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将唐生明:曾当过解放军兵团副司令,儿子是印尼华商领袖

1940年10月10日,重庆《中央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震惊全国的声明:陆军中将唐生智与其四弟唐生明断绝关系。

原因是唐生明背叛祖国、投靠汪伪政权。这则声明连续刊登十天,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双面谍"行动。

唐生明和我党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会被派去敌人内部当卧底,在其中他做了什么呢?

骄子难教终有悟

在二十世纪初的湖南东安县,唐家大院里住着一位让父母和老师都头疼不已的顽童。这个名叫唐生明的男孩,出生于1906年,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唐家四公子。

他的祖父是晚清湘军将领、广西提督,父亲担任湖南省实业司司长,三个兄长分别是上将、少将和印花局局长,可谓门庭显赫。

因兄弟中他年龄最小,唐生明从小备受恩宠,性格放荡不羁,品性顽劣,入学堂后就只想着怎么样捉弄教书先生。

1924年,年仅14岁的唐生明在大哥唐生智的安排下来到长沙,进入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读书。这一年,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27岁的毛泽东。

当时的毛泽东刚从北京回到湖南,在第一师范附小担任主事。与之前的私塾先生不同,这位来自韶山冲的年轻教师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人格魅力。

在毛泽东的循循善诱下,唐生明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由于学校住宿条件有限,师生二人甚至同住一室。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唐生明在耳濡目染中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

18岁的时候,哥哥唐生智动用关系把唐生明送进了湖南陆军讲武学堂。毕业后,他来到广东,深受当地革命氛围的影响,向蒋介石表达了加入黄埔军校的愿望。

获得蒋介石的批准后,他以插班生的身份加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被分配到步兵科的第七连。而连长正是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

深入虎穴显奇谋

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面临严重挫折。

在这个紧要关头,唐生明不仅暗中向陈赓传递了大量重要情报,而且在陈赓负伤之后,不顾个人安危,帮助他安全撤离了危险区域。

同年9月,已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某师副师长唐生明听说主席在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但起义军武器缺乏,他仿冒了其兄唐生智的签字,成功提取了三百多支“汉阳造”步枪和超过一万发的子弹。

随后,他带领一个连队从汉口乘火车抵达湖南浏阳的起义前线,将这些武器弹药赠予起义军,及时缓解了起义军的迫切需求。

尽管蒋介石对唐生明的所作所为感到极度愤慨,但鉴于唐生明的兄长唐生智在北伐军中担任着关键角色,蒋介石不得不考虑到整体局势,勉强压制住怒火,忍受了这一局面。

抗战爆发后,唐生明先是担任长沙警卫副司令,后升为代理司令。

1938年春季,他与常德、桃源警备司令酆悌互换职位,成为常德警备司令。数月后,因文夕大火事件,酆悌遭到枪决,而唐生明则侥幸生还。

逃过一劫之后的唐生明一度被边缘化,担任了湖南常桃地区的警备司令,而他此前一直生活在如上海武汉南京这样的大都市。

这次“贬谪”看似要阻断他的升迁之路。

1940年,戴笠在蒋介石的指示下伸出了援手,安排唐生明秘密前往重庆接受重要任务——潜入南京的汪伪政权,作为卧底,争取汪伪政权中的高层支持,并窃取情报以对抗日伪军

这个任务之所以交给唐生明,不仅是看中了他与汪精卫等人的旧交情,更重要的是他一贯以来纨绔子弟的形象,最适合以"讨厌重庆清苦生活"为由投靠敌营。

中秋过后,唐生明携妻子徐来先到香港,通过徐来的助手张素珍打探南京方面的虚实。

这位曾是上海滩著名歌星的妻子,在这场危险的谍战中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两人以经商为掩护,从香港辗转到上海,最终抵达南京。

在南京,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亲自出面接待了唐生明夫妇。这位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头子对唐生明的到来既欣喜又警惕。

为了打消李士群的疑虑,唐生明刻意表现出厌倦战争、追求安逸的态度。他频繁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与太太在歌舞厅和赌场中周旋,像个只顾享乐的纨绔子弟。

表面的放浪形骸恰恰成了最好的掩护。在歌舞升平中,唐生明和徐来暗中收集着各种军事情报。

1941年初,他们就获悉了日军准备突破汨罗江进攻长沙的计划,及时通报给了重庆方面,使得日军的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敌营中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一次意外中,上海军统区区长陈恭澍被捕,从他身上搜出的一封密电引起了李士群的怀疑。李士群命人将唐生明押送南京,准备请汪精卫亲自审问。

