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7月30日的晚上,陈昌浩离世,令人痛心的是,他并非因自然原因去世,而是选择了吞服安眠药自杀。这个消息传到徐向前耳中时,他不仅感到震惊,心中更是充满了深深的悲伤与无奈。这个消息让他无言以对,也让他陷入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深切的悔恼。
很快,徐向前便指示负责后事处理的工作人员:“陈昌浩同志的悼词,我要亲自过目!”这成了徐向前能为他做的唯一事情了。毕竟,两人已有长达36年的革命友谊,徐向前知道,若自己不亲自参与这一过程,内心将无法安宁,良心也会有所愧疚。
回溯到1931年初,当时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并为红四军,年仅30岁的徐向前被任命为军参谋长,并在7月升任军长。在这个历史性变革的时期,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调集了约30万国军兵力,意图摧毁苏区。其中,徐向前所领导的红四军驻扎在鄂豫皖根据地,正面承受着国军十余万兵力的巨大压力。
1931年9月,陈昌浩离开了鄂豫皖中央分局,加入了红四军担任政委,并与徐向前一同并肩作战。两人迅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伙伴关系,肩负起了共同抗敌的使命。11月7日,红二十五军与红四军合并,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则担任政委,总兵力近三万。
三天后,徐向前和陈昌浩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开始了黄安战役,这场战斗历时43天,最终取得了歼灭敌军1.5万余人的胜利。接着,在1932年1月19日,两人又亲自指挥了商潢战役,仅用10天时间便击败了国军5000余人。
然而,到了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陷入了不利局面。尽管有些人建议撤退,但徐向前坚持认为,可以通过“围点打援”的战术来扭转局势。于是,他找到了陈昌浩进行商讨。在听完徐向前的详细分析后,陈昌浩坚定地支持继续战斗下去。最终,3月21日,徐向前带领部队围困了敌军的六安苏家埠等地,经过48天的激战,成功歼灭了国军3万余人,活捉了从未被红军击败过的国军总指挥厉式鼎。这场胜利也标志着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辉煌成功。
事后,许多老兵纷纷表示:“要不是陈政委坚持到底,徐总指挥早已决定撤兵,那苏家埠的胜利就无从谈起了!”正是这场大胜,进一步加深了徐向前与陈昌浩之间的革命友谊。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永远前进,生活也不总是如意。1936年11月,中央决定将红四方面军及其他河西部队改编为西路军,由陈昌浩和徐向前继续带领两万多人的部队西征。然而,不久后,西路军遭遇了马家军的围攻,战况极为惨烈,到1937年3月中旬,西路军已所剩不足3000人,损失惨重。
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做出了决定,要求陈昌浩与徐向前离开部队。当时,徐向前对这一决定深感不舍,并在会议上发自肺腑地说道:“我们不能走,我们回去能做什么?这支队伍是我们从鄂豫皖带出来的,我们同甘共苦、共度难关,若死就一起死!”然而,陈昌浩却沉静地说:“这是军政委员会的决定,既然决定让我们离开,我们就走。向前,你必须留下,未来的目标太大了。”
其实,陈昌浩并非惧怕死亡,而是考虑到当时的复杂局势。在西路军被困之际,中央曾多次试图与马家军谈判,希望通过谈判交换条件,避免马家军对徐向前和陈昌浩下手。两人终于脱险,但西路军的其他人员就这样失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道路逐渐分岔,人生轨迹迥异。
陈昌浩在苏联度过了十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返回,担任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而徐向前则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并官至军委副主席。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戏剧性,1967年陈昌浩选择了自杀,徐向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悲痛。他不禁叮嘱工作人员:“陈昌浩同志的悼词,必须由我亲自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