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坡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史书对“马嵬驿之变”定性为“士兵哗变”,其实背后的真相让人毛骨悚然。毫无疑问,这是一起针对唐玄宗的有预谋的“政变”,唐玄宗最忠实的奴仆陈玄礼就是参与者之一。

按照史书记载,由于出逃仓促,唐玄宗一行并未带够充足的粮食,加上沿途负责供应的官员们集体逃散,以至于他们饥寒交迫,靠老百姓的资助才让皇室子弟吃了个半饱,而士兵们则饥肠辘辘。

国破家亡之际,谁不惦记一家老小?将士们却只能将妻儿老小扔给了叛军,跟随皇帝逃亡蜀地,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此刻又累又饿,都窝了一肚子火。

巧得很,烈火碰上了干柴,杨国忠来了,这伙计正吆五喝六地跟一群“老外”掰扯呢。

这群“老外”也够倒霉的,他们是来自于西域诸国的使者,本来例行公事后就要离开长安,却不料被“安史之乱”打了措手不及,回不去了,只好跟着皇帝一起逃往蜀地。

“老外们”也饿呀,围着杨国忠要吃的,天朝也忒不像话了,俺们好歹也是客人嘛。杨国忠眼珠子瞪得像头牛:老子也饿得眼冒金星呢,哪有吃的?

在生理需求面前,所有人都放下了尊严,于是“老外们”不顾体面,跟杨国忠撕吧起来。

将士们一看忍不住火星子呲呲直冒:咱遭这么大罪不都是这家伙作孽吗?早就想咬他一块肉了,以前没机会,这会儿留着他做种呐?

有个叫“张小敬”的士兵一声高喝:“兄弟们,杨国忠勾结胡人想造反……”柴火着了,禁军一拥而上,将杨国忠“烤糊”了。

一不做二不休,愤怒的士兵们接连将杨国忠的老婆、儿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秦国夫人、韩国夫人都杀了,连御史大夫魏方进也没能幸免。紧接着,他们又将唐玄宗的行宫围了个结结实实。

唐玄宗一哆嗦:老陈你赶紧去看看,出了什么事?

陈玄礼晃荡一圈回来说:士兵们哗变了。唐玄宗是聪明人:杨国忠谋反,死有余辜,将士们无罪,让他们散了吧。

陈玄礼眼皮一翻:不行啊,陛下,他们说了,杨国忠虽然死了,但贵妃还活着,他们实在不放心呐。

唐玄宗惊得目瞪口呆:嘛玩意儿?这是跟贵妃有什么关系?她一个深居宫中的女人,从来不问政事,为什么要归罪于她?

陈玄礼说:陛下您说得对,但贵妃毕竟也姓杨,只要她活着,大伙儿心里就不安,您老就割爱吧。他们正在火头上,稍有不慎就是惊天大祸呀……

唐玄宗很生气,高力士等人磕得满头是血,你要是不杀贵妃,恐怕您老……于是,唐玄宗挥泪下旨,赐杨贵妃自尽,一代美人香消玉殒,“马嵬驿之变”结束了。

整个事件叙述得合情合理,似乎就是士兵们一时激愤所引发的祸端。不过,历史的有趣之处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藏在看不见的人身上,比如太子李亨,作为接班人,事件发生后他咋隐身了呢?

没错,他其实才是事件的总导演,一群士兵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胆子,有这么严密的计划性。

理由很简单,哗变时只有百十名士兵,他们谁有那么大的威望,让数千士兵跟他们行动一致、目标统一?万一唐玄宗不答应,那就只能弑君,谁有那么大的胆子?那个叫“张小敬”的大头兵吗?

士兵们哗变成功能得到什么?一顿饱饭,一点赏钱而已,值得用全族人的性命去博吗?这背后必定有大人物的影子。

从后来唐玄宗被迫答应李亨放单飞的结局来看,这显然是李亨导演的大戏,目的就是从唐玄宗手上夺过皇权。

当然,本文的重点不是分析李亨的夺权,而是陈玄礼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陈玄礼似乎不知情,他只是在局势难控之下说服唐玄宗“止损”。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作为禁军的龙武大将军,部下多为亲信,“士兵哗变”这么大的事,他不可能一无所知。事件发生后,他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说服士兵,而不是站在士兵们的角度做唐玄宗的思想工作。

李亨想要发动事变,陈玄礼是他绕不过去的坎,否则就是以卵击石。所以,后人大多认为,陈玄礼在“马嵬驿之变”中扮演了李亨“帮凶”的角色。

可问题是,陈玄礼和高力士一样,他们是唐玄宗最忠实的奴仆,他们的利益之根也在唐玄宗身上,他凭什么要帮李亨呢?

