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巨响炸出上万件国宝,有的至今不能复制,有的差点把吊车弄翻

我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历代王朝或多或少都给后世留下了些许痕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物”;或许你听说过某农民放羊,无意间踢出一件“国宝”,或者某人下河抓鱼,摸到国宝等等,这些事例尚不足以为奇,这恰恰证明了我国数千年来的富庶。但是,一声巨响“炸”出一万五千件国宝,这样的事例可就不多见了;虽然不多见,但还是发生了,这1万五千多件文物中,有3件称得上是国宝中的“国宝”,不仅有9吨的棺椁,还有数千年前的“冰箱”。

早在1978年,湖北随州因为建筑需要,在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开山炸石;让人意外的是,一声巨响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竟是一大片褐色的土块,而且质地相当坚硬;这些土块明显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夯土”,难道这山中有古墓?等专家赶到时,经过数月的发掘和鉴定,最后的结果竟然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这里不仅有古墓,而且是座数千年前的古墓,更是一座将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了一千年的古墓,它就是中外盛传的“曾侯乙墓”。

这座古墓的年代被定性为战国,那为什么能把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一千年呢?世人皆知,华夏上下五千年,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3000余年;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引起了众多非议,尤其是国外的某些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并不认可,就是因为没有实物证据。而“曾侯乙墓”虽然是战国时期的,但是“曾侯乙”却是周朝统治者“姬姓”的一个分封国君;既然是正宗的“姬姓”,墓中自然会有大量描述周朝的陪葬品,尤其是周朝时期的各个阶段发生的大事件,祭祀礼仪,甚至风土民情等,这些历史记载都切切实实的证明了“周朝”,甚至“殷商”在我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不仅如此,经过考古专家们2个多月的努力,“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各类礼器、乐器、金银器、兵器等,各类国宝15000余件,仅是青铜器就有6239件;这一万五千件国宝中,又有9件被定性为国家一级文物。当然,首当其冲的肯定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乐器——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的质地是铜、锡和铝,三种主要金属的合金制成,如果以现代科技来说,这样的合金材料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套编钟可是距今数千年前的产物,数千年前无论是科技还是冶炼技术都不能与现代相提并论,能以三种金属制成合金材料,这足以说明当时我国的冶炼技术已经处于世界的顶峰。

这还只是一方面,全套编钟上都有人、兽、龙等花纹,其制作之精美,花纹之细致,错金铭文之清晰,这同样说明了数千年前我国的冶炼铸造技术之超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现代科技再复制出一套“曾侯乙编钟”,那就只能依托与各类机械,如果以纯手工制作,如今的科学技术根本达不到这样的精美程度。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曾侯乙编钟”虽然体型巨大,但每一个钟都有自己独立的音节,它比欧洲的十二音律要早近2000年。而且,如今无论是吉他还是古筝、古琴等,这些乐器尚需要校准音节;而以数千年前的合金铸造,又加上精美花纹,以及繁琐的音乐要求,当时的冶炼匠人又是怎么把这套体型巨大,音律精准的“曾侯乙编钟”做出来的呢?

“曾侯乙墓”第二宝,是数千年前的“冰箱”。当然,古代的冰箱肯定是不用电的,而是一种称之为“冰鉴”的青铜鼎类器皿;“曾侯乙冰鉴”也有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可以说“冰鉴”是我国数千年前的一项伟大发明,原因也很简单,古人随春夏秋冬开展日常活动,这就出现了“酷暑”和“寒冬”,寒冬尚可添衣生火以取暖,但是“酷暑”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天或许很好解决,电扇、空调、冷气等等,但是数千年前是没有这些高科技的,“避暑降温”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酷的现实问题,人类因热而想到了以冰降温;可是“冰”并不是一年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周礼》记载“祭祀供冰鉴”,由此也能看出“冰鉴”在数千年历史中的地位了。

“曾侯乙墓”第三宝,9吨重的彩色双层棺椁。公正的说,“曾侯乙彩棺”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整座棺椁油漆彩画,极其精美;但是其庞大的体积,在发掘之初着实让专家们无从下手;当时考古专家的想法是,先把“彩棺”弄出古墓,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开棺研究等。之后现场找来了起重8吨的吊车进行作业,结果棺椁纹丝没动,8吨的吊车却差点掉进古墓;因为这座双层彩棺实在是太重了,直到后来又更换起重更大的吊车才把棺椁吊出古墓,专家成功打开棺盖才知道,整副棺椁竟然足足有9吨还要多的重量,仅是棺盖就有2吨重。

当然,双层彩棺最突出的亮点还是其历经数千年却依然崭新的精美漆画;至于这么精美的漆画为什么历经数千年还能保存如此完整,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