并用科学的头脑来武装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结语
在过去,“鬼火”的迷信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在以讹传讹的叫嚣里,形成了不良的媒介传播。
若要对中国的民间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广大民俗工作者需要肩负起来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