我认为有两个理由:一是“大义”,二是“利害”。

陈玄礼帮助李亨的理由之一:国家大义

陈玄礼虽然是唐玄宗的奴仆,但这不代表他就是个毫无思想的冰冷机器,对朝政、对家国天下、对是非善恶,他都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平时他要将这些隐藏起来,做一个“没想法”的机器人。

其实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作为皇帝的人,唯有断绝外界关联,皇帝才会放心,只有唯命是从,皇帝才会安心。

当“安史之乱”爆发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躲过灾难的冲击,也没有任何人能做到无动于衷,像陈玄礼这样的既得利益者,他至少不希望大唐灭国。

但唐玄宗的表现让人失望了,“安史之乱”后他连出昏招,以至于潼关失守。眼看京城危急,他竟然欺骗臣民们说“共存亡”,却连夜出逃,弃家国、毁社稷,一点责任和担当都没有。

这样的皇帝,你还能指望他打败叛军,重振山河吗?不可能的,此时的唐玄宗几乎已经为天下所弃,他的存在都是大唐帝国重振雄风的障碍了。

如果想逆转颓势,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换庄”,让一个有威望、有能力、有雄心的新领导人来主导大局,这个人毫无疑问只能是太子李亨。

我曾经思考一个问题——高力士会不会也是“马嵬驿之变”的参与者?想来想去没有结论,但再想想这个问题其实无意义了,因为无论高力士是否参与,但他内心深处也一定跟陈玄礼一个想法——李亨才是拯救大唐的唯一人选,皇帝陛下该退休了。

当李亨找到陈玄礼摊牌时,陈玄礼应该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小义之间迅速做出了决策——支持李亨上位。

但后来“马嵬驿之变”的剧本应该不是李亨最初的版本,而是因为陈玄礼的反对修改后的版本。那么这个“第一版剧本”究竟是什么内容呢?我姑且猜之,不喜勿喷。

李亨的目的是夺权,他的最初计划应该是再杀了杨国忠之后,就势包围行宫,逼唐玄宗立刻宣布禅位给太子。然后,李亨在马嵬驿登基称帝,并裹挟着唐玄宗一起去河西。

陈玄礼反对的理由很简单,这么做对唐玄宗的打击太大,万一皇帝一时激愤,很可能演变为弑君,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结果。陈玄礼支持李亨,但对唐玄宗依然忠诚,他希望父子俩可以和平交接,而不是反目,这也能全了他对唐玄宗的忠诚。

李亨说服不了陈玄礼,只好改变计划,将“马嵬驿之变”的目标调整为父子俩分道扬镳,他私自称帝,再逼迫唐玄宗接受。

这种拖泥带水的做法显然有很大隐患,但没有陈玄礼的支持李亨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事实上,李亨在灵武登基后,唐玄宗虽然承认了李亨的皇位,但形成了两个中心,进而引发了永王李璘谋反案,差点拖累了平叛大业。

陈玄礼帮助李亨的理由之一:趋利避害

如果李亨仅仅用“乞求”的方式跟陈玄礼谈判,估计李亨没这个胆,这么大的事,他没个厉害的家伙事顶在陈玄礼的腰眼是不行的。

李亨有吗?还真有,那就是禁军。

嗯?禁军不是陈玄礼的部下吗?怎么会成为李亨的“家伙事”。呵呵,其中有奥妙。

我们说“禁军”只是统称,其实它分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六支,统称“六军”。为啥要搞出“六军”呢?理由很简单,军权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手上,必须相互牵制。六军互不统领,相互监督,皇帝才能睡得安稳。

陈玄礼的职务其实是左龙武大将军,此刻他名义上虽然是随行三千禁军的首领,但只有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剩下两千人来自于其他五军,由李亨、李豫、李倓父子三人统领,负责断后。

也就是说,这两千禁军就是李亨要挟陈玄礼的“家伙事”。

当陈玄礼见到李亨时,其实已经是羊入虎口:老陈啊,你要是答应呢,咱精诚合作,要是不答应,你就死在杨国忠前面了。

陈玄礼未必怕死,但问题是,他死了也不能阻止李亨的行动。加上他内心深处的“大义”,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李亨,但也迫使李亨修改了剧本。

如此一来,陈玄礼既实现了“大义”,也保全了唐玄宗的面子,乃至性命。这就是我个人推测的事件“真相”,信不信由你。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唐玄宗始终被蒙在鼓里,还是心知肚明了?我个人认为唐玄宗没那么好糊弄,他其实早就看穿了真相,但此时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面对国家危亡,以及个人的声名扫地,他能做的无非就是装聋作哑,接受这个结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