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军前就是军级干部,张国焘当过他的副手,开国大典他最先讲话

1927年4月,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致使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在敌人的残暴面前,我党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并发起武装起义,正面迎击国民党反动派。

同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革命领袖的带领下,我党在江西南昌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史称“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成为了我军的起点,因此,建军节也定在了这一天。

然而,在这次起义过程中,很多人忽略了一位在革命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革命先烈。他不仅在身份上与叶挺、贺龙相当,甚至在革命事业中贡献巨大。这位人物的革命历程极为传奇,他曾是军级干部,甚至在张国焘担任副手期间,曾与其共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国大典上,他是第一个发言的人。这位重要人物就是林伯渠。

林伯渠,湖南安福县人,1886年出生,年长毛泽东7岁,和蒋介石只相差1岁,与朱德是同龄。年龄大的确有时不太占优势,但也意味着更早地接触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拥有更多的经验与见识。19世纪末,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那时,许多具有报国志向的年轻人都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事业,林伯渠便是其中一员。

当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成为强国,许多人去日本留学,学习其先进文化和发展道路。林伯渠18岁时也赴日本深造,这一决定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本,林伯渠遇到了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并成为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的早期成员。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林伯渠坚定了革命信念,并与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林伯渠非常支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始终积极投身于各项革命活动,严格执行孙中山的指示,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孙中山非常信任他,将其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议,充当高级幕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伯渠对三民主义产生了疑问,是否能够真正拯救国家。在这个关键时刻,陈独秀和李大钊向他介绍了共产主义理论,这让林伯渠深受触动,他相信只有共产主义能够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于是毅然加入了共产党,并在国民党内继续活动,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林伯渠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卓越的能力使得他在国民党内屡次被重用。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林伯渠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期间,他聘请毛泽东担任广州农民讲习所所长。孙中山去世后,林伯渠成为扶柩人之一,并在1925年8月递补成为国民党中央常委,继续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

在我党建军(南昌起义)之前,林伯渠已经是正军级干部。在国民党内,只有极少数我党成员的职务能超过他。蒋介石叛变后,林伯渠深感愤慨,毅然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前往苏联深造。1932年,林伯渠回到国内,来到中央苏区,迎来了他革命生涯的新篇章。

林伯渠在中央苏区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包括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总供给部长等。他虽然已经接近50岁,但依然充满活力,不曾因年老而推脱任务。无论工作多么艰苦,他总是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克服困难。正是他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在中央苏区,林伯渠与徐特立、董必武、何叔衡、谢觉哉一起,被尊称为“苏区五老”,这不仅是对他们高龄的敬重,更是对他们坚定革命精神的钦佩。尽管长征途中的艰险非凡,年事已高的林伯渠依然坚持与战士们一起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战士们回忆道:“林老总一手提着小马灯,一手拄着瑞金带来的拐杖,照亮着前方的路,他从不独占光亮,总是与大家分享。”

红军到达陕北后,毛主席任命林伯渠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而当时张国焘是他的副主席。张国焘在许多人面前都显得傲慢,但在林伯渠面前,他却丝毫不敢表现出骄傲。从1937年到1949年,林伯渠担任了长达12年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始终恪尽职守,积极执行党中央政策,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毛主席为了保护林伯渠的安全,建议他转移,但林伯渠坚持要与陕北人民共渡难关。

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林伯渠才离开陕北,前往北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在开国大典前,毛主席亲自找到了林伯渠,深情地说:“开国大典的主持人,非你莫属。”因此,林伯渠成为了开国大典上第一个发言的人,留下了历史的光辉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已年逾六十,林伯渠依然活跃在革命事业的前线,致力于团结爱国民主人士,扩大国际统一战线。可惜,长期的劳苦工作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尽管许多同志建议他休养,但林伯渠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直到1960年,他在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后,终于同意前往北京治疗。然而,由于身体过度劳累,最终林伯渠未能恢复健康,于1960年去世,享年74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