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的广唐寺白马塔和刘震云

研究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有古塔的地方,它在历史上都曾经辉煌过。 延津县有两座古塔,一是延津县城的大觉寺万寿塔,

一是延津县石婆固镇塔铺村的广唐寺白马塔。

前者建在县城内不足为奇,至于后者,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怎会有一座古塔呢?殊不知,塔铺,不单因作家刘震云的小说及电视剧而出名,在历史上也曾名气颇高。

据史料记载,延津县早在奴隶社会的周朝时称“廪延邑”,治所为“塔儿店”即塔铺,秦朝时设“酸枣县”,治所为“惠安镇”也是塔铺。后来,县治所迁到通郭村后,这里的人们就“居人列寺,以塔名铺”。从此,这里就由县城变成了一个村庄,村名叫塔埔。

一般来说,有塔必有寺。白马塔所属的广唐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天监丁酉年(公元517年),而延津县县城内的大觉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年至755年),就时间来说,广唐寺比延津县县城内的大觉寺早了225年。为何要修寺呢?据明代《重修广唐寺塔记》碑载,原来,广唐寺以北皆属黄河故道,经常遭受黄河泛滥之苦,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们把这一切归结为“异物”、“水物之怪”,修寺建塔,目的在于——“假(借)佛力广大以镇之”。这里逐渐成为人们游览、祈福求愿的一处胜景。宋朝时,塔铺在通往东京汴梁的一条官道旁,来往客人络绎不绝。

而据考证,寺内的白马塔与广唐寺的建筑时间不一。白马塔建于唐朝天宝年间,有人称白马塔可用来求雨以解旱情,因此被人们称为灵祠,至今塔内的墙壁上,还留有古人求雨施银后刻下的字样。

同时这里又曾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明代诗人越应扬曾题《广唐古塔》七绝一首,记录了这座古寺的“非凡气度”:“灵鹫连峰出化城,法云空寂念无生。兹航肯度诸方便,一拯民穷即大乘。”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的《延津县志》中也有着这样的记载:“唐天宝古塔在广唐寺虚内数层,塔顶容数十人登,旱祷雨即应,人呼为灵祠。”

关于白马塔无塔顶的现象,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两个有趣的传说。

一是关于因黄河泛滥停工的传说。相传某年中秋,皓月当空,风平浪静,一摆渡老翁夜半回归,忽听黄河河面上“哗啦啦”一声响,一匹白马冲出水面,跃上河岸。刹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河水四溢,塔埔村眨眼之间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此后,只要白马出现,塔埔人必遭水患。人们虽恨白马作崇,却无计可施,只好求助于官府,修白马塔,借佛力以镇之。于是,官府委派两名进士,“率民工数千,土屯修之”。塔尚未修成,河水复至,两进士逃走,民夫葬身鱼腹者不计其数。事后再修已无济于事,只好就此中止,白马塔也以此而得名。

二是南海观音拂袖的传说。据说,原来的白马塔飞檐走兽,高耸入云,甚为壮观。一天,南海观音云游至此,云端中只见塔埔村北泥龙滚滚,河水滔滔,汪洋肆虐,吞没良田,顿生恻隐之心,欲救民于危难,不料一不小心,袍袖轻拂塔身,把塔顶抛入南海。从此,黄河更加肆无忌惮,咆哮泛滥。观音菩萨后悔不已,便禀明玉皇大帝,令黄河改道南迁。从此,这里便成了黄河故道,白马塔也成了半截古塔。

1955年,此地始设塔铺乡,后因乡镇合并,并到石婆固镇,这里也走出了享誉全国的延津籍著名作家刘震云。1976年,刘震云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在塔铺中学复习,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

1987年,他创作的以《塔铺》命名的小说名扬全国,刘震云也一举成名。

1955年,延津县始设塔埔乡(2005年并入石婆固乡),广唐寺改建为学校,享誉全国的延津籍著名作家刘震云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1976年,刘震云从部队复员后在塔埔中学学习。197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7年,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塔埔》获得“1987年~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塔埔》描写的正是他在塔埔中学复习功课参加高考的一段往事,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求学之路,生动表现社会上各种群体对学生求学所持的不同心态。这部小说随后又被搬上电视屏幕,获得了“1988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土作家刘震云。

刘震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魏丘乡李恩村。

代表作《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并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改编自他作品的电视剧有《1942》、《手机》、《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等。

1978年河南高考状元。

1978年10月,刘震云复员,参加了当年的高考。

在当兵的时候刘震云特别喜欢站岗,因为可以在路灯下看书。

除了看很多小说,他还自学了大学微积分课程——这无意中在1978年的高考中帮了他大忙,数学成绩让他与其他考生拉开距离。

当年的高考,很多人数学都是个位数,而刘震云考出来89分的高分,成为河南省当年的高考状元,顺利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大毕业后放弃中南海职位去写作

1982年,毕业分配的时候,刘震云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一个是《农民日报》。

当他决定要去《农民日报》的时候,爸妈坚决不同意,父亲说,你放着中南海不去,说不定将来能当个官呢。

但刘震云坚持选择《农民日报》,他说“我能去走一走,采访,能接触很多素材。文学就是生活,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我怎么写小说?”

据妻子郭建梅回忆,刚开始的七八年时间里,刘振云几乎每天都是写稿、寄稿、被退稿。

那时候家里穷,夏天不舍得买风扇,刘震云就光膀子写作,有时候写到夜里两三点,第二天还要接着去上班。

终于在53岁获茅盾文学奖

在经历了7年的痛苦创作后,刘震云终于迎来了他的时代——1989年,刘震云的小说《塔铺》出版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1年,《一地鸡毛》发表,引起剧烈反响,后经过改编被冯小刚拍成电视剧一炮打响。

接下来的几年,他凭借《官人》《单位》《头人》等作品开创了官场小说的新的写作方法。

2011年8月在他53岁的时候,《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看透世事,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的语言风格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极少出现形容词,熟悉他文字的读者说“闭着眼睛听也能知道是刘震云的作品”。

然而,这种简洁并不等同于简陋,而是用最简约的方式去表达最复杂的事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诺贝尔获奖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

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一走一来,延宕百年。

书中彰显出的不仅是追寻难与百事哀的平民生存权斗争,而是由此引发的以人为主体所显现出来的梦想追求,他们内心有自己的梦想。

“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讲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与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是在讲“孤独”的历史。

“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的延续。

读过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写满委屈的小说,特别是接近我们当代生活的后半部,那些看起来普通的小人物,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满腹委屈,而且无处倾诉。

(撰稿:延津县作家协会张法祥先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