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保护“中西融合”的历史建筑时应加强对建造技术的认知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20日电 (记者 许婧)“西洋建筑舶来上海,不仅是简单的房屋样式与风格的传入,还涉及到全新的建筑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沪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专家宿新宝19日说,在保护工程领域,贸然修缮可能会带来对建筑材料、构造的损伤,这就需要加强近代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的认知。

当天,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上生新所茑屋书店联合主办的“中西并流·近代营造——《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举办,宿新宝作为该书作者,与读者分享了上海自开埠以来,近代历史建筑的演变发展历程。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让上海成为优秀建筑的聚集地。上海的老房子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无论外滩还是武康大楼,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观赏和拍照。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历史建筑,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总结道,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经过30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起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和保护管理机制,形成了基本符合上海历史建筑特点的保护机制和方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案例。同时也形成了政府、学术界、设计机构和开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协调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机制和模式。他提出,这些上海经验有必要通过探讨和总结留下来,因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是“要在合理使用中保护”。

入行十多年来,宿新宝经手了十余处历史建筑的完整修缮更新过程,并对近百处历史建筑进行了勘察和不同深度的研究。在他看来,各异的风格与式样背后,是建筑材料、技术的更替、演进与支撑。宿新宝坦言,城市更新背景下保护历史建筑,应听取不同行业和背景专家更全面的建议,参考更多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在实现渐进式的可持续城市有机更新模式上做出探索。

近代史学者姜鸣同样认为,西洋建筑进入中国,绝不仅是简单的房屋样式,还包括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工艺,以及建筑的结构受力方式。上海自开埠之初至19世纪50年代,房屋都由最初来沪从事贸易的洋商自筹自建,这类建筑,远看有西洋风格,近看又混合着明显的中国痕迹。

“正是这些‘西风东渐’的变迁,构成了一部细节丰富的营造历史,经过一百多年演化,上海基本完成了与世界城市的同质接轨。”姜鸣说,在变化之中,城市更新时应当更深入地研究历史、保留记忆、传承发展。(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