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乔冠华酒后对李克农不敬,周总理怒斥:不知自己几斤几两

1953年,一次醉酒后,乔冠华情绪失控,怒摔酒杯,对李克农不敬,直呼他“老头子”,言行失当,周总理知道后怒斥道:“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回去作检查!”

乔冠华为何对李克农不敬?周总理如何处置乔冠华?李克农是什么反应?

一、李、乔矛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被迫卷入这场战争,期间进行了多次谈判,周总理派李克农和乔冠华来负责停战谈判。

李克农声望和资历都很高,由他担任中方代表团团长,而乔冠华才华出众,外交经验丰富,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外交官,由他担任代表团高级顾问。当时的乔冠华不过才38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

放在古代,乔冠华就是个“大秀才”,李克农就是个“大将军”,文官武将难免相互看不惯,乔李二人也有这样的矛盾。

中朝方面的代表团一共分成了三线,军队代表位于第一线,他们坐在谈判桌上,直面美韩;乔冠华在第二线,根据中央指示提出具体方案,是幕后的“笔杆子”;而李克农在第三线,坐镇后方,是真正的指挥者。

这场谈判历经了两年多,中间谈了打,打了谈,被称为“战争史上最艰难的谈判之一”,对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是一场消耗。

就工作而言,乔冠华和李克农都表现得很优秀,他们扛住压力,取得了最后谈判的胜利。但是相处过程并不愉快。

乔冠华觉得李克农没干“实事”,大部分事情都是他在做,而李克农把那些功劳据为己有。

李克农对乔冠华也有意见,他觉得这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不好相处。不过李克农没把自己的不满摆在台面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其实哪有什么“抢功”,毛主席和周总理当初布局的时候就强调:“让李克农坐镇后方。”

李克农虽没直接露面,但他在后方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忙到深夜,不敢有丝毫怠慢,是大家的主心骨。

可乔冠华并不这么想,他对李克农一直心存怨气,一次醉酒后终于爆发。

二、乔冠华酒后失言

1953年的一次晚宴上,乔冠华喝多了,脑子不听使唤,管不住手嘴,突然把酒杯往地上重重一摔,口无遮拦道:“朝鲜谈判那会,我辛辛苦苦写报告,在前面扛,老头子(李克农)倒好,只管坐在幕后,结果最后却让他签名,功劳都让他领了,凭什么!”

不久,乔冠华“酒后吐真言”的事传到了周总理耳中。乔冠华是个人才,周总理是把他当外交部接班人来培养的,结果他整了这么一出,周总理怒下命令:“把乔冠华给我叫过来!”

乔冠华战战兢兢地来到周总理跟前,周总理看着他,怒问道:“你说了李克农什么?”

乔冠华知道自己理亏,话说得难听,不敢吭声。

看着他这样,周总理训斥道:“怎么?不敢说了?我看你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老头子’也是你叫的?你这样不知轻重,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外交官?”

乔冠华的头越来越低,被训得满脸通红。周总理最后说:“回去作检查,给李克农同志道歉。”

乔冠华回道:“是!”就立马回去写检查了。

三、化解矛盾

第二天,乔冠华亲自登门道歉,真诚地给李克农鞠了一躬,说道:“李克农同志,对不起,我不该那么说,我错了。”

乔冠华声泪俱下,李克农却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拍拍乔冠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没关系,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我不生气,只是乔冠华同志啊,你的心气太高,眼里没有几个人,如果不改一改的话,以后可是要吃大亏的。我和周总理都很欣赏你,希望你在这条路上能走得更好、更远一些,你明白吗?”

李克农真诚的劝诫令乔冠华备受感动,他说:“我知道了,您心胸宽广,不仅不怪我,还如此推心置腹,我以后一定好好改改自己这臭毛病,不辜负您和周总理的期望。”

李克农笑道:“你能好好反省的话,我这顿骂就没白挨。”

乔冠华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闹了这么一出,乔冠华和李克农竟成了好朋友。

对此,周总理感到很欣慰,说:“你们都是党内的好同志,以后要团结起来,把工作做好。”

乔冠华不知道的是,李克农担心周总理处罚他,特地找上门说情:“乔部长年纪轻,喝了酒难免冲动了些,而且他也向我道歉了,对他教育一番就行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吧。”

所以,后来周总理也没再追究此事。直到李克农去世后,周总理才对乔冠华说:“当初李克农同志怕你受处罚,特地来我这说情,他是真的关爱你啊!”

乔冠华听后,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感动,羞愧,敬仰,难过,不禁泪流满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