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相士这一职业一直被认为与迷信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常常通过相士来预测命运,解决疑惑,其中充满了神秘与不可知的色彩。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极为著名的相士,他自称“白云先生”,因其精准的相术和无数的预测成功而声名远播。有一次,他受命为一户人家进行算命。当他刚踏入这户人家的门槛时,尚未见到主人,突然他便转身离开。这一举动引发了众人的困惑和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号称有神奇本领的相士如此举动呢?
回到公元871年,那是唐懿宗李漼在位的时期,在这一年的十月十日,一个小男孩悄然出生。历史记载显示,有人说他是亳州真源县的居民,也有人认为他来自普州崇龛。至今,关于这位男孩的出生地依然没有确切的定论。
这个男孩在四五岁时,依然无法开口说话,家人纷纷认为他可能是一个“迟钝”的孩子,因而并未特别重视他。直到有一天,这个小男孩独自前往涡水河岸玩耍,正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一位身着青色衣服的老妇人缓缓走近他。小男孩好奇地睁大眼睛,虽然他和这位老妇人是唯一的两人相伴,但他并没有丝毫的害怕,反而感到莫名的亲切。老妇人和蔼地招了招手,小男孩便乖巧地走了过去。她先温柔地抚摸着男孩的头发,然后把他抱在怀里,甚至给他哺乳。四五岁的孩子早已不需要哺乳,但自那一日之后,这个小男孩突然变得异常聪慧,眼疾耳明,迅速掌握了大量知识,几乎没有什么难倒他的书籍和经文。甚至,他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逐渐展现出惊人的才智。
等到他十五岁时,他已经能够倒背四书五经,成为名震一时的天才少年,这位少年,正是陈抟。
在888年,仅仅十七岁的陈抟,因才名远播而被唐僖宗召见。两人见面后,交流非常愉快,唐僖宗对他十分欣赏,亲自赐予他“清虚处士”的尊号。或许就是这次与唐僖宗的会面,激起了陈抟渴望进入仕途的想法。从此,他便开始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然而,932年,陈抟怀揣着雄心壮志前往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但遗憾的是,这一次考试,他未能脱颖而出。这个失败让陈抟陷入了短暂的低谷,但他性格豁达,不久便振作起来。他意识到,也许自己并不适合仕途,于是他放下了官场的纷扰,开始了广泛的旅行,遍游南北。他曾经渴望的功名利禄,此刻已被他视为过眼云烟。
直到935年,陈抟仿佛受到了来自天命的召唤,他来到武当山,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那里的生活简朴却宁静,每日看着云卷云舒,感受日升月落,内心逐渐变得清净与充实。据说,在武当山的岁月里,陈抟还精心修炼“辟谷”,每日仅以几杯酒为生,静心养性。
不久后,陈抟来到了蜀地,寻找一位著名的学者学习“锁鼻术”。学成之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学术创作,逐渐完成了《胎息诀》和《指玄篇》等多部著作。此时的陈抟,已不再是那个为功名奋斗的青年,而是变得像个修道士,仙风道骨,甚至被誉为“峨眉真人”。
在他修道生涯中,陈抟遇到了麻衣道者,后者发现他具有极高的道行潜力,于是收他为徒,悉心传授各种道家学问。陈抟在麻衣道者的指导下,完成了《先天方圆图》和《太极图》等道家经典。
随着岁月流逝,朝代更替,而陈抟依旧过着他的隐士生活。到了956年,周世宗统治天下,而周世宗在宫中常常炼丹、施法,极其信任相士。有一天,周世宗听闻有一位名叫陈抟的相士,他便命人将陈抟请入宫中。
虽然陈抟百般不愿,但面对皇权的压力,他还是勉强答应了进入宫中。周世宗对陈抟礼遇有加,邀请他在宫中住了一个多月。一次,周世宗问他:“你是否擅长点金化银的术法?”陈抟微微撇嘴,回答道:“陛下,臣并不精通那类术法。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注重治国安邦,而非沉迷于这类虚无的方术。”
周世宗听后,陷入深思,意识到自己的确应该更专注于国事,便没有再询问点金化银的术法,而是提议给陈抟一个谏议大夫的职位。尽管若是在早年,陈抟可能会接受这个职位,但如今的他早已超然物外,早已不再看重权力与名利,果断拒绝了皇帝的好意。
陈抟坚持要离开宫廷,周世宗虽然不舍,但也只能尊重他的选择。离宫时,周世宗还派人定期送去问候,甚至在958年赠送五十匹帛和三十斤茶叶,表示对陈抟的敬重。
进入北宋时期,陈抟已经是一位百岁高龄的老人,深受人们尊敬。宋太宗赵光义听闻陈抟的名声后,特意召见了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初见时,陈抟身着草鞋和羽服,头戴华阳巾,容颜虽然白发苍苍,却并不显老态,反而带着一股仙风道骨之气。面对宋太宗的盛情款待,陈抟却并未跪拜,而是深深作揖,表示自己虽为山野之人,能受到召见,已是荣幸。
宋太宗与陈抟交谈时,注意到他的面色红润,似乎并没有普通百岁老人那种衰老的迹象,于是问道:“仙师,您有何长生之法?”陈抟笑着回答:“陛下所问,臣每日清心寡欲,修身养性,不为国事烦忧,自然也显得年轻些。”
随后,宋太宗询问陈抟能否为他算一下河东战役的结果。陈抟掐指一算,便告知他:“若想避免灾难,陛下应立刻停止征战。”虽然宋太宗未完全采纳此建议,但没过多久,战场传来了不利的消息,宋太宗最终相信了陈抟的预言。
此后,宋太宗不再怀疑陈抟的能力,询问他是否认为自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明君。陈抟则回答道:“尧舜所执政的年代与如今不同,若陛下能专心治国,便是当今尧舜。”虽然言辞中带有恭维,但宋太宗对此深感欣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抟为宋太宗解决了关于太子人选的问题。宋太宗一度犹豫不决,而陈抟通过观察赵元侃身边的人,最终为他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帮助赵元侃顺利继承太子之位。最终,赵元侃即位成为宋真宗,而陈抟也安然回到他的云台观,继续过着清修的生活。
直到989年,陈抟在华山安详地去世,享年118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不仅是道家的传人,更是历史上无数后人仰慕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