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改革春风吹 特区谱新篇

(来源:珠海财政)

在新中国走过的75年岁月长河中,经济特区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开启。1980年,经济特区横空出世。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海先行先试、大胆革新,开启了一场经济社会变革的伟大壮举。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珠海从落后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合作,从边陲小镇蜕变为现代化的海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用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

近年来,珠海倾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协同港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持续打造“天空之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谱写经济特区的时代新篇。

“珠海经济特区好”

每天早上6点,位于珠海香洲区的拱北口岸开始通关。这是我国连接澳门的主要陆路口岸之一,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也是全国出入境客流量第一大的口岸。

拱北口岸广场北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字“珠海经济特区好”庄严矗立。这7个大字,给予珠海极大的鼓舞,坚定了珠海办好经济特区的信心和决心。

特区成立初期,珠海贫穷落后,经济发展底子薄。1984年1月29日,邓小平来到珠海考察,勉励大家“不要怕错,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并亲笔题写了“珠海经济特区好”几个大字,让珠海倍感振奋。

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回忆说,“小平同志视察珠海是珠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自此,珠海明确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引入外资,发展对外贸易,跨入蓬勃发展期。

1979年建市之初,珠海主要以服务农业和渔业的小规模工业为主,地方小型国企设备简陋、生产规模较小,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8023万元。在工业主导的方针指引下,珠海工业经济踏上发展快车道。

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珠海制造业规模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智能家电、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集群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培育了格力电器、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

依靠毗邻港澳地缘优势,珠海1979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首开内地吸引外资先河。1984年“放开胆子干”后,珠海吸引外资规模迅速扩大,到2023年外资总量已达11.68亿美元,年均增速15%。

与此同时,珠海外贸出口从1979年的1453万美元,先后突破1亿美元关口、跃上百亿美元台阶,到2023年底,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962.3亿美元,与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

1982年建成通航的九洲港,是珠海对外开放的第一个海港口岸。如今,珠海已先后建成10个一类口岸,包括拱北口岸、湾仔旅游客运口岸、横琴口岸等,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口岸城市。

繁忙的港口码头、公路口岸,穿梭的人流、畅通的物流,见证着珠海欣欣向荣的外向型经济,也充分印证了“珠海经济特区好”所取得的奇迹。

从最初6.81平方公里的范围起步,逐步扩大到全市1725平方公里,四十多年来,珠海经济社会发展跑出了“特区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4233.22亿元,年均增长16.1%。

到2023年底,珠海人口总量达到249.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达90.87%。城镇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45个百分点。

人均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全省前列,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前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前列,入选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海滨环境宜居宜业,百姓生活富足,珠海获得了“最美经济特区”的美称。

“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步入新世纪以来,珠海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肩负起服务“一国两制”实践和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建设,推动珠澳港合作走深走实。

横琴岛,地处珠海南端,与澳门一水之隔,是珠海最大的岛屿。从横琴大桥上远眺横琴,一座高楼林立、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新城映入眼帘。然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小岛。

开发横琴,是党中央立足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09年1月1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视察访问澳门期间宣布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横琴岛。同年,横琴新区正式成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横琴考察,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要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为澳门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注入新动力。”

伴随着新区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横琴迎来发展机遇。2021年出台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为粤澳合作开发横琴按下“快进键”,赋予横琴前所未有的体制优势、创新动力、发展潜力。

三年来,合作区充分发挥对澳门深度合作的先天优势,用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双“15%”优惠、横琴金融30条等政策,推动澳人澳企快速增长、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经济活力持续迸发。

由粤、澳合资的芯潮流(珠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潮流),是诞生在合作区的一家初创科技型企业。该公司首席财务官葛一益告诉记者,横琴的政策对吸引海外人才非常有优势。

包括葛一益在内,芯潮流的多名高管均是拥有海外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坚定选择成为“新横琴人”,并看好横琴的未来。“这几年,横琴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整个生态蓬勃发展,未来一定会成为国际化的沃土。”葛一益说。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越来越多澳资经营主体选择来到横琴扎根发展。截至今年7月,澳企总数已达六千三百多户,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时增长约37%。

还有不少澳门居民,在合作区住进了新家园——澳门新街坊,体验“双城生活”。据澳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自2023年11月开售以来,澳门新街坊内的27栋住宅楼目前已入住约300户澳门居民,他们可享受与澳门趋同的教育、医疗、互联网等公共服务。

共商共建,琴澳互融。近年来,合作区积极探索粤澳两地规则衔接和制度对接,使得琴澳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各类要素流动越来越便捷高效。

