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5年编成高中班史,以仪式感连接个体记忆 | 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某地一中学,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学跳竹竿舞。图/新华社

据潇湘晨报报道,近日,“网友耗时5年编成高中班史”的消息引发关注。

3月26日,当事人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在读研,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而其制作班史的计划是从5年前高中毕业时开始的,当时是想写成班级日志,做出来留个纪念,但隔壁班听说后也加入进来,材料越写越多,最后就按照古代的历史书模式排版,和几个同学合作,数次修改,到2025年初才完成了这本包括两个班的班史。

这本班史里,把班主任写成“本纪”,其他老师写成“世家”,同学写成“列传”,俨然一部微缩版的纪传体通史。这样有趣的做法,为其高中时光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纪念品。

对当事人而言,针对这些高中时期点滴小事的书写,记录的是一个小集体的共同回忆,亦是一份关于青春的情怀展现:无论是操场上的奔跑,还是教室内的嬉笑打闹,抑或课堂上的“一本正经”,都是曾经发生在他们身边和身上无比鲜活的细节。

而这群年轻人的青春岁月,正是由这些鲜活的细节组成。试想,多年以后,当他们打开这本班史,当年的那群少年又会有着怎样的心境,又会如何看待校园里发生的那些琐碎而又平常的趣事。

报道显示,班史中的部分文稿以文言文写成。对当事人而言,这样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积极应用。王先生说,班史有七八十页厚,字数达三万六千字,文稿全部手写,其中有一万五千字用文言文写成。由此可见其用心程度。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个书写班史的案例。中国青年报2024年的一篇报道就显示,山东烟台鲁东大学的42名学生,就曾写了一本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班史。而无论是前述的高中班史,还是这份大学班史,乍一看,其中文字所描述的生活都是稀松平常的。

比如,在鲁东大学学生写的这本49万字的班史中,既有“过年跟谁过的、吃了什么”“进入考试周如何疯狂自习”这样的小事,也有学生用文字描绘大海给其带来的感受等内容。这与王先生编写的高中班史在内容上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然而,换个角度看,对个体而言,纵观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在与这些小事“打交道”。因此,这不只是关于上学时期琐碎日常的书写和记录。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创意十足的班史,也算是一份有情怀的“个体史”。

这些别样的记录让人们知道,那些微小的、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其实就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而人们也可以从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真实细节中看到曾经的自己,继而检视自身的成长经历。

就此看,无论是“研究生5年编成高中班史”,还是“鲁东大学学生编写49万字大学班史”,都有其价值所在。这些内容并非是琐碎日常的简单拼凑,而是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将个体的记忆进行了有温度的连接,这份“心意”无比珍贵。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王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