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能够同化乌克兰、白俄罗斯,为何没能同化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

尽管现在俄乌战争正激烈进行,但从根本上讲,这仍然是两个“兄弟国家”之间的争斗。乌克兰的前身哥萨克酋长国早在1654年就与沙俄合并,从那时起,乌克兰便开始与沙俄走得越来越近,逐渐融入沙俄的文化与社会结构中。因此,从文化、信仰和习俗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有着极为相似的背景。可以说,这两国实际上是同源的兄弟国家。

不仅如此,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国家都是东斯拉夫人构成的,因此通常被称为“东斯拉夫三国”。它们同根同源,然而随着蒙古人的入侵,它们的发展道路却逐渐分歧开来。沙俄的前身俄罗斯帝国曾被蒙古统治超过200年,而乌克兰则先是遭遇了蒙古的统治,之后又落入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控制之下。白俄罗斯自认为其血统最纯正,因为它从未遭遇蒙古的统治,仅仅是受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统治。

这三国在沙俄和苏联时期是“核心国家”,即帝国的第一梯队。相对来说,同处欧洲的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与俄罗斯的关系要疏远得多。

波罗的海三国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13世纪时曾被德意志人征服,并在1281年加入了汉萨同盟,因此这两个国家在文化上深受德意志的影响。随后,瑞典、波兰等国也曾控制过这些地区,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根基始终偏向德意志。直到18世纪初,沙俄才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这两个地区的控制权,并开始在当地进行文化同化。

至于立陶宛,这个地区历史上曾建立过一个强大的国家——立陶宛大公国。14世纪开始,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王国尝试合并,最终在1569年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其巅峰时期,这一联邦的国土达到100万平方公里,成为欧洲的强国之一。然而,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立陶宛才被沙俄完全吞并,成为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后加入沙俄的国家。因此,从文化角度看,波罗的海三国更倾向于波兰、德国和瑞典的影响。

芬兰的历史则较为特殊。12世纪时,芬兰被并入瑞典王国,直到1809年俄瑞战争后才脱离瑞典,成为沙俄的一部分。然而,芬兰并没有完全被沙俄同化,而是以“芬兰大公国”的形式存在,享有较大的自治权。芬兰的大部分收入依旧留在当地,除了需交纳部分税收给沙皇。因此,芬兰与瑞典的关系仍然较为紧密,而沙俄对芬兰的同化政策也相对松懈,甚至连移民政策都没有强制实施,这使得芬兰人在文化上依旧保留了瑞典的影响。

沙俄通常采用一种极端的同化方式,即将敌对民族迁往遥远的地方,并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文化压迫来同化他们。克里米亚半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原本是鞑靼人的故土,但二战后,苏联将鞑靼人强行迁出,并将大量俄族人安置在此,从而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然而,对于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沙俄并未采取这种强硬的同化手段,这也导致了这些地区始终未能完全融入俄国。

尽管沙俄向波罗的海三国派遣了大量俄族人,但这些俄族人并未能够同化当地人,反而是当地的文化逐渐影响了这些俄族人。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连一些俄族人也支持这种变革。苏联解体后,情况依然如此,俄文化在这些地方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芬兰来说,沙俄放弃了对其的强制同化,反而这种看似宽容的政策为芬兰日后脱离俄罗斯铺平了道路。没有进行有效的人口更替,也没有强制性文化渗透,最终使得芬兰得以独立。

1917年,沙俄的崩溃催生了芬兰的独立。芬兰本就相对独立,且拥有稳固的财政基础,因此独立并不困难。随后的波罗的海三国也纷纷选择脱离苏联。尽管苏联为了退出一战曾做出让步,允许这些国家独立,然而没过多久,德国也崩溃了,苏联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二战期间,苏联试图再次将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自己的版图,但芬兰顽强的抵抗让苏联只能勉强占领芬兰的4万平方公里。波罗的海三国虽然被苏联占领,但当地人民并不情愿,苏联也未能彻底同化这些国家。最终,随着苏联解体,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独立,为苏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可以看出,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的文化、信仰与俄国相去甚远,彼此之间始终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这也是它们最终选择独立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抢首评