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三国演义》,诸葛亮、张飞、关羽等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在蜀国的将领队伍里,有这样一位人物,他贯穿了整个三国时代,亲眼见证了蜀汉的崛起与衰落。他,便是廖化。
然而晚清时期,一部名为《扫迷帚》的作品中,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俗语。
却让这位战绩斐然,忠心耿耿的将领,似乎成了无能的象征,而且以一种不太出彩的方式被后人记住。
然而,真相果真如此吗?廖化,真的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平庸之辈吗?
一、廖化招谁惹谁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这话在江湖上流传久了,就被不少人误解成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只好让廖化这个“一般般”的选手来挑大梁。
可真相呢,其实跟你想的可不一样。
《三国演义》廖化第一次亮相,就抢了刘备的两个老婆,那时候他的身份,是落草为贼的黄巾流寇。
黄巾起义是184年,蜀汉灭亡263年,中间一共79年,假设廖化10岁就参与黄巾,那么他就89岁,可直到蜀国灭亡前夜,廖化还在领兵。
所以,就像不能相信罗贯中的小说一样,“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也不是正史里头的严肃记录,而是出自一本叫《扫迷帚》的书。
《扫迷帚》的第二十四回说。有个叫资生的小伙子,正忙着编《县志》,这《县志》就是记录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的书。资生编得可认真了,又是查又是补的,忙得不亦乐乎。
突然,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一个老头,穿着宽松的衣服,袖子大大的,脸上还透着一股子书卷气,但看起来有点“腐”。
他二话不说,就坐到资生对面,笑眯眯地说:“你这小伙子,还真敢自称是写书的行家啊,‘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怪极,怪极。”
想当年,姜维带兵北伐的时候,蜀国那帮能打能拼的猛将们,基本都成了历史名词,找不着能上台面的了。
没办法,姜维只好把眼光投向那位快奔八十大寿的廖化老爷子,让他老人家扛起先锋的大旗。
这事儿传开后,大伙儿都拿这句话来调侃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说是山里头没了老虎,猴子就开始称霸,只能让那些本事不咋地的出来挑大梁。
就像《扫迷帚》的老学究,不信小年轻能搞清楚地方志一样,就也拿廖化开一把涮,逗逗乐子。
不过玩笑归玩笑,实事求是的说,历史上的廖化,可不是个平庸之辈。
二、廖化不白给
廖化,原名淳,出身不凡,来自沔南的豪门望族。
投身蜀汉后,给关羽当前军师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大领导的秘书长,挺有排面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天,关羽正忙着北伐,孙权却趁机在背后捅刀子,偷袭了荆州。
关羽兵败麦城,命丧黄泉,廖化也在那场混战中被俘虏。
不过,廖化心里一直念着远方的老大刘备。为了逃出生天,他上演了一出“假死”大戏,当外界都以为他真的挂了,他却趁机带着老妈,日夜兼程,一路向西,直奔蜀汉。
章武二年(222年)春天,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亲自率军讨伐孙吴。在秭归,他意外遇到了廖化。
刘备对廖化的忠诚和勇气是赞不绝口,二话不说就封他为宜都郡太守,负责大军后援支持。
大军和陆逊带领的吴军在夷道县猇亭对峙,廖化又被提拔为别督。
不过,战争总是残酷的,同年闰六月,刘备大军被火烧连营,廖化跟着败军,撤回了成都。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刘禅接过了老爸的班,改年号为建兴。
此后,廖化则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忠诚,一步步得到升迁。先做了丞相参军,后来又成了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
诸葛亮想提拔蒋琬,蒋琬却特别谦虚,说还是让刘邕、阴化、庞延和廖化他们来挑大梁吧。
延熙元年(238年),廖化率军袭击魏国守将善羌侯宕蕈的一个营寨。收到情报,郭淮火速派了王赟和游奕两位将领前来救场。
这两位将领原计划是想给廖化来个“左右夹击”,可惜他们一分兵,战力就打了折扣。更悲剧的是,游奕还把营寨选在了个易攻难守的“坑爹”地方。
发现战机,廖化立刻带着大军冲了上去,直接把游奕给“打趴下”了。这一战,廖化赚足了面子,也让郭淮知道,蜀军可不是好惹的!
