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仁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是康熙皇帝西巡陕西时特命兴建。康熙皇帝为保卫巩固边疆安全决定巡视西陲,在巡幸西安的过程中意识到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笼络蒙古,加强多民族的团结安定,康熙决定以藏蒙共同信仰的藏传佛教为依托,修建广仁寺,并赐名 “广仁寺”。
建成后的广仁寺包括前院、中院、后院,整体形似一条卧龙,占地面积百余亩,共有房屋 300 多间。康熙皇帝为其书写了 “慈云西荫” 的匾额和《御制广仁寺碑铭》。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原供奉在开元寺的诺特哈大喇嘛额赫佛被移至广仁寺,寺内连续诵经七日,为康熙皇帝祈福。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二月,白喇木扎巴被任命为广仁寺达喇嘛,后又被升为扎萨克喇嘛,同时选入 15 名小喇嘛入寺修行。康熙四十七年(1707 年),康熙皇帝特赐的广仁寺佛像抵达广仁寺,寺内诵经祀神,并于每年三月康熙皇帝寿诞时,陕西当局都在寺内举行万寿礼诵经祝寿活动。
广仁寺的兴建,体现了康熙皇帝 “存心天下,眷顾西陲,惟兹关陇之区,实切封疆之重” 的良苦用心和清王朝 “久安长治、因俗宜民” 的治边方略。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寺院,更是清朝巩固西北边陲、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象征。
二、广仁寺的发展历程
(一)初建时期的辉煌
康熙皇帝赐名 “广仁寺”,并亲书 “慈云西荫” 匾额和撰写《御制广仁寺碑铭》,使得广仁寺一开始就备受瞩目。建成后的广仁寺整体形似一条卧龙,占地面积百余亩,拥有房屋 300 多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寺内连续诵经为康熙皇帝祈福,小喇嘛入寺修行,每年康熙寿诞时还举行万寿礼诵经祝寿活动,一片繁荣景象。
(二)历经战火与破坏
1862 年,陕西地区发生大规模回民起义,广仁寺处于进攻要地,部分建筑被毁于战火之中。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抵达西安,住在广仁寺,广仁寺虽得到大规模维修,但也历经波折。1926 年,河南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广仁寺成为战争中心,西侧城墙埋藏的大量火药爆炸后,广仁寺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尽管杨虎城将军出资修葺,但其规模已大不如前。西安解放之前,广仁寺又多次被部队征用,寺内文物损坏严重。1966 年 - 1976 年期间,广仁寺再次遭到破坏,众多文物被毁,寺院土地被侵占。
(三)复兴之路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民族宗教政策,广仁寺迎来了新的生机。开始对广仁寺进行翻修和重建,1992 年广仁寺被侵占的房产基本归还完毕。2000 年,广仁寺主持第八世活佛达喇嘛龚森健在政府翻修的基础上,致力于广仁寺历史文化内涵的修复工作,复兴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承和学风。如今的广仁寺,在各方的努力下,基本达到初建规模,成为陕西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圣地。
三、广仁寺的建筑风格
广仁寺作为一座融合了汉藏风格的寺庙,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寺院整体坐北朝南,采用传统汉式中轴序列的规划布局,自南向北沿中轴线方向依次布置三进院落,配殿及其附属建筑沿轴对称左右分布。这种布局严谨有序,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
其中,第二进院落是寺院的核心区域,广仁寺中的主殿绿度母殿以及天王殿、财神殿等殿宇集中在此。广仁寺建筑采用大木小式的做法,屋顶采用民居与园林中常用的硬山式和卷棚式,只有寺庙主殿绿度母殿使用了等级略高的歇山卷棚顶。这种屋顶设计既体现了等级之分,又不失和谐统一。
广仁寺的外墙和寺内建筑大多采用深灰色的砖、石材料,建筑不做斗拱装饰,给人一种古朴庄重之感。而在建筑细节和室内装饰上,广仁寺则增添了藏式寺院风格。寺院中的经幡、白塔、鎏金屋顶、“双鹿听法” 等都是藏传佛教建筑的特色。在广仁寺中还有传统藏族文化壁画、唐卡、如罗刹女图等图案画像做装饰,墙壁屋檐上使用大面积的红、黄色块和连续性的整体彩色色带来体现建筑的纯净壮美,一些局部色彩的处理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大面积红色殿墙上,其屋檐‘廊架上蓝绿色的彩绘图案。寺院供奉的佛、菩萨以及护法像,大多以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寺院中的塑像为原型。
广仁寺的建筑风格不仅是汉藏文化融合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清朝时期康熙皇帝为巩固西北边陲、加强多民族团结所做出的努力,也见证了近代以来广仁寺历经战火与破坏,又在改革开放后迎来复兴的历程。如今,广仁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成为陕西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圣地之一。
四、广仁寺的主要景点
广仁寺以南北向的中轴线贯穿全寺,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景观。
(一)佛祖八宝塔
位于寺院最南端,在广仁寺广场上。八塔建于 2008 年,采用上等汉白玉雕刻而成,总高 4.6 米,风格迥异,分别为莲聚塔、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和涅槃塔,以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东西两侧矗立的两个旗杆,名为胜利幢,在藏传佛教中有降魔除妖的功能。山门外两侧矗立有整齐成一线的八座如来宝塔,为广仁寺增添了庄严与神圣之感。
