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多次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重大挑战。然而,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步,稳步前行,离不开那些奋斗在外交第一线的外交官们。正是他们始终秉持“为国家担当、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外交战斗中,默默耕耘,披荆斩棘。自我国外交部成立以来,已经历了73年的风雨洗礼,期间先后有十一位外交部长,每一位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被誉为“外交教父”的钱其琛外长。作为一位在外交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以刚柔并济的外交手段,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还以清廉正直的形象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典范,给所有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一定很好奇,钱其琛同志究竟是如何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领袖呢?
钱其琛于1928年1月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家中从小便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受家庭熏陶,他自幼便博览群书,勤奋好学。11岁时,钱其琛随母亲迁居上海嘉定求学。正值上海沦陷,钱其琛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这段亲身经历深深激发了他对民族复兴的渴望。时年14岁的他,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从此走上了为革命奋斗的道路。
1942年9月,钱其琛考入大同大学附中,深受进步思想的熏陶,立志为抗日救亡而努力学习。同年10月,年仅14岁的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加入党组织后,他迅速担任党小组长,并在学校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推广进步理论。后来,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不断发展进步青年,壮大党员队伍。
在解放战争初期,钱其琛担任上海中学区委委员,积极组织和领导学生发动爱国运动,参加游行示威,纪念“五四”运动。他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也因此获得了党组织的高度评价。1949年2月,年仅21岁的钱其琛开始担任区委员和副书记,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和学习的极大热情。
1954年,钱其琛获得了赴苏联留学的机会,系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拓展了他的思想视野,为日后从事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55年11月,他进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先后在使馆担任秘书、留学生处以及研究室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十年特殊时期,他也曾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工厂劳动改造,但直到1972年才恢复工作。44岁时,他再次被派往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逐步担任使馆参赞,随后又被派往几内亚担任大使,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事务经验。
1982年,钱其琛成为我国首位外交部发言人,并同时担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副部长及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外交战线逐渐走向成熟。1988年,钱其琛成为我国第七任外交部长,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
最为人称道的一次外交经历,莫过于1988年面对前苏联最高领导人勃涅日列夫的挑衅。当时,勃涅日列夫在讲话中公然攻击中国,钱其琛凭借自己深厚的外交功底,仅用三句话便回应了苏方的不友好言论,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也使国际社会再次认识到了中国的坚定立场。
1993年3月,年届65岁的钱其琛当选为副总理,并继续担任外交部长。1988年至1998年,他领导下的第七代中国“外交天团”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外交成就。钱其琛明确提出“外交要为国家建设和国际经济合作服务”的理念,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的外交方向。
1998年3月,钱其琛卸任外交部长一职,将接力棒交给了唐家璇外长。2017年5月9日,89岁的钱其琛因病在北京逝世。钱其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成长于战乱年代,青年时期便投身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与复兴奋斗终身。为官清廉、为国尽责,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钱其琛与妻子育有一儿一女,儿子钱宁是一位知名作家,女儿则较为低调,鲜少公开露面。据他的儿女回忆,尽管父亲工作繁忙,他们从小很少见到父亲,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