千钧一发之际,日本特务机关却突然将其截下,对他表示出异常的礼遇。原来,日方也想通过他与重庆方面搭上线。

这种险象环生的处境,考验着唐生明的应变能力。他以自己在重庆方面的人脉为诱饵,既安抚了日本人的疑虑,又暂时摆脱了李士群的怀疑。

这一场虎口脱险,让他在汪伪政权中的地位反而更加稳固。为了进一步取信于汪伪政权,唐生明还在南京军事委员会谋得一个闲职。

他深知,在这个特务遍地的环境中,表现得太积极反而容易引起怀疑。于是,他始终保持着玩世不恭的作风,让人觉得他不过是个贪图享乐的附逆者。

1943年,蒋介石下令除掉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

唐生明深知正面对抗的风险太大,于是设计让已经倒戈的周佛海配合行动,通过日本宪兵队特高课长冈村之手,最终用毒药结果了这个令人痛恨的走狗。

李士群的死,暗藏玄机。周佛海的倒戈更是唐生明和戴笠共同谋划的结果。

他们先是将周佛海的家人软禁在贵州息烽,却给予了最好的照顾。当周母病重时,派人精心照料;去世后,戴笠还亲自为其守灵。这份情义通过周的岳父传达给了他,最终打动了这位汪伪政权的第三号人物。

尽管如此,唐生明的处境依然十分微妙。在国民党内,他要面对兄长唐生智的不解与愤怒。在共产党那里,他又要小心维护与各路同志的关系。

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日子,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所幸的是,他的付出最终得到了认可。

到了抗战后期,唐生明已经在上海和南京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关系网。这些人脉资源,为后来和平解放这两座重要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持。

抗日战争结束后,戴笠帮助唐生明恢复了声誉,蒋介石指派他留在上海,继续对抗共产党,并授予他国防部中将部员、总统府参军等职务。

主动起义投奔我党

解放战争的尾声,他被派遣至湖南,担任华中第一兵团的副司令。他审时度势,选择支持陈明仁等人,推动了湖南的和平起义。

事实上,在他在上海期间,唐生明就已经认识了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总负责人潘汉年,思想上从之前的同情中共,逐渐变成了向中共靠拢。

抗日战争胜利后,唐生明察觉到重庆谈判只是蒋介石的一个幌子。国民党肯定会和中共闹翻,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早在解放战争初期,唐生明就在暗中极力鼓动"共同倒蒋"。

1948年10月,唐生智抵达南京,联合哥哥唐生智,在上海以及南京地区开展策反活动,这对国民党高层转向共产党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949年4月,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唐生明以经商为掩护回到湖南老家,暗中协助武汉警备司令兼国民党第29军军长陈明仁筹划起义事宜。

他成功说服了湘鄂赣边区"剿总"总指挥傅正模等人,为湖南的和平解放扫清了道路。8月,在湖南省主席程潜的带领下,包括陈明仁在内的37名将领共同宣布起义,长沙随即和平解放。

作为最早发表声明支持起义的湖南知名人士之一,唐生明在这场和平解放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消息传到北平,让同为湖南人的毛泽东感到欣慰,这意味着几千万湘民免于战火之苦。

建国后,唐生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协助陈明仁将军工作。

但他的才能并未局限于军事领域。

很快,他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筹划"两航起义"。这是一项将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收归新中国的重要行动。

凭借在香港的人脉资源,唐生明成功协调了这次起义的诸多细节,为新中国的民航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1954年,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唐生明举家迁居北京,出任国务院参事。此后,他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和第六届常委,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还特意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4万元帮他安家,以答谢当年秋收起义时期的雪中送炭之情。

每当两人在各种场合相遇,毛主席总会打趣地向他人介绍这位当年同床共枕的学生。

唐生明在担任政协委员期间,他还承担着一项特殊的工作——负责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改造工作。

由于他曾是国民党将领,对被关押在此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的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理解,因此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在他的努力下,杜聿明宋希濂沈醉等人都完成了思想改造,后来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了力量。

即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已届古稀之年的唐生明仍然心系祖国统一大业。

他多次往返于大陆和港澳之间,为推动对外贸易和祖国统一工作贡献余热。

他深信,只有通过经济往来,才能真正打开两岸沟通的大门。事实也证明,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1987年10月24日,唐生明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人民日报》发表讣告,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的儿子唐仁巍继承了家族的商业传统,成为印尼华商界的领军人物,为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搭建了新的桥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