(二)山门
山门整体青砖灰瓦,朱红大漆,三间,有斗拱,歇山顶。门顶中央是金黄色的双鹿打轮图案,还有康熙大帝书 “广仁寺” 门匾。走进山门,仿佛穿越时空,步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宗教氛围的世界。
(三)御碑亭
这是一座八角攒顶式建筑,内有碑座和碑头。碑头的二龙戏珠雕刻精美,彰显着皇家风范。御碑亭两侧各有一个汉白玉的放生池,为寺院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
此外,还有天王殿(千手观音殿)、万年灯亭(长明灯)、长寿殿、护法金刚殿、财神殿、千佛殿、二殿(经堂)、大雄宝殿等众多殿宇,各具特色。天王殿中供奉着千手观音,为陕西境内最大的千手观音像。千佛殿是中国唯一的精品千佛殿,内部金碧辉煌。藏经阁屋顶覆盖金瓦,是陕西唯一一座金瓦殿,供奉着珍贵的佛教经典和文物。
广仁寺的这些主要景点,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领略佛教文化、感受宁静与庄严的好去处。
五、广仁寺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和陕西唯一藏传格鲁派寺院,广仁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广仁寺在历史上起着凝聚、促进西北边陲多民族团结的作用,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见证。康熙皇帝修建广仁寺,以藏传佛教为依托,笼络蒙古,加强多民族团结安定,体现了清朝 “久安长治、因俗宜民” 的治边方略。
广仁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寺内供奉着世界上仅有的两尊佛祖十二岁等身像之一和陕西省内最大的千手观音像,拥有中国唯一的千佛殿。这些珍贵的佛像和殿宇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广仁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文化,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晶。其传统汉式中轴序列的规划布局与藏式寺院风格的装饰相互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研究汉藏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广仁寺还具有丰富的文物价值。镇寺八宝包括佛祖十二岁等身像承坐唐汉白玉莲花宝座、康熙皇帝亲书《御制广仁寺碑》、《御制广仁寺碑》碑文真迹原件、明版《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清乾隆皇帝御赐汉白玉莲花缸、慈禧太后西行时赏给广仁寺楠木龙灯一对、清檀香木供座、万年灯。这些文物见证了广仁寺的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外,广仁寺还是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领略佛教文化、感受宁静与庄严的好去处,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广仁寺作为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和陕西唯一藏传格鲁派寺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佛教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广仁寺的特色亮点
(一)独特的建筑特色
广仁寺作为融合汉藏风格的寺庙,其建筑特色令人瞩目。寺中的经幡在风中飘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白塔矗立,洁白而庄严,为寺院增添了神圣的氛围。这些藏传佛教建筑特色,让广仁寺在众多寺庙中独树一帜。天王殿内的塑像为铜铸,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在阳光的照耀下,铜铸塑像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展现出庄重与威严。
(二)珍贵的文物收藏
广仁寺供奉着世界上仅有的两尊佛祖十二岁等身像之一,这是无比珍贵的宗教圣物。见此像功德如同亲见释迦牟尼佛,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此外,寺内还存有镇寺八宝,如佛祖十二岁等身像承坐唐汉白玉莲花宝座,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传承;康熙皇帝亲书《御制广仁寺碑》及碑文真迹原件,书法俊美,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明版《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中国佛教文化稀有古籍;清乾隆皇帝御赐汉白玉莲花缸,雕刻精美;慈禧太后西行时赏给广仁寺楠木龙灯一对,虽龙头曾在 “文革” 中散失,但仍具历史价值;清檀香木供座、万年灯等,这些文物共同见证了广仁寺的辉煌历史。
(三)重要的宗教地位
广仁寺曾是蒙藏等地达赖班禅、活佛高僧或上层贵族等人赴京朝政路途中休息的行宫。在历史的长河中,广仁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更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众多达赖班禅等在此停留,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广仁寺成为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重要见证,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