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虽常将大部分功勋归于诸葛亮,但实际上刘备在诸多战役中都亲自指挥,如火烧博望坡和汉中之战,这些战役往往是在兵力劣势下取得的胜利。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权衡,实际上对关羽和张飞报仇的个人情感牵挂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刘备作为一个傲视群雄的枭雄,杰出的政治家,在混乱的时代中崭露头角,这样的人物若是过于纠结于私人感情,那他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刘备早已通过行动表明,不论是自己的家族还是妻儿,他都能够选择舍弃。这样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会因兄弟之情与其他势力拼个你死我活吗?更何况,关羽去世后,刘备在为复仇做准备时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并且耗费半年时间才向吴国推进,这样的种种举动无疑表明了他报仇的决心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般强烈。
在战略眼光和心思深邃上,刘备丝毫不逊色于曹操和孙权。作为曾经名落孙山的贵族,他从微不足道的境遇一路逆袭成为帝王,经历了何等风风雨雨。魏、蜀、吴三国都必须解决内部矛盾,而刘备作为后来者,本身就面临团结的难题,因此他迫切寻求称帝,试图以“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凝聚内部势力。虽然北伐魏国是一种冒险的决定,但诸葛亮日后六出祁山时,损失的士卒之多,表明了这种战略的凶险与不易。他自己也曾感慨,荆州才是兵戎相见的理想之地。
刘备为何发起对吴的讨伐?他希望夺回荆州的控制权。然而,仅靠荆州是不够的,他必须掌控整个南方,才能对抗强大的曹魏。曹丕即位是他唯一的一个机会,虽然曹魏自曹操时代起就内有诸多矛盾,汉家士大夫与曹氏提拔的新贵之间争斗不断,曹氏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更是复杂,加上曹操去世后局势愈发艰难,曹丕急于称帝,试图重新整合资源。孙权的处境同样复杂,他不仅要处理父兄遗留下来的重臣和江东士族之间的关系,更要应对来自曹魏和蜀汉的双重压力,能够在种种势力间游刃有余,毫无疑问是杰出的统治者。
在刘备的麾下,实际上很多人对东征持反对意见,除了刘备亲自出征,其他人都无法消除反对的声音。诸葛亮需要稳定益州的局势,因为如果曹魏进攻益州,或益州发生意外,那么蜀汉可能会在短短四十余年内灭亡。而赵云则需要保障刘备大军的后方安全,以防曹魏切断刘备的归路,从而导致他陷入两全其美的困境。这两个关键职位只有如诸葛亮和赵云这样深受刘备信任且能力出众的重臣可以承担,而当时蜀汉能派遣的重臣已寥寥无几,因此刘备并非不愿意带他们,而是无能为力。
在战略方面,刘备显然优于诸葛亮。即使对抗曹魏取得短暂胜利,也不过是阶段性的成就,要彻底给予敌人重创,难如登天,而一旦失败,国家也将面临灭亡的风险。选择和解养精蓄锐也行不通,巴蜀地区虽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当时北方依然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农耕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人口均集中在北方,即便巴蜀和平发展,结果也不过是延长国祚而已。相比北方,若能击败孙权,掌控整个南方就可能与曹魏形成有力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