2016年12月,澳门单牌车出入珠海横琴政策正式落地;2022年8月,合作区全面放开澳门非营运小客车出入横琴配额。统计数据显示,合作区成立3年来,横琴口岸过关人数超930万人次,进出境车辆超103万辆次,约89.2万人次澳门居民经新家园通道快速验放。

横琴岛含“澳”量越来越足,为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澳门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增添了生动注脚。

“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

伶仃洋的万顷碧波上,港珠澳大桥宛如一条巨龙飞腾,东接香港、西连珠海和澳门,绘就一幅世界级大湾区的壮丽画卷。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当天,在巡览大桥时,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一个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牢记嘱托,珠海协同港澳推动“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取得了新进展。

2023年7月1日起,“港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掀起港珠澳“一小时生活圈”热潮。“每逢周末,山姆等大型超市里挤满了香港游客。”珠海居民许先生告诉记者,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有不少香港车辆排队,“港车”进入内地的第一站就是珠海。

据统计,自2023年1月1日“澳车北上”和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港珠澳大桥海关已累计监管验放进出境港澳单牌车达337.53万辆次。

新通道打开发展新空间。近年来,珠海加快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沿着大桥延长线由东向西依次布局十字门金融区、粤港澳物流园、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四大节点,“串珠成链”深化粤港澳深度合作。

在粤港澳物流园跨境货车综合接驳站,50辆崭新的货车严阵以待,这是珠海首批出境港车,其中有一辆已经完成相关验车手续,获得了临时香港牌照。

“落地首批出境港车,能够扩大粤港澳物流园的运输优势,提升港珠澳大桥对珠西、粤西地区辐射能力,对于珠海打造港珠澳经贸新通道具有重要意义。”珠海物流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吴永强说。

港珠澳大桥口岸一路向西都是高架桥,位于珠海洪湾互通立交桥旁的粤港澳物流园就是“桥头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通过物流园走港珠澳大桥出口,30分钟可抵达澳门机场,50分钟可抵达香港国际机场。

据了解,粤港澳物流园从2023年9月开始运营,配备了保税仓、出口监管仓以及快件监管中心,屈臣氏、希音、拼多多等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已经入驻,未来有望吸引更多港资企业落地“珠仓港店”模式,助力珠海培育外贸新动能。

逐梦深蓝续写荣光

万米高空,一艘艘战斗机划过苍穹,勾勒出一道道彩带,将蓝天装点得更加绚丽;茫茫大海,一座座深海养殖平台矗立,诉说着耕海牧渔、向海图强的壮志……空、海互动生色,让南海之滨的珠海,在大湾区城市中显得更加耀眼。

自1996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航展),已成为珠海最闪亮的城市名片。今年11月,第十五届中国航展将盛大开启,又一次吸引全球目光。

这一盛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珠海前瞻布局,在金湾三灶岛修建了国内最大的机场,并积极向中央争取举办资格,最终让航展落户珠海。

“二十多年来,航展与珠海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珠海航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洁峰说,通过航展这一国际窗口和平台,珠海吸引了大批优质航空航天企业和项目,并带动展会和商贸服务业持续繁荣。

近年来,珠海持续擦亮航展名片。2023年,首届亚洲通航展在珠海举办,珠海自此迈入“双航展”时代;珠海太空中心面向公众常态化开放,展示我国航天、航空、国防等发展成就,为观众献上“永不落幕的航展”。

从高空中俯瞰,珠海的海岸线蜿蜒绵长,辽阔的海面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作为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珠海因海而名、因海而生。

经济特区成立初期,珠海加快港口设施建设和港口岸线初级开发,以港口发展带动临港工业起步,此后不断推动海洋产业壮大发展,引入一批海洋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了海洋强国建设步伐。去年,珠海组建了广东省内第一家地级市海洋集团、成立海洋发展局,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牧场、海洋渔旅等,推动海洋装备、深海养殖迈向高质量发展。

据海洋集团副总经理苏庆龙介绍,该集团目前拥有约1万亩的海洋养殖海域,主要分布在万山群岛,全面发展苗种繁育、水产养殖、海工装备、海洋渔旅等,预计在5年内有望实现营收超10亿元,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今年7月,一架装载着报刊邮件信件的无人机,从珠海唐家港飞往桂山岛,这是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目前,珠海低空经济产业正加速聚集。

放眼未来,广阔的海域、丰富的海岛资源,将赋予珠海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海洋产业+海岛经济+低空经济”创新一体化发展的赛道中赢得先机,再造一个“海上新珠海”。

来源:中国财经报

记者/敖阳利

编辑/陈子豪

责任编辑/吴利锋

三审/何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