延熙十一年(248年),凉州的羌胡部落跟魏国闹掰了,要投奔蜀汉这边。
为了确保这场“迎新会”顺利完成,姜维前去接人,廖化则跑到成重山筑城防守。成功地把前来找事的郭淮给挡在城外。
廖化的助攻,确保胡王治无戴安全抵达了蜀汉的怀抱。
三、蜀汉的最后时光
延熙十二年(249年),廖化再次搭档姜维,目标直指雍州。
姜维给他安排了个任务,在白水南岸安营扎寨,跟北岸的魏将邓艾玩对峙。他们本想来个“声东击西”,让廖化隔河牵制住邓艾,然后姜维偷袭洮城。
结果邓艾这家伙眼睛毒得很,提前预判了他们的预判,抢先一步把洮城给占了。这下廖化他们没办法,只能撤兵了。
景耀五年(262年)秋天,姜维又带着大军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这时候忍不住吐槽了:
“用兵啊,得知道收敛,不然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的就是姜维这家伙,智谋没比敌人高多少,力量还比敌人弱,却还不满足,这样下去怎么混啊?
《诗经》里都说了,‘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时候’,这不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情况嘛。”
结果还真被廖化说中了,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给打败了,只好退军驻扎在沓中。
景耀六年(263年)八月,司马昭大举进攻蜀汉。
刘禅一看,急了,赶紧派廖化去支援姜维。
九月的时候,姜维被邓艾逼得没办法,从沓中退到了阴平,跟廖化汇合了。
他们本想一起去救阳安关口,结果半路得知关口已经被攻克,钟会的大军已经长驱直入了。
这下他们只能放弃阴平,撤到白水,后来又跟刚到汉寿的董厥、张翼军会合,一起退守剑阁,抵御钟会的进攻。
到了十一月,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给打败了,刘禅的动向也搞不清楚了。
廖化他们一看这形势,只能跟着姜维往东走,进入巴西郡,绕道退到了广汉郡郪县一带,想探探虚实。
结果没多久,就收到了刘禅投降的正式诏令。这下他们也没办法了,只能跟姜维一起到涪县向钟会投降了。
四、老将廖化
廖化的生命线,不但比蜀汉那些名声在外的将领都要顽强。就是放到今天,其实拉的也算挺长的。
因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些大腕儿就不提了,就连魏延都比他早走了三十年。
廖化生于哪一年,现在无据可靠。他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入职蜀汉。
刘备之后,他又跟着诸葛亮和姜维继续北伐,直到蜀汉灭了之后的第二年,咸熙元年(264年),他才慢悠悠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那说到廖化,他到底算不算是个大将呢?
《三国志·蜀志》里在第十三篇王平传,裴松作注的时候,专门引用了《华阳国志》的一段话,说是当时的人们都这么说:“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这四个人说的就是王平、句扶、张翼、廖化,也都是刘禅时代蜀国战将的佼佼者,各有各的本事。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开始掌权。
有次廖化路过宗预家,就想去看看他,还想拉着宗预一起去诸葛瞻家串串门。
宗预一听,乐了,说:“咱俩都七十多岁了,啥没见过,啥没享受过,就差一死了,干啥还得去求晚辈,上门拜访啊?”
于是,他俩就没去。
景元五年(264年),蜀汉没了,廖化和宗预被钟会赶着,一起迁往河南洛阳,可惜半路上俩人就都没了。
因此,照上面的时间推算,景耀四年宗预和廖化都七十多岁了,到景元五年(264年)廖化去世的时候,他应该在八十左右。
现在啊,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里,刘备殿西边的偏殿西廊上,有十四尊雕像,都是为了纪念蜀汉的武将们,大家都叫它武将廊。廖化的雕像排名第八。
“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
年轻时的廖化未必不能独当一面,但老年的廖化确实可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廖化的一生,以其忠诚、勇气与才智,贯穿三国、见证蜀汉兴衰的传奇。
他虽常被后世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嘲讽。但实际上,就连这句俗语的出处与本意,都非对廖化能力的否定。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虽非直接针对廖化,却道出了一个真理:事实与传说之间,往往隔着千山万水。人们口中的“想当然”,往往并非“所以然”。
传说可以流传,但真相更值得